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怎么写?关注这六个要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8:57 2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这句话戳中了教师成长的要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经验的反思也只是空中楼阁。

作者丨高振荣

图片丨Osmany Mederos

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这句话戳中了教师成长的要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经验的反思也只是空中楼阁。

对一线教师而言,想要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主动反思、勤于复盘是关键,而坚持写“教后记”,正是最扎实、最有效的反思方式

特级教师华应龙三十年如一日记录教后记,从普通教师蜕变为数学教育专家,恰恰印证了“教后记”的巨大能量。那么“教后记”怎么写?

捕捉“意外亮点”

一堂课的精彩,往往藏在预设之外的“小惊喜”里:可能是学生一句天马行空的提问,让沉闷的知识点突然鲜活;可能是教师临场调整的一个比喻,让抽象的概念瞬间落地……

这些不可预设的精彩瞬间,是最鲜活的教学智慧。若不及时记录,这些亮点会像指间沙般溜走。而把它们写进教后记,不仅能留存当下的灵感,更能为后续备课积累独家素材。

久而久之,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你自然能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聚焦“困顿疑惑”

教学的高明之处,从来不是“我讲得有多好”,而是“我懂学生有多难”。

课堂上,学生紧锁的眉头、躲闪的目光、迟疑的回答,都是无声的求救信号:或许是某个知识点太抽象,学生跟不上;或许是教学节奏太快,学生没消化;又或许是案例太陌生,学生难共鸣。

就像医生“望闻问切”诊病情,教师也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里,读懂他们的卡壳点。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上的困顿点写在教后记里并作出“诊断”。

针对性调整后,往后的课才能真正“对症教学”。毕竟,学生的困惑,正是教学改进的源头活水

图源 Francesco Ungaro

直面“失误不足”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也难免留下遗憾:可能是板书时写错关键数字,可能是时间分配不当导致重点未讲透,也可能是对学生提问的回应太仓促……

这些失误若不及时反思,只会变成下次教学的“绊脚石”;而若正视它们,写进教后记认真剖析,就能变成打磨教学的“磨刀石”。

我曾在教“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犯过一个错:直接给出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似懂非懂。后来在教后记里复盘才明白: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哪怕走了弯路、想错方法,也比被动接受更有效果。下次再教这节课,我要把解题权还给学生。

倘若总回避失误,只会陷入“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停滞,唯有正视失误、剖析不足、迭代方法,才能让教学从粗糙走向精致

珍视“创新见解”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堂上最珍贵的,莫过于学生跳出预设的“创新见解”,比如对一道题的另类解法、对课文主旨的独特解读、对实验步骤的巧妙优化……这些“小创见”,不只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更是教师教学的新素材。

如果教师只一味按自己的思路走,忽略这些意外之喜,便错过了宝贵的“教学相长”机会。把学生的创新见解写进教后记,下次备课可以把它作为拓展内容,让学生看到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能鼓励提出见解的学生、激发更多学生的主动思考。

图源 Diji Aderogba

剖析“典型错例”

学生在学习中犯错是常态,但错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面映照问题的镜子。错例既照出学生认知的缺口、思维的盲区,也照出教师教学的短板。

若能将典型错例记录下来,深入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因,教学便能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在“知错改错”中更快成长。

同时,把记录的错例分享给学生,让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既能帮学生避免再犯,也能培养他们“正视错误、反思错误”的习惯。

正如泰戈尔所说:“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在错例中积累的经验,会成为学生走向真理的垫脚石。

梳理“再教设想”

写教后记不是“记完就结束”,关键是从中提炼“下次怎么做更好”——这就是“再教设想”。

怎么找灵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以请同行听课提意见,把有用的建议记下来;可以主动听别人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也可以课后简单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哪里好?希望老师怎么改?”

把这些反馈和自己的分析相结合,在教后记里梳理:哪些设计要保留?哪些要调整?哪些“一厢情愿”的想法该剔除?这样的“再教设想”,能使我们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长期坚持,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定会大有裨益。

从捕捉意外亮点到聚焦困顿疑惑,从直面教学失误到珍视创新见解,从剖析典型错例到梳理再教设想……教后记的每一个要点,都是教师与自我对话、与教育对话的过程。

教后记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哪怕是几行潦草的字、几个零散的关键词,只要记的是“真问题”、写的是“真思考”,就是教师最宝贵的“真成长”。

对每位一线教师而言,坚持写“教后记”,那些零散的记录会渐渐汇聚成河,那些细碎的思考将慢慢凝结成珠。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笔尖下流淌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那是你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清晰来时路。

来源:明德云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