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父多年的林妹妹,嫁王汝刚之子后,结婚仅休一天就返场排越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22:32 2

摘要:提起越剧舞台上的“林黛玉”,李旭丹的名字总被老戏迷挂在嘴边。她因红楼选秀一战成名,却为坚守“黛玉情结”拒演其他角色;童年时因弟弟出生被送爷爷家,曾怨父亲“偏心”多年;嫁给滑稽大师王汝刚的儿子后,为赶排越剧《甄嬛》,结婚只请1天假就重返排练厅。这位王派花旦的人生

提起越剧舞台上的“林黛玉”,李旭丹的名字总被老戏迷挂在嘴边。她因红楼选秀一战成名,却为坚守“黛玉情结”拒演其他角色;童年时因弟弟出生被送爷爷家,曾怨父亲“偏心”多年;嫁给滑稽大师王汝刚的儿子后,为赶排越剧《甄嬛》,结婚只请1天假就重返排练厅。这位王派花旦的人生,藏着比戏文更曲折的情感纠葛,也有着对艺术近乎偏执的坚守。

童年的“爱的落差”:5岁失宠,8岁离家,她把心事唱进《葬花吟》

1989年,李旭丹出生在浙江衢州常山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李寒君是食品厂业务员,母亲也在同厂工作。幼时的她,是老院子里的“小主角”——在挂着“李氏祠堂”斑驳木匾的宅院里,她跟着表哥表姐捉鸣虫、采蘑菇,父母的目光总追着她转,连吃饭时都会把肉夹到她碗里。

这份独宠在1994年被打破——5岁的李旭丹有了弟弟。起初,她还会好奇地趴在小床边,看着弟弟胖乎乎的脸蛋傻笑,可很快她发现,家里的重心彻底变了:她和弟弟同时哭闹,父母永远先抱弟弟;睡前讲故事的时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给弟弟换尿布的忙碌;她故意把门关得“咚咚响”、用吸管吹水制造“咕噜噜”的声响,想吸引父母注意,换来的却是父亲一句“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1997年,8岁的李旭丹被父母送到南京爷爷奶奶家。当父母转身离开的那一刻,她抱着爷爷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一定是弟弟抢走了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再也不爱我了。”

爷爷曾是南京军区文工团的文艺兵,退休后住在紫金山下的“净园”,日子过得像旧时文人:教她写《三字经》、读《千家诗》,铺宣纸画花鸟,在窗前弹古筝。没有同龄玩伴,李旭丹就和院子里的猫、兔子、金鱼作伴,渐渐养出了一身清冷的古典气质。也是在爷爷的带领下,她第一次走进剧院看越剧——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舞台上,林黛玉葬花时的哀怨眼神,《葬花吟》里悲戚的唱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的心扉,她忍不住红了眼:“爷爷,我要学越剧,我想演林黛玉。”

从那天起,李旭丹把所有的委屈都装进了越剧里。爷爷请了专业老师,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身段,压腿压到额头冒冷汗,晚上回宿舍连爬楼梯都要扶着扶手。她总觉得:“只要我唱得足够好,爸爸就会来看我,就会重新爱我。”

红楼选秀的“破冰时刻”:父亲狂奔送光盘,她终于读懂父爱

2000年,11岁的李旭丹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越剧科,师从王文娟的弟子赵时莺,成了一名王派花旦。作为插班生,她比同学晚学一年,便用加倍的努力追赶——别人练1小时唱腔,她练3小时;别人休息时,她对着镜子反复琢磨眼神和手势。练功消耗大,她怕发胖影响身段不敢多吃,身体弱到经常流鼻血,老师实在看不下去,给李寒君打了电话。

那天,李寒君拎着一大袋补品赶到学校,看着女儿瘦弱的样子,眼眶红了。可李旭丹却别过脸,不愿跟他说话。那时的李寒君和妻子已辞职在上海开食品公司,每天忙到深夜,连吃饭都要在办公室对付,实在分身乏术,只能默默留下钱和补品,又匆匆赶回上海。父女俩之间的隔阂,依旧像一道无形的墙。

直到2006年,新版《红楼梦》全国海选的消息传来,李旭丹赶在上海赛区报名截止前报了名。李寒君夫妇把这事当成头等大事,提前帮她订好酒店,还特意抽时间陪她去选服装,可李旭丹依旧对父亲淡淡的。

总决赛时,组委会要求每位选手递交一段过往表演视频,李旭丹想起9岁时演《葬花吟》的录像——那是父亲的朋友帮忙录制的,还刻成了光盘。可她翻遍行李都没找到,打电话给父亲,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爸,光盘找不到了,算了吧。”

李寒君却急了——他知道,这段视频里藏着女儿对“林黛玉”的初心。挂了电话,他立刻赶回公司,翻遍了办公室的抽屉,又跑到曾借走光盘的同事家。那天下午,他和同事在屋子里翻箱倒柜,从书柜到衣柜,从床底到阳台,都找遍了,始终没看到光盘的影子。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发现电脑桌下有个不起眼的小抽屉,打开一看,光盘正静静地躺在里面。

李寒君揣着光盘,一路狂奔到火车站,坐最早一班高铁赶往北京。当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北京演播厅,举着光盘喊“丹丹,找到了”时,李旭丹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看着父亲湿透的衬衫,看着他手里紧紧攥着、连边角都没折的光盘,她突然明白:父亲不是不爱她,只是把爱藏在了忙碌的奔波里。

那场决赛,李旭丹把对父爱的渴望、内心的委屈全融入角色,一颦一笑都像极了从书中走出来的林黛玉,最终成功拿下黛玉组冠军。可命运却开了个玩笑:剧组换了导演,新导演希望她改演“袭人”或“妙玉”。“我今生只有林黛玉情结,拍戏不是为了片酬。”李旭丹毅然退组,随后加入上海越剧院,重新回到了她最爱的越剧舞台。

嫁给王汝刚之子的“艺术坚守”:结婚仅休1天,戏迷家人成最强后盾

在上海越剧院,李旭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顺。2009年参加《越女争锋》第二季时,年逾8旬的越剧泰斗王文娟亲自指导她排练,手把手教她调整唱腔和身段,最终她拿下单人最佳新秀奖;她主演的《皇帝与村姑》《红楼梦》等剧目场场爆满,连不少80后、90后都因她爱上了越剧,称她为“新生代王派第一人”。

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一生的伴侣——王汝刚的儿子王悦阳。王悦阳是《新民周刊》的记者,出身艺术世家,受父亲影响,对昆曲、越剧颇有研究,还写过《话说昆曲》《明月千里共婵娟——王文娟》等专业书籍。两人因一次戏曲文化采访结缘,聊起越剧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从王派唱腔的技巧到经典剧目的改编,越聊越投机,感情水到渠成。

2013年9月,两人决定结婚,可当时李旭丹正在排演新编越剧《甄嬛》,她饰演女主角“甄嬛”,戏份重、排练进度紧。“婚礼后第二天我就去排练吧,不能因为我耽误大家的进度。”李旭丹跟王悦阳商量,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你放心去排戏,家里的事交给我,我还能去排练厅给你当‘观众’呢。”

就这样,李旭丹只向剧团请了1天假。结婚当天,她穿着婚纱完成仪式,和亲友简单聚餐后,第二天一早就换上戏服,准时出现在排练厅,跟着乐队练起了《甄嬛》中“惊鸿舞”的唱腔。同事们都劝她多休几天,她却笑着说:“戏比天大,观众还等着看《甄嬛》呢。”

这份对越剧的执着,不仅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还收获了“戏迷公公”王汝刚的认可。只要有空,王汝刚就会和王悦阳一起去看李旭丹演出,散场后还会把观众的意见和鼓励仔细记下来,转达给她;一家人聚餐时,王汝刚会主动哼一段越剧,王悦阳接着唱,然后让李旭丹点评,客厅里满是欢声笑语,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家”。

2018年,在王文娟的牵线下,李旭丹正式拜王派传人王志萍为师,三代“林妹妹”同台合影,成了越剧界的一段佳话。王悦阳特意到场见证,看着妻子在拜师仪式上敬茶,他比谁都开心:“她对越剧的热爱,值得所有人尊重。”

如今,李旭丹和王悦阳已结婚10年,她成了上海越剧院的骨干演员,主演的《甄嬛》巡演时一票难求;而她和父亲的关系也早已破冰,李寒君会经常来上海看她演出,父女俩偶尔还会一起聊起童年在“净园”的日子,笑着解开当年的心结。

从童年委屈的小女孩,到舞台上的“活黛玉”,再到王汝刚的儿媳,李旭丹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她始终抱着对越剧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一步步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正如她常说的:“越剧是我的命,家人是我的根,有它们在,我就能在舞台上一直唱下去。”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