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先抛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你家小摊突然爆火,队排得老长,有人等得不耐烦,你是死撑硬卖,还是干脆大手一挥——今天全免?长沙一对卖辣卤的夫妻选了后者,直接免了5000块。结果呢?全网疯传,口碑炸裂,顾客死心塌地。你说这是傻还是精?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第一次刷到他们,还真不是因为免单,而是那个视频——老板娘的小闺女坐在小板凳上,捧着一大碗红彤彤的辣卤,小脸辣得通红,却一口接一口,吃得那叫一个香。没有任何滤镜,没有“宝宝好棒”的配音,就是市井里最真实的一帧。可偏偏这份真实,在精修图和摆拍横行的时代,成了最锋利的武器。视频一传十、十传百,两天时间,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摊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但流量来得猛,翻车也快。排队一小时起,顾客开始焦躁。这时候,夫妻俩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哇”出声的决定:当天所有顾客,不收钱!摊主的原话特朴实:“人家排这么久,咱得对得住大家。”一句话,听上去像邻里间拉家常,可背后全是算盘珠子噼啪响。
咱们先算笔深账。假设当天营业额5000块,全免等于直接亏损。但别忘了,现场每个人都是活的广告牌。一个顾客发条朋友圈,平均曝光200人,50条就是1万。你换广告投放,1万精准曝光得花多少钱?更关键的是,这1万人不是被硬广骚扰,而是被“良心摊主”的故事打动,转化率能一样吗?再往后,复购率蹭蹭往上涨,这5000块就成了存进“信用银行”的本金,利息是未来的客流、复购、自来水般的口碑。
再深挖一层,你会发现这对夫妻把“短期利润”和“长期口碑”玩得明明白白。海底捞为什么能火?不就是关键时刻给你超预期惊喜吗?这对夫妻的小摊同理:用一天营业额买未来N天的流量和人心,这笔买卖,怎么看都不亏。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撇嘴:不就一个小摊嘛,谈啥格局?嘿,偏偏格局跟生意大小没半毛钱关系。我见过太多老板,一毛不拔,结果越做越小;也见过肯让利的,摊子越滚越大。这对夫妻让我想起稻盛和夫那句话:利润不是追来的,是你把事做到极致后自然掉下来的礼物。他们把免单做成了一次“用户体验”的极限拉升:排队—焦躁—免单的惊天反转,直接给顾客植入记忆锚点。往后只要提到辣卤,你的大脑就先蹦出“那家给我免单的摊子”。
更妙的是,他们卖的不只是辣卤,而是一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温度。从女儿大口啃鸭脖的亲情画面,到免单时的豪爽,所有动作都在重复一个信号:我们家小摊,有烟火,有人味。现在做用户研究,数据摆在那儿:顾客忠诚度70%靠情感,30%靠理性。谁能先占领情感高地,谁就稳了。免单那一刻,顾客收获的不仅是免费晚餐,更是“我被重视”的爽感。这种爽感会反复在聊天、朋友圈、小红书里出现,像复读机一样替你打广告。
说到真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套路太多,真诚稀缺”。但这对夫妻用一晚上的现金流证明:真诚没法演,观众一眼辨真伪。营销话术再花哨,抵不过一句“顾客第一”加一次真金白银的免单。北京胡同那家煎饼摊还记得吗?摊主能记住老客“不要香菜、多放脆皮”,十几年如一日,结果摊位虽小,铁杆粉丝一大群。道理一样:信任成本前期高得吓人,一旦垒起来,别人想挖墙脚得费老鼻子劲。
那是不是所有小生意都能照搬免单?可别冲动。你得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亏得起今天的营业额吗?我清楚换来的是什么吗?后续能接得住暴涨的客流吗?这三关过了,免单才是投资;否则就是打水漂。夫妻俩敢拍板,是因为他们对自家辣卤的味道、出餐速度、人手配置心里有底,才敢用一天收入买未来。
最后,聊聊从网红到长红。多少店一夜爆红,三个月关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把流量变留量。这对夫妻的打法是:先用女儿吃辣卤的“真实”拉第一波关注,再用免单制造第二波高潮,接着靠味道和服务把新客变回头客。三步连环,话题不断,系统成型。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他们用最市井的方式把这句话落地:每一次出摊,都是一次“创造顾客”的现场直播。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换你,你会免单吗?紧盯着今天的5000块,还是投资未来的5万、50万?长沙这对夫妻用烟火气告诉我们:商业的本质从没变过——谁能持续给顾客创造价值,谁就能让流量变留量,让小摊变大业。看似最土的招式,往往藏着最硬的道理。下次路过长沙,如果看到那条排队的辣卤摊,别惊讶,他们可能又在憋一个“亏本”大招,可谁知道,下一个5000块,会不会又滚成一座金矿呢?
来源: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