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场海上的“对等反制”,正式拉开帷幕。当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停靠费的第4天,一艘美国豪华邮轮“RIVIERA”号选择了**“拒交1167万元”**的方式回应:取消原定的中国上海停靠计划。
最近——一场海上的“对等反制”,正式拉开帷幕。
当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额外停靠费的第4天,一艘美国豪华邮轮“RIVIERA”号选择了**“拒交1167万元”**的方式回应:取消原定的中国上海停靠计划。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商业决定,而是一场全球海运秩序被贸易战重新定义的标志性事件。
10月14日,美国率先出牌——对挂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公司运营船舶、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额外停靠费。
表面看是“港务管理”,实质上是又一次地缘政治博弈的经济延伸。
中国随即做出回应。交通运输部在同一天宣布:
“自10月14日起,对与美国有关的船舶停靠国内港口时征收特别港务费。”
并明确了费率:
2025年:400元/净吨2026年:640元/净吨2027年:880元/净吨2028年:1120元/净吨听起来只是一个数字变化,但对大吨位邮轮来说,这几乎是运营命脉的切断式打击。10月14日
“RIVIERA”号是一艘典型的美国豪华邮轮,隶属挪威邮轮控股公司(Norwegian Cruise Line Holdings)。
按公告计算,这艘邮轮的净吨位对应的特别港务费为——1167万元人民币/次停靠。
为了避免缴纳这笔费用,邮轮公司选择取消中国航段。结果呢?乘客不满,社交媒体炸锅。
不少网友留言:“我买的就是‘亚太航线’,没想到中国港口成了‘禁区’。”
有旅客在X平台上发帖讽刺:
“这趟海上旅程,终于让我见识到什么叫‘地缘政治税’。”
这句话,很准。
因为在这一刻,邮轮经济变成了政治信号的载体。
拒停上海,不只是成本选择,更是立场姿态。
这不是孤立事件。
它是中美经贸摩擦新周期的一个节点。
过去半年里,美国密集出台针对中国的多项措施:
限制高端芯片出口;收紧对华投资审查;提高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关税;对中国造船业和航运企业征收额外费用。在10月,美国交通部和海事署又将矛头指向中国港口,理由是“市场准入不对等”。
于是这次港务费风波爆发。
而中国的反制来得迅速、干净、直接。
没有口头抗议,没有外交噪音,而是用同样的经济语言回答对方。
【一句话:你收我船的钱?那我也收你船的钱。】
中国选择“对等反制”,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政策上的信号传递。
这四个字意味着:
原则明确:不是报复,而是规则对称;范围精准:只针对与美国相关的船舶,不误伤第三方;节奏可控:分年度递增,为谈判留出余地;影响深远:触及美国高端服务业——邮轮旅游。邮轮业看似远离政治,其实是美国服务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三大邮轮集团(嘉年华、皇家加勒比、诺唯真)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市场,是它们最看重的增长引擎之一。
所以这次对等反制,就像是精准命中的软肋。
业内人士立刻感受到震动。
一位不愿具名的邮轮高管透露:
“如果政策不调整,美资邮轮可能被迫集体退出中国市场,这将是整个亚太邮轮生态的重大变局。”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在中国疫情后全面恢复旅游的背景下,邮轮市场正在迅速回暖。
根据文旅部数据,2024年中国邮轮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80%。
但现在,美国邮轮被高额港务费挡在门外,中资和欧资邮轮的窗口期打开了。
【这是一次“逆风机会”:美国船走,中国船上。】
过去十年,中国邮轮业一直被诟病——“市场大,品牌少”。
但这次局势变化,或许正是一个**“国船崛起”的契机**。
目前,中远海运邮轮、中船邮轮产业集团等正加快布局。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2024年首航后反响良好,后续“爱达·盛世号”也即将投入运营。
随着美资邮轮退出,中国企业将有机会:
这不是单一产业的腾挪,而是中国海上服务业整体升级的缩影。
对美资邮轮来说,这笔账极难算。
缴费吧,一次1167万,一年五次航次就是5835万。
到2028年更是飙到1.63亿元人民币。
不缴?就得放弃整个中国市场。
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失去全球最大的新兴中高端消费群体;
意味着航线产品缩水、品牌曝光下降;
意味着竞争对手趁虚而入。
这几乎是一个“进也伤,退也痛”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美国邮轮公司知道,这不是一场短期风波。
只要美国政府不调整策略,这种对等反制就不会轻易结束。
这背后其实绕不开一个人——特朗普。
10月初,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再次宣称要“让中国为美国的赤字买单”。
他推动的额外港口费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然而这招并没有伤到中国企业,反而直接打击了美国自己的邮轮巨头。
有网友调侃:“特没谱这次真是特懂事——让美国企业自己掏钱惩罚中国。”
讽刺归讽刺,但现实更残酷:
特朗普的民粹式政策正在把美国企业推向被动。
从芯片到港口费,受伤的从来不是中国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次港务费事件迅速登上国际财经媒体头条。
《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路透社》几乎同时发文,指出:
“中国的反制措施精确而非激烈,显示其在贸易战中的自信与成熟。”
东南亚多个港口协会也在关注:
如果美国继续加压,不排除中国港口成为区域邮轮新中心的可能。
日韩邮轮业更是密切观望。毕竟,中国港口的“断供”会重构整个亚太邮轮航线结构。
1️⃣ 政策谈判回调
若中美在未来几个月重启经贸对话,港务费有可能成为“交换条件”。
但这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撤销针对中国航运企业的不合理费用。
2️⃣ 长期对峙格局
若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对抗可能进一步升级。届时美资邮轮退出中国几乎成定局。
3️⃣ 中国市场自循环
在中资邮轮崛起、港口设施升级、地方旅游融合的推动下,中国或形成**“自成体系的邮轮经济圈”**,摆脱对外资品牌依赖。
表面上看,是港务费风波;
深层来看,是规则之争、话语权之争。
过去,美国习惯制定规则、别人被动遵守;
如今,中国以“对等反制”的方式告诉世界:
【规则,也可以对等。】
这是一种新的国际表达方式:
理性、不激烈、但极具力量。
“RIVIERA”号拒停,只是第一艘。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美资邮轮重新评估是否进入中国港口。
这场看似关于“港务费”的风波,其实是一场关于国家策略、产业自主和经济主权的测试。
未来几个月,观察点不在邮轮,而在——
中美是否还在对话桌上;
中资邮轮是否能接住这波“天赐红利”;
以及,美国会不会意识到:它在推开别人港口的同时,也在关上自己的门。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中国交通运输部官网《对美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公告》(2025年10月14日)《华尔街日报》2025年10月16日报道《U.S. Cruise Ship Cancels Shanghai Call Over Chinese Port Fees》《金融时报》报道《China’s Reciprocal Maritime Tariffs Shake Global Cruise Industry》文旅部2025年邮轮市场数据简报中远海运集团、爱达邮轮新闻发布会实录你怎么看?
美国邮轮的“拒停”,是明智的商业避险,还是政治误判?
中国的对等反制,会不会成为全球港口收费博弈的新模板?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海上的故事,才刚刚开篇。
来源:政经学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