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根据地街头文化发展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22:41 2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世纪之初,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尚处于探索阶段。主流文化占据绝对主导,源于民间的、自发的街头艺术形态,因其“非正规”性而长期游走于边缘。纵观国内历史,虽不乏零散的街头艺人,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自觉性、组织性且持续发展的规模化群体。这一方

开篇:时代的回响与草根的崛起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世纪之初,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尚处于探索阶段。主流文化占据绝对主导,源于民间的、自发的街头艺术形态,因其“非正规”性而长期游走于边缘。纵观国内历史,虽不乏零散的街头艺人,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自觉性、组织性且持续发展的规模化群体。这一方面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自治模式将个体凝聚为整体。然而,时代的缝隙终将被顽强的生命力量撬开。二十一世纪初的武汉,便在这一背景下,孕育了中国首个实践并成功运行“街头艺人自治”理念的文化群体——武汉根据地街头音乐群体。

根据地街头文化纪录片拍摄现场2013年武昌司门口

第一章:根据地起源——从独奏到共鸣的序曲

2005年,黄鹤楼地下通道内,一把原木吉他、一张旧报纸,以及歌者陈立激情昂扬的歌声,共同构成了根据地故事的原始坐标。这是一切传奇的起点,一个纯粹依靠人声与琴弦共振的朴素开端。

黄鹤楼地下通道~根据地创始人•陈立

随后,音乐的引力开始显现:

•【街头音乐——01宋叶纯】(2005—2007年):陈立与宋叶纯的身影,活跃于古琴台、循礼门、徐东大街、黄鹤楼等地下通道,延续着无扩音设备的纯粹弹唱。

•【街头音乐——02田津】(2007—2009年):随着田津、吴礼强、黄先专的加入,表演从地下通道走向武昌中南路、汉口江汉路、汉阳王家湾等开阔街区,音响设备的引入,标志着表演形式与影响力的升级。

•【街头音乐——03冉渊】(2009—2010年):队伍进一步壮大,冉渊、李鑫、顾强、余凯等十余名音乐爱好者汇聚。表演形式愈发丰富,双吉他组合、二人和声开始出现,地点也拓展至黄鹤楼景区停车场、汉口江滩等更具公共性的空间。

黄鹤楼景区停车场2009年~田津

武昌广埠屯街区2010年~刘兵/王洋

武昌徐东大街2010年~刘岫

此间,成员冉渊于2009年参加广东卫视“先声夺金”王老吉唱响亚运歌手选拔赛,斩获武汉赛区冠军并跻身全国四强,首次将以根据地为代表的武汉街头音乐力量推向全国视野。

第二章:正式成立——从流动到固化的里程碑

2010年7月1日,武昌武珞路六巷,“根据地琴行”正式开业。刘岫、彭平、胡雷、冉渊、严康、刘兵、杨瑾昀等近二十位核心成员齐聚一堂。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落地,更象征着一种流动的音乐精神找到了组织核心与孵化基地,武汉根据地街头文化体系由此宣告正式成型。

武汉根据地正式成立2010年7月1日

第三章:媒体报道记录——从边缘到主流的破壁之路

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是根据地现象获得社会认可的最有力佐证。自2010年起,权威媒体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跟踪报道:

•初期关注(2010-2012年):《长江日报》、《楚天金报》率先报道,聚焦于“地下通道歌手梦想永不放弃”的个体叙事。

•深度挖掘(2012-2018年):《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晚报》、《湖北经视直播》、《腾讯大楚网》、《凤凰网》、《中国人的一天》等重量级媒体介入,报道维度从追梦故事延伸至为脑瘤患儿募捐的公益行动、群体生态记录(“没有根据地”、“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他们是歌手,但不会流浪”),完成了从“猎奇”到“人文纪实”的转变。

•持续认可(2020年):《楚天都市报》在疫情期间对创始人陈立的专访《武汉老牌街头艺人陈立:轻抚梦想琴弦与你共渡难关》,标志着根据地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记忆中一个持续且坚韧的符号。

十五次关键媒体报道,如同一束束追光,照亮了这个草根群体,极大地增强了成员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并为街头艺术赢得了更广泛的社会接纳度。

根据地荣誉墙~湖北主流媒体系列报道展示2010~2017年

第四章:街头公益活动——艺术与良知的共鸣

根据地自创立之初,便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群体基因。在创始人陈立“接受馈赠,传递大爱”的教诲下,群体积极组织了包括拯救脑瘫患儿、为雅安地震募捐、援助偏远地区小学在内的多次公益活动。他们将街头表演舞台化为爱心集散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回馈社会的深刻内涵。

根据地公益活动~湖北省博物馆地下通道2013年

根据地公益活动~汉阳古琴台地下通道2012年~古子龙

第五章:街头文化宣传活动——以坚守改变认知的漫长革命

在中国,街头艺术的合法性与美誉度并非与生俱来。2005至2009年间,公众的冷漠、不解是常态。根据地的发展史,正是一部用持续的在场与惊人的意志力,逐步改变公众观念的漫长革命史。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坚持,配合媒体带来的正面曝光,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市民的审美教育,最终使街头艺术从被排斥的“异类”,转变为被理解、认可甚至期待的城市风景。

根据地街头文化宣传活动2014~湖北省博物馆地下通道

根据地街头文化宣传活动2015年~光谷地下通道

根据地街头文化宣传活动成员合影

第六章:选秀活动——在专业舞台上磨砺锋芒

根据地始终鼓励成员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检验与提升自我。群体内部涌现出多位在大型音乐赛事中取得佳绩的成员,构成了一个耀眼的“荣誉矩阵”:

•段云翔:湖北草根歌手选拔赛,荣获十佳优秀奖。

•刘岫:中国电信天翼杯湖北省第二届网络歌手大赛,夺得“最佳男歌手”。

•杨瑾昀:《中国好歌曲》宜昌赛区,以原创作品《分分钟》获第二名。

•冉渊:广东卫视“先声夺金”王老吉唱响亚运歌手挑战赛,荣获武汉赛区冠军、全国四强。

段云翔

刘岫(左三)

冉渊

冉渊(左一)

这些成绩,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根据地音乐水准与培养模式有效性的集中体现。

第七章:音乐培训活动——播种音乐,传承星火

根据地琴行作为实体依托,承担了音乐普及与教育的功能。累计为数百名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吉他、钢琴、架子鼓等专业教学。2016年后,更将音乐教育推广至社区、企业、学校与部队,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践行了“普及音乐艺术,培养音乐人才”的初衷。

根据地琴行音乐老师和学员合影

第八章:商业演出活动——从街头走向市场的价值转化

群体依托成熟的表演体系,常年承接各类大、中、小型文艺演出、企业庆典、婚礼等活动。这不仅为成员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实现了“以艺养艺”,更标志着根据地街头音乐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完成了其商业价值的成功转化。

根据地商演活动~东风汽车展2013年

根据地商演活动~东风汽车展2012年

根据地商演活动~汉街商务中心2015年

第九章:根据地存在的意义——多维度的价值贡献

根据地的存在,其意义远超越一个表演团体,它已成为一个具有多重价值的社会文化现象。

1. 文化贡献: 传播街头艺术,促进了武汉城市文化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发展。

2. 教育贡献: 普及音乐教育,并通过街头实践为全国演艺行业输送了人才。

3. 社会贡献: 培养了成员的团结互助精神,并以建设性的姿态与城市管理方协同合作,探索了“美化城市”的共同路径,促进了社会和谐。

4. 公益贡献: 将艺术活动与公益事业结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5. 精神引领: 歌手的坚持与才华,为公众提供了精神鼓舞,为青少年树立了积极乐观、为梦想奋斗的正面榜样。

6. 经济与民生贡献: 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渠道与经济收入,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

根据地成员合影

第十章:音乐人类社会学价值——自治模式的样本意义

武汉根据地街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发地探索并实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街头艺人自治模式” 。在一个缺乏先例的环境中,它完成了从个体松散表演到群体有序组织的演进,形成了内在的规范、传承机制与对外协作能力。这一模式,为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非正规文化”的自组织生存策略、草根社群与城市治理的互动关系,以及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下的适应性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且完整的“活态”研究样本。它证明,在主流框架之外,民间的文化创造力能够自发地构建秩序,并最终与城市文明共生共荣。

根据地琴行涂鸦墙2010年

结语

武汉根据地街头文化的历程,是一部由个体梦想汇聚成群体力量,用坚韧应对偏见,用艺术赋能生活的壮丽诗篇。它不仅是武汉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更是中国当代民间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的重要篇章。

所有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才称之为热爱——陈立

来源:武汉陈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