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叔今年58岁,前段时间总觉得胸口闷,走几步路就喘,晚上躺着还觉得心慌。一开始他以为是“老毛病犯了”,扛一扛就过去了。可问题越拖越严重,家人实在放心不下,劝他去医院看一看。
医生听了他的症状,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做过一个叫做‘心脏彩超’的检查?”
李叔一头雾水:“不是要做CT或者造影才知道血管堵不堵吗?”
医生摇头笑了:“其实很多时候,有没有心脏病、血管有没有问题,一个彩超就能看出个大概,而且又快又便宜。”
我们常说血管堵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脑梗、心梗,其实本质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流受阻。而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一旦堵了,心脏先“叫苦”。
于是,心脏会通过各种“信号”提醒你,比如胸闷、心慌、乏力、气短,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这时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往往早于症状表现。通过彩超能及时识别这些异常,是心血管筛查的“金钥匙”。
心脏彩超,全称叫“经胸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费用低的检查方式。医生只需将探头放在胸前,就能实时“直播”你的心脏在跳动的模样。
它能看出很多关键问题:
· 心脏有没有扩大、变形;
· 心室、心房运动是否正常;
· 心脏瓣膜是否关闭良好;
· 心脏泵血功能是否下降;
· 是否存在心力衰竭或结构性心脏病;
· 是否可能存在严重的冠心病。
有经验的医生根据这些指标,能初步判断血管是否“供不上血”,有没有堵的风险。
一位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说:“很多时候,心脏彩超的异常,往往比症状更早告诉我们病变的存在。”
很多人以为做个心电图就够了,但其实心电图就像拍静态黑白照片,只能看到电活动的变化,对结构性问题和早期功能异常无能为力。
而CT、冠脉造影虽然能精准看清血管有没有堵,但价格高、辐射大、有创操作,还需要注射造影剂,不适合做为初筛手段。
相比之下,心脏彩超既安全、便宜,又能动态观察心脏“工作状态”,非常适合用于心血管疾病筛查和随访。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不舒服,就不去检查。但事实上,心脏病特别容易“偷偷发展”,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以下几类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 有高血脂、肥胖、吸烟史者;
· 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或绝经期后的女性;
· 有家族心血管病史的人;
· 经常感觉胸闷、心慌、乏力、气短等不适者;
· 做过心脏手术或有心脏病病史者。
医生指出:“心脏彩超不光是诊断工具,更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前哨站’。”
很多人担心费用,其实普通心脏彩超在大多数医院的费用在100-200元之间,部分地区还能医保报销,性价比非常高。
检查过程也非常简单,不需要抽血、不需要空腹,只需要把上衣脱掉,平躺在床上几分钟就能完成。
无论是体检、术前评估,还是心血管病人日常随访,心脏彩超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如果彩超提示心脏结构异常、射血分数下降、瓣膜关闭不全等问题,医生会综合你的症状、风险因素和其他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做CT、磁共振或冠脉造影。
但你要知道,很多心脏病都是逐步进展的,早一步发现,就能早一步干预。
比如高血压病人,如果彩超提示左心室肥厚,说明心脏已经在“吃力工作”了,这时候就要及时调整降压方案,避免心衰发生。
在医学上,“早发现、早干预”永远比“亡羊补牢”更有效。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很多人出问题就是在毫无预兆的那一刻——
有人在早上起床时突然晕倒,有人走着走着突然胸痛难忍,有人睡梦中再也没醒来。
这些悲剧,其实很多都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检查避免。
正如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所指出,我国每年约有3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远超癌症。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生前都未曾系统检查过心脏。
专家呼吁:“别把血管堵没堵当成猜谜游戏,一次心脏彩超,或许就能救你一命。”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著《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访谈,来源:健康时报,2023年8月
4. 《经胸心脏超声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