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博物馆,你或许逛过故宫的红墙黄瓦,见过陕历博的唐三彩,但你知道“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哪吗?答案藏在沈阳的沈水之畔——辽宁省博物馆。从1949年开馆至今,它像一位揣着千万珍宝的“时光守护者”:怀里藏着6500年前的红山玉猪龙,能让你看文物“跳”上舞台演剧,
新中国第一馆!辽宁博物馆藏6500年玉猪龙,能看剧、戴仕女簪,数字古画还能“摸”
提到博物馆,你或许逛过故宫的红墙黄瓦,见过陕历博的唐三彩,但你知道“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哪吗?答案藏在沈阳的沈水之畔——辽宁省博物馆。从1949年开馆至今,它像一位揣着千万珍宝的“时光守护者”:怀里藏着6500年前的红山玉猪龙,能让你看文物“跳”上舞台演剧,能把古画里的仕女纹样戴在发间,甚至能让你用指尖“摸”到千年古画的墨迹纹理。
一、从硝烟里“抢”来的家底:藏着12万件宝贝,玉猪龙是“镇馆活化石”
辽博的故事,得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起。还没等新中国成立,“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已背着行囊,在东北的山野间、古城里奔波——他们冒着炮火,把散落在民间的青铜器、古画、玉器一件件收拢,生怕这些千年宝贝毁在硝烟里。
1949年7月7日,沈阳解放后不久,“东北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便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它一出生就带着“开创者”的底气:最早推行“说明员制度”,让游客不再对着文物“两眼一抹黑”;最早总结文物清理修复经验,后来全国博物馆都照着学;甚至专门组建古画临摹组,把快褪色的书画真迹“复刻”下来,保住了不少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
而辽博最“压箱底”的宝贝,当属那尊6500年前的红山玉猪龙。这尊玉猪龙通体乳白,龙身蜷曲如环,猪首龙身的造型憨态又神秘,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被称作“中华第一龙”的雏形。你凑进展柜细看,能看到玉表被岁月磨出的温润包浆,仿佛能触摸到红山先民雕琢时的体温。除了玉猪龙,辽博的12万件馆藏里还藏着无数惊喜:张旭的《古诗四帖》,狂草笔触如奔雷走电,墨色浓淡间藏着盛唐的豪迈;《东晋佚名曹娥诔辞》作为传世孤本,纸页上的字迹虽历经千年,仍能看清古人书写时的笔锋转折,连专家都感叹“这是能‘读’出温度的文物”。
二、文物“活”起来的打开方式:看剧、戴簪子,数字展能“摸”古画
如今的辽博,早不是“文物待在玻璃柜里睡大觉”的老模样。它把千年文物玩出了新花样,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泡”上一整天。
想把古画戴在身上?辽博的文创能满足你。以《簪花仕女图》为灵感设计的鲜花发簪,簪头缀着仿古画仕女衣袂的轻纱,花瓣上印着细腻的缠枝纹样,戴在发间仿佛把盛唐的雅致别在了头上;还有“红山玉猪龙”钥匙扣、“青铜鼎纹”书签,每一件都把文物元素揉进日常,让你能把千年历史揣在兜里、带在身边。
想让文物“动”起来?情境剧《国宝辽宁》能让你眼前一亮。辽博联合辽宁歌舞团,把玉猪龙、青铜鼎、三燕金步摇这些“镇馆之宝”搬上舞台:演员们穿着复原的古代服饰,用舞蹈演绎红山先民雕琢玉猪龙的场景,用剧情还原金步摇如何从鲜卑族的饰品,变成民族交融的见证。观众坐在台下,看着文物“活”在故事里,不少人说“原来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是能看见、能感受的热闹”。
最让人惊喜的,是能“摸”到古画的数字展。在辽博的数字展厅里,你用手机扫码就能“放大”《曹娥诔辞》——原本肉眼看不清的墨迹细节,在屏幕上能清晰看到笔锋的走向,甚至能看到纸张上细微的纤维;要是逛到《古诗四帖》展区,还能通过互动屏“临摹”张旭的狂草,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能实时看到自己的笔迹和古帖的对比,不少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连家长都跟着一起“练书法”。
三、不止于“逛”:做花灯、学历史,把文化根扎进年轻人心里
辽博从不想只做“文物仓库”,它更想成为大家的“文化客厅”——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每到国庆、中秋这样的节日,辽博的活动总能吸引大批人。就说去年中秋,馆里组织的“文物纹样花灯制作”活动,桌子上摆着印着玉猪龙纹、青铜鼎纹的灯胚,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大家贴灯纸、装灯串。小朋友们拿着自己做的花灯,在展厅里追着光影跑;家长们则举着手机拍照,说“比单纯逛展有意思多了,还能带着孩子了解文物纹样”。
外地游客来辽博,最爱逛的是“古代辽宁”通史展。从红山文化的玉器,到辽金时期的瓷器,再到明清的书画,跟着展览走一圈,就像把辽宁的千年历史捋了一遍。不少游客说“展厅里有免费讲解,还能扫码听语音,逛下来一点不费劲,还能知道玉猪龙为啥这么珍贵”;而本地市民更爱参加互动活动,有常来的阿姨说“我跟着辽博学过古画临摹,还做过文创手作,现在每周都盼着馆里出新活动”。
就连“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这样的主题展,辽博都玩出了新花样。600多件文物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比如那支三燕金步摇,簪头的金叶上既有鲜卑族的兽纹,又有汉族的缠枝纹,一眼就能看出民族交融的痕迹。展览还用上了“空间折叠”技术,用投影把辽代古城遗址“缩小”到展厅里,游客站在中间,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市集,能看到古人如何用青铜鼎做饭、用玉器祭祀,看得过瘾还学得明白。
未来的辽博,还有更清晰的打算: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历史。它会继续深挖文物里的“交融故事”,比如研究红山玉猪龙怎么传到中原,青铜鼎怎么融入少数民族生活;还会搞更多“文物+教育”活动,进校园培养“小小文物讲解员”,让孩子拿着玉猪龙仿制品讲历史;组织青少年临摹古画,让他们亲手感受“古人的笔触”。
就像馆长说的:“我们想让年轻人摸到玉猪龙时,知道‘这是我们的文化根脉’;看到《簪花仕女图》时,明白‘我们的古人这么有审美’。”这座“新中国第一馆”,从来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它是能让文物“说话”、能让历史“活”起来的地方——下次去沈阳,不妨来这里看看6500年的玉猪龙,戴一支仕女簪,再“摸”一摸千年古画,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近。
#辽宁省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馆 #文物活化 #博物馆文创 #红山玉猪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