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如今居民争相拍照的“网红花园”,一年前还是堆满杂物、杂草疯长的“社区死角”?这一切的改变,始于陈玉珍的一个念头:“要让居民出门即公园,开窗见风景。”
在海淀万寿路8号社区,
有这样一位“行动派达人”——
她把荒地变成了800㎡“莫奈花园”,
将民情心愿变成了“社区版小红书”,
还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医养服务。
她就是“感动海淀文明提名人物”、
万寿路8号社区书记陈玉珍。
今天带大家走进她的“社区治理秘籍”,
看看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
荒地变“莫奈花园”!
她让社区美成打卡地
谁能想到,如今居民争相拍照的“网红花园”,一年前还是堆满杂物、杂草疯长的“社区死角”?这一切的改变,始于陈玉珍的一个念头:“要让居民出门即公园,开窗见风景。”
为了打造这座“莫奈花园”,陈玉珍可是下足了功夫。她拉来区园林局专家做规划,争取区卫健委中医药项目打造特色文化空间;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护花使者”小分队,给每片花圃都配上“专属管家”;还策划“大小园丁”种植日,让爷爷奶奶带着萌娃一起播撒花种——现在小朋友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自己种下的花有没有开花。
如今的“莫奈花园”里,几十种、上万株鲜花肆意绽放,路过的外卖小哥都忍不住停下拍照发朋友圈。而这满园春色的背后,藏着的是陈玉珍和居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与汗水。
民情手册变“社区版小红书”!
四季活动暖透邻里心
“让每个季节都有仪式感!”这是陈玉珍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社区版小红书”的“主编”,她以“党建引领 四季有约”为主题,把居民需求变成了一场场鲜活的社区活动。
居民想要排练场地,她立刻协调闲置空间,让舞蹈队有了“专属排练厅”;大家想学习养生,她从社区“能人资源库”里请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当八段锦队长,还邀来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指导科学锻炼;银发老人们爱编织,她就搭起“爱心义卖平台”——老人们把手工织品卖掉,所得款项用来慰问社区困难群体,不仅充实了精神生活,更从“被服务者”变成了“奉献者”。
现在的万寿路8号社区,陌生邻居成了棋友、舞伴、演出搭档,居民常说:“参与社区活动比回家还勤快!这里就是我们的温情大家庭。”而这本“社区版小红书”的每一页,都是陈玉珍带着团队“跑断腿、磨破嘴”换来的民心温度。
医养+助餐双管齐下!
她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我们需要什么,她就送来什么!”这是社区老人对陈玉珍的评价。面对社区养老需求,陈玉珍没有停留在“喊口号”,而是实打实打造医养一体化“微服务”。
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医”,她牵头组织社区、产权单位、物业、医院开了好几次协调会,哪怕再忙,也会提前研究医养政策和案例,为会议准备充分依据。讨论引进诊疗室时,她耐心调和各方意见,终于促成“医院诊疗室+养老驿站”的新模式,还引入中医药服务,建设中医药“三成”示范社区——现在每周四都有医生坐诊,针灸、艾灸随叫随到,诊疗室开业至今已服务居民400余人次。
解决了看病问题,她又盯上了吃饭难题。日常走访时,看到上班族没时间做饭、独居老人吃饭难,她立刻推动便民餐厅建设,从助餐方式、菜品设计到价格定位,每一项都反复琢磨,要求餐厅“环境整洁、菜品用心、价格惠民”;还协调资源争取优惠政策,降低运营成本。现在餐厅开业了,她常去询问用餐体验,看着居民捧着热饭露出笑脸,她总说:“大家吃得满意,我就放心了。”
正是这份“把居民当家人”的用心,让陈玉珍成了老人们口中“最贴心的书记”,也让万寿路8号社区,成了满是温暖的“幸福港湾”。
陈玉珍用实干
诠释着“社区带头人”的担当——
她是居民眼中的“充电宝书记”,
用实干给社区充满“幸福电”。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