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届深圳音响耳机展依旧是在福田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今年展会的人气从上午就开始爆棚,10点左右就已经是满场的状态,并且保留以往的S型动线的同时加入了很多更加漂亮、展示面更佳的特装展位,从早到晚都在不间断听东西的我也依然是只覆盖到了一半左右的展台,所以这次依然是
第二届深圳音响耳机展依旧是在福田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今年展会的人气从上午就开始爆棚,10点左右就已经是满场的状态,并且保留以往的S型动线的同时加入了很多更加漂亮、展示面更佳的特装展位,从早到晚都在不间断听东西的我也依然是只覆盖到了一半左右的展台,所以这次依然是会分上下篇来发布展会的回顾文章。
逛展规矩还是和以前一样,依然是只写新品、以及我没写过的东西,曾经在以前的报道里提过的、或者我已经分享内容过的不再作提及,大家可以结合往期展会与我的评测列表一起食用。文章顺序就是我的逛展顺序,并非按照展台数字排序,所有产品的声音以正式量产版为准,现场听感仅供参考、尤其是工程机的亮相可能和实际量产版毫无关系,现场的听歌音量也会比日常要高一些,大家也可以结合我的参考前端与耳机来做一些酌情的加分/减分,承蒙信任但请勿盲从。参考的播放设备是乐图的墨菊GT2,参考耳塞是NG天空之城私模+Brise SHIROGANE八芯、水月雨的光辉+OROCHI、山灵Majestic原线,如果出现异常的声音我会尝试用展台的搭配二次试听。
开头的VOLK与Final品牌会带一些发布会层面的回顾。
这次深圳亮相了一个全新品牌Volk Audio,创始人Jack Vang大家可能看着很眼熟,他本身也是业界知名品牌Empire Ears的联合创始人,之前大家可能见过的那另一位老先生就是他的父亲。这次Volk品牌是他完全自主创立,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与方向,比如不再会像EE那样着重介绍自己的分频器方案等等,也不会再强调参数和技术,因为这些在他眼里只是最基础的东西,希望把更多的精力落实在实际声音层面,并且联合了获得过五座格莱美奖、十五次提名的母带工程师Michael Graves进行研发与调音,他为ETOILE这个型号的调音也努力了一年之久,并以后会使用这副耳塞作为参考标准之一。
发布会现场展出了AK全新发布的PD10用于试听,我自己也接墨菊GT2做了下搭配对比,其实你要说是否能听出一些EE上的影子,那必然是有的,那种一贯丰满的结像、醇厚人声、富有感染力的低频也当然能够在ETOILE身上有所体现,极低频相当震撼、也充满细节,但ETOILE有着精准且清晰的结像、更符合“监听”标准的透明度与宽阔的横向声场,人声的部分有着明显的贴脸感、但贴的位置卡在一个接近头中效应的阈值上,所以既不会带来过分凹陷的结像、也能够增强人声的感染力,尤其是气息的吞吐细节非常到位,并带有适度的颗粒感。高频在AK的机器上会呈现出更好的鲜活度、以及适度增益的极高频呈现,但在GT2上会有着更加合理的衰减速度与符合现场标准的亮度,是一副我觉得可以胜任一些严肃古典录音的产品。同时它还标配了用料相当复杂的、为这颗耳塞独立调音的原配线材,面板为24K镀金,包装配件用料也相当豪华。
配置上挺有意思的,一颗10mm动圈负责低频与极低频,4颗声扬动铁负责中/中高频,4颗大家熟悉的声扬静电单元,此外还额外搭载了一颗代号为M8的静磁高频/超高频单元,分频点在10k左右,目的在于可以结合静电单元带来的极限瞬态与细节,听着有会更有“实感”,比纯静电单元做极高频带来的声音会有着更自然的泛音、也与其他部分的声音更为融合,听起来不会觉得高频存在不合时宜的锐度与割裂感,总体而言,这个塞子我认为是一个既有着参考性也有着很好的醇厚度与乐感的产物,售价3.3万元不到,后续我应该会给它单独撰文。
Final这次携手中国总代理ECT酷音韵举办了一个独立发布会,时隔多年后细尾社长再次来到国内亲自出席发布会,正式公布并介绍了开放式头戴动圈旗舰DX6000、纯钻石单元耳塞旗舰A10000、S系列新作全频动铁耳塞S3000。
最受关注的肯定是A10000,使用了钻石振膜,这次是正儿八经的钻石基材,而不是DLC“类钻石”,应该是目前业界物理特性最佳的动圈振膜材料,使用了并不大的单元直径(目前这个尺寸是该材料可以做到的极限)就能发出极为澎湃的动态,和A8000相比,素质是有了相当大的提升的,尤其是低频部分的剥离感很夸张,结像位置都已经快到我下巴的地方了,很干净迅猛的低频表达,声音和A8000一样清透、有张力,但平滑感会更好,听一些抒情人声也会更强调气息的质感,总体而言我认为是一个音色略偏现代、但保留了Final家标志性的中高频音色的型号,此外还有一个金色典藏限量版,价格贵2k,采用了更华丽哦外壳材料与包装盒。
S3000这个型号我个人颇为喜欢,单动铁结构,售价1680元,声音其实听着比S4000/S5000还要更为清晰一些,有着更凝实的结像、非常宽大且立体的声场,音色的细腻度、乐感表现在我写过的几十条单动铁耳塞里可以排到TOP3,非常平滑流畅润泽的全频段音色,虽然素质层面没办法和各路国产怪物们抗衡,但好听程度我觉得是目前S系列全系里最佳的一款,普适性极高,几乎可以无差别地推荐给各种听音口味的烧友。
DX6000延续已有的金属动圈振膜设计思路,材料升级为一体嵌入式镁合金材质,外腔则继承了D系列对气流调音的技术成果,采用全开放式结构,而且在调音方向上,Final这次更为强调声音的“丝绸般油润质感”,声音不是很突出高频的亮度与冲击力,和D7000那种清晰紧致的高频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中下盘呈现出了非常蓬松、速度较慢、有一些Delay感的声音,听那种抒情人声是一把好手,但不太能够适应大场面的曲目,结像偏凹陷、有一定的头中效应,一些常规录音的流行或者室内乐会更符合它的舒适区。
松下的A800头戴,价格1k出头倒是不贵,降噪深度还不错,耳罩空间也很大,低频质量蛮高,比自家入耳的系列要干净清晰,就是开了降噪以后的这个音色劣化还挺明显的,中高频有一股消散不掉的淤积感,而且整体声音密度是偏低的,听起来非常轻盈,但这个轻盈是带一点贬义的,但在这个价位其实又是综合素质挺高的那种,如果能跳到千元内性价比会更炸裂。
AZ100倒有一点小惊喜,降噪深度很好,但是否有比前代好我没有做对比。整体的优势也和AZ80较为一致,TWS里最顶级的低频下潜、动态、空间感、透明度,声场因为横向宽度和纵向高度过于优秀了,导致纵向深度不够反而显得声场较为扁平,和前代的特性一致,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更喜欢AZ100的人声,听陈奕迅那种醇厚度高、磁性强的男声很毒,喉音的颗粒感有明显的渲染,目前2k不到的售价,我觉得比另外几家做TWS的在性价比层面显得更高。
海贝这个CR06底座还挺便宜的,买RS6的话白送,单卖一千出头,用对录线连接的话可以输出XLR和RCA去连有源音箱啥的,也可以通过C口转接出同轴和光纤型号,也能够作为外置存储、外部电源使用。
水月雨的和鸣,三动圈四腔室结构,腔体通过比较厚的内腔体、黑色设计弱化了一些视觉上的体积感,所以看佩戴图的话可能以为体积不大,而从佩戴的角度来说对男性倒应该没什么问题,是那种导管的给的比较深的,对我这种大耳朵而言有着私模一般的贴合度,对其他人来说不敢打包票。声音上会明显感觉声场不那么的“规矩”,大,特别大,无脑大,是那种明显被拉伸过的xyz轴都往外拉的更远的声场,听感上是很爽的那类,低频的位置有足够的剥离感,带来量感充足又不失透明度的低频感染力,人声打磨的比较干净圆润,音色虽素但并不干涩,挺杂食的路子。
图3是水月雨的SS082黑剑私模版本的公模,声音我感觉比常规版的公模更干净、更强调结像的清晰度,但低频也会听着更少和更浅,声音的形体要比黑剑收束一些,会有一些监听风格的影子,但公模仅供参考。
这个黑色的头戴其实我已经提前知道一些信息了,只能透露应该是某个型号的迭代版,但外形设计有了比较大的区别,而且貌似有一些偏转单元的倾角?声音非常开阔、纵深一耳朵的立体且有很强的向前延展的感觉,用墨菊GT2就推出了非常好的框架,非常的平顺细腻,就是密度弱一些,现在应该还是工程机早期阶段,后面有版本更新以及台机搭配的时候我再详细聊一下声音,现在的听感参考性不强,你们知道有这回事儿就行。
用料豪华的八芯超软大耳线了解一下?Vortex家的IRIS大耳升级线,采用了台湾7N单晶铜镀银材料和螺旋Litz Type7结构,声音有着非常好的醇厚度与宽松感,现场搭配ISVARNA的声音可以很好地化开一些它的低频淤积,人声也更绵密、细节丰富,也不用担心它的高频会有一些廉价镀银线趋肤效应解决不好而带来的那种拔亮与尖锐感,是非常自然的音色表达,把ISVARNA虽然说官方针对HIFIMAN家族的耳机做了针对性优化,但我个人觉得声音适应面好像还挺广的,回头借一根回家试试。售价为2980元,线身和接插件也做的一如既往的漂亮。
逆转未来的两个新品,图1是调音已经定版了的1圈3铁,之前在南京的时候他们拿了三个版本出来做对比,最终选的是最宽松的版本,缺点是横向声场不大,动态也稍软一点,但全频段都是那种柔顺绵密的风格,速度稍慢,人声挺偏模拟的走向,听听抒情歌曲相当不错。图2是一个八单元动铁,之前的版本是高频太少、纵深也残缺,现在高频出来了、声场也更规整,但整体规模依然不算大,而且音色偏紧、高频有一些干涩,调音方向应该是需要把声音再柔化一点、舒展一点,如果正式版也基于这个风格的话,会非常吃前端的音色和控制力。
乾龙盛的MUB5,实物的体积比网上看着要稍大一些,菜单的操作不再依赖物理按键,增益滤波什么的都可以通过小屏幕进行触摸完成,现场带来了两个调音版本,老陈倒是挺了解我,知道我选择的是那个偏乐感的版本,声音素质自然不用担心,和那种典型的素质流deltasigma型dac是没有什么落差的,密度扎实、声场开阔,而且结像非常的精致,高频有一种水晶版的质感、轻盈又不失韧劲,其中有一个版本更注重声音的极致纯净度、音色也更突出几分光泽与华丽,而我喜欢的那个版本声音则多了一些“毛茸茸”的质感,器乐的泛音与人声的气息都会更有韵味、但又不会呈现出HUFI倾向,是一个乐感更加突出、但对素质几乎没有弱化的版本,我个人会更喜欢老陈选择这个版本,具备旗舰级播放器素质的同时也更加符合“典型r2r”的一种韵味。
qdc新品DEBUT-CS与DEBUT-CL,可以理解为前者是Studio版,后者是Live版,售价均为2650元,但不像8系那么让我纠结的是,这个型号我是毫不犹豫地选live版,不仅会比studio的低频量感、下潜都要好很多,还有相当醇厚模拟味儿的人声,是那种颗粒感足、很有磁性的路数,听听玉置浩二或者陈奕迅都是一绝,也很适合像Alin这种比较有力量感的女声,但光说人声质感的话二者是近似的,但会有着不同的空间混响特性与氛围感表达,而且两个版本的声音也都相当不错。
夏日之音的三件套,线电+解码+耳放套装,颜值还挺高的,解码用的是4499+4191方案,支持USB同轴光纤AES输入,耳放是偏电流输出型,电源给解码和耳放同时独立供电,现场搭配的几个动圈头戴都推的相当好,是比较典型的那种大电流甲类耳放的感觉,推HD650和雅典娜这种本身低频偏多的头戴时能够呈现出相当好的控制力与氛围感,人声绵密、饱满有情感,耳放有四级增益,也能够胜任小型耳塞的驱动,这套的价格在万元左右,我觉得相当有竞争力,适合那种不折腾的用户。
歌诗德的R30,定位和尺寸和X30接近,但会比X30小贵一点点,正面板的设计给改成了一个流线状,右侧有一个非常丝滑的旋钮来调节它无源前级,我听完直接和老黄说这个可能非常适合音箱,他也表示确实基于音箱做了大量的调音,因为我听出了一些似有似无的法国声那种风格,比X30还要轻盈、润泽,但结像要更为丰满一些,基于自家H26耳放的话,在耳机系统里会呈现出更加饱满填充型的声场风格、而非那种非常开阔、放射状的,适合人声党、小编制党,如果能把声音形体再稍微收束一点会更好,目前也还在调试中,我未来准备拿它接我的BBC箱子试一下。
zephone家的两个新品,依然是硬的能够玩SM的那种程度(参考图3),佩戴好不会很好,线基依然是老朱屯的某种老材料,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织方式带来了不同的风格,以颜色来区分,共同点是非常大的密度和优秀的动态,但紫色的会更中性干净,声场更偏球状黑色的要更有氛围感一些,低频会多一些混响感,横向也会拉的更开一点
丽弦的两个新品,图1是VSA-MAX卖998,全幅钛金振膜,声音在高频部分有很强的能量感,但并非那种负面意义上的刺激,亮归亮但并不尖锐干涩,也比之前的一系列产品大幅度强化了女声的甜度,听很多亚洲系的女声或者ACG的时候毒性极强,图2是一个针对港澳市场的特调,VSA-LTD,中低频部分会更蓬松一些、有一些老派的调音路子,高频也同样比较明亮、也会稍微冲一点点,但单说人声的话它其实会更杂食、也更偏抒情的那种路子,喜欢听老港台或者爵士的,这会是丽弦家表达的最好的一副。
铄耳的两个工程机,图1是一个便宜的单动圈,设计语言有点像DX1,自带先是3.5,以后也可能做一个c口的版本,售价在两三百。图2的这个单平板我感觉是腔体有一些漏气,听起来余震比较多,听下来也没啥参考价值,下回再说咯。
绯乐的Feature,去年不是出了个2024版么,声音素质蛮高的、中性,虽然正面有一个像开孔的东西,但整体还算是封闭的类型,今年现在出了一个2025的调音版,不算是迭代,类似于汽车的那种“中期改款”,声音改宽松了很多,速度更慢、低频更圆润丰满,对素质基本上没有负面影响,两个版本会保持平行发售,我个人推荐听流行的用户选2025年的版本
kinera的NOTT,1圈4铁结构,官方口径里应该是用来替代Norn的型号,我听着感觉怎么着也是一个素质和Nanna级别的产品,但最终售价是3k不到,它回到了Kinera家比较早期的那种暖润调音,温和细腻甜润的路子、但因为素质的提升,其实还是会比Norn听着略淡一点,杂食度其实是更高了的,除了他家一贯擅长的抒情人声以外,也会更能够胜任一些活泼的、更有节奏感的曲目,好评,我觉得是一个很有常青树潜质的型号。
凯声的X3s,售价699元,这个对于那些接受不了凯声家的暖声HUFI风格的用户来说是个更合适的型号,声音更干净、偏清新,低频质量倒依然很好,声场属于又大又规矩的那种,只是结像更精致不肥硕,略有一点以前K314P的影子,甜甜的。
鹿洛家的黑色美杜莎,和CVJ联名的版本,但价格却比美杜莎要便宜,素质和工艺都有缩水,壳子质感依旧很在线只是结构没那么复杂了,声音没有原版美杜莎那么蓬松的质感,低频干净了、收紧了,女声甜度挺在线的。
canpur的622B钛版,它除了素质的加强外,调音的方向是我没想到的,很多产品的钛版都会更亮更锐更刺激,但这玩意居然把中频加强了很多,人声更弥散、结像也更大,听口水歌比622原版还要毒一些。
小不点的一个解码耳放一体机,用充电宝就可以供电,今天官方就接充电宝使用了快十个小时,管子用的是6c1,展会上用的是chord家的cd机做音源,也可以接USB啥的,声音最令我震惊的是居然把HEKU的声场框架和低频给推的相当不错,而且也符合典型电子管的那种温润,可能出于解码部分的素质桎梏,结像的形体清晰度略弱一点,但毕竟这是胆机,而且只卖1680元,真的夸张。
BQEYZ的冬2,现在还不是很完善,和前代比只有人声的部分是明显的正面提升,甜润宽松那种,但声音密度不够、纵深也不太够,极高频的亮度有点太多导致钢琴存在明显的失型,官方打算做一些频段上的调整并且把原线做一下升级,等下个版本再听听看。
VE这边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品,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图1这个VE XCON,它让我想起了当年VE6X1版本上的那种风格,接近动圈一般的宽松和空间混响,声场非常宽广且舒展,人声气息丰富绵密、有一种毛茸茸的质感,他们这次的调音变化方式是用磁吸的方式在面板上放置一个调音小磁铁,不知道是不是通过封闭腔体或者给某个分频电路通电的方式来增加低频的量感,下盘会更多更厚一些。
VE PURE和VE ZEN可以理解为是VE7和VE10的迭代版,VE PRO这个一圈三铁我倒觉得还不错,低频有弹性、声音鲜亮清甜,相比之下我反倒觉得VE PURE显得要比老VE7还要更暗一些,高频缺了一点鲜活度,走更安定的路线。
旷世的新品大尾巴“SIGMA”,采用了旷世科技PCT专利电流模全分立放大器,体积重量与CMA18P相仿,我个人感觉售价应该是低于CMA18P,因为虽然推力着实很大,但音色上的区别就像是M15和M15i的区别一样,SIGMA的声音要更加清晰和现代,而不是那种模拟味暖声的走向,高频有一定的锐度、速度感也更快。但目前有两个非音质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在我用USB输入的时候它不支持无缝播放,歌曲的前一两秒声音会被吞掉,对古典党来说比较劝退,第二个在于,可能因为同模具同配件的关系,CMA18P上Home键松垮的情况依然存在,晃动会有异响。
老虎这儿三个东西,图1是钛阳花二代的新版,其实走向和初代差不多,是那种在线下视听环节可以一耳朵抓耳的超高密度走向、高频亮度也相当足,现在的版本会比之前要显得更有肉感一点;图2这个是蜻蜓,16铁那个,官方自刀了几千,腔体不变但换了根线,更强化了人声的表现;图3这个是之前很多人问我的虎钛鹂,问的我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杯茶,之前很多人说这个音色怪异嘛,现在就是变成了一个音色更普适性一些的暖声、速度比较慢的流行塞。
ERSD的超旗舰“镜钛”,我不太能确定是否比我广州之前听的时候要有什么变化,但理论上换了正式版的钛合金外壳肯定是有的,只是这次这个品牌方带来的线一概都是第三方的,没有带原线,所以我听出了一些变化、但不一定有参考性,现场的镜钛底子依然是非常非常厚的那种,很丰满、极低频给的相当足,但声场不再是那种发散的、放射状的,而是边界更清晰、更规矩,我换成Brise白银八芯以后就改变了很多,更符合我心目中一个偏舒展的风格,此外他家还有两款带双骨传导的产品,骨传导的作用很强烈、很有耳道的震颤感,也都是偏厚声型的,可以说他们的很多型号都相当具备审美传承性,感觉不像是新手调出来的东西。
今天展会第一天,遗漏的东西非常多,得明天再继续,大家有什么想让我去听的可以留言,展会的产品一般只要不是有什么太大硬伤,我一般只评风格、不评好坏,有进一步想了解的的细节的话可以在对应的产品下面提问,也可以打开渣浪#2025深圳音响耳机展# #cihe中国国际耳机展# 超话链接看看其他媒体老师和烧友的分享。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