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家木箱的底层,藏着一段沉睡的历史。一方褪色的红绸布,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一本红色小本子,封面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七兵团”的字迹,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旧清晰如昨。这不是普通的本子,是爷爷潘广顶的功劳证,扉页里夹着的,是一个老兵的军旅生涯,更是一个国家波澜壮
老家木箱的底层,藏着一段沉睡的历史。一方褪色的红绸布,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一本红色小本子,封面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七兵团”的字迹,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旧清晰如昨。这不是普通的本子,是爷爷潘广顶的功劳证,扉页里夹着的,是一个老兵的军旅生涯,更是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奋斗记忆。
每当我轻轻抚过那些斑驳的字迹,指尖仿佛能触到七十年前浙东战场上的硝烟,耳畔似乎响起鸭绿江畔呼啸的寒风。那支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的部队,作为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劲旅,从山东兵团机关改编组建之初,便扛起了解放华东、捍卫家国的重任。短短数年里,他们从渡江战役的惊涛骇浪中冲锋,在解放浙江的烽火里前行,又毅然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之战。每一场战斗,都是军人使命与担当的热血书写;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将士们的鲜血与汗水。爷爷的功劳证,正是这支部队英勇历程的缩影,而第7兵团的历史,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史册中浓墨重彩的篇章,那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精神,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永恒的传承。
时光流转,勋章见证着忠诚与坚守。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送到爷爷手中,当社区工作人员将勋章挂在他胸前时,这位88岁的老人突然挺直了腰板,眼神里闪着光,仿佛瞬间回到了当年的阅兵场,身姿依旧挺拔如松。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如期而至,爷爷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台灯下,目光久久停留在光影中的橄榄枝图案上,良久才轻声说:“当年在战场上,最盼望的就是看到这样的和平符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能活着看到祖国强大起来,是多么幸福的事。”
2021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到来,为爷爷的党员生涯画上了又一笔厚重的色彩。在颁发仪式上,他颤巍巍地举起右拳,带领在场的年轻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声音虽不复往日洪亮,每一个字却都掷地有声。“我16岁入党,这五十多年来,党交给我的任务,我从来没有打过折扣。”话语里满是一名老党员的自豪与坚守,那是穿越半个世纪依旧炽热的初心。
爷爷总说:“现在的好日子,是用无数战友的生命换来的。”他至今珍藏着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的不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学习修业证书、功劳证和军功章,还有一枚缴获的美军子弹壳。“当年参战的战士们都很年轻,很多人后来都长眠在了异国他乡。”每年清明,爷爷都会带着我去烈士陵园扫墓,在每一座墓碑前,他都会驻足良久,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土,仿佛在和老朋友们絮叨着家常,诉说着祖国如今的模样。
在爷爷的影响下,红色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大学毕业后,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前,爷爷将他的军功章郑重地交到我手中,眼神坚定:“这些勋章不属于我个人,它们属于所有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烈。”入党宣誓仪式上,我将爷爷的勋章别在左胸,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响起时,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超越血缘的力量在心中涌动——那是信仰的传承,是责任的接力。
即便后来爷爷生病住院,他依旧牵挂着国家大事。每天晚上,他都会准时等着收看《新闻联播》,看到国家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他都会像孩子一样露出开心的笑容。病床前,他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你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但千万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这是爷爷对我的嘱托,更是对所有年轻人的期许。
如今,爷爷的勋章静静陈列在书桌一角,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阔历程。作为革命后代,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这些勋章不仅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当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便肩负起了续写光荣与梦想的神圣使命。
爷爷常说:“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这句话,连同那些勋章一起,早已刻进我的生命里。而勋章上最闪耀的光芒,从来都不是金属的光泽,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与坚守铸就的精神之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文/潘洪国
转载:《雷锋》杂志微平台 勋章见证老兵的忠诚与坚守
来源:神州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