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辉南县东部的石道河镇西南部,西南岔村这片承载着抗联记忆的土地上,文明乡风正与红色基因深度交融,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在1170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摘得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吉林省 “百村提升”千村示范村等多项称号,用实践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生
在辉南县东部的石道河镇西南部,西南岔村这片承载着抗联记忆的土地上,文明乡风正与红色基因深度交融,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在1170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摘得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吉林省 “百村提升”千村示范村等多项称号,用实践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是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两委”班子带头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带动36户114名村民增收致富,以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红色文化为文明乡风注入精神灵魂。该村深度挖掘红色资源,2018年启动建设石道河抗联纪念馆,这座采用东北林区“木刻楞” 结构的建筑,以56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纪念馆助实物、图文、微缩场景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1933年至1940年间抗联将士的战斗历程。如今,这里已成为杨靖宇干部学院现场培训教学点,与县内兵工博物馆、辉南抗联红色文化体验馆实现“三馆融合”,累计接待党员群众 15万余人次,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生活。与此同时,“抗联第一哨”遗址得到保护性开发,石道河子会议情景剧定期演绎,并打造集培训、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抗联文化中心主体,使红色文化的传播阵地不断拓展。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文明内涵愈发丰富。西南岔村从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养分,打造农事体验区,让游客在摊煎饼、采蓝莓的体验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村民手工制作的粘火勺、山野菜加工品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让饮食文化在市场中延续生命力。“爱上西南岔”系列活动、泼水节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元素,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新农人的培育为文明建设注入新鲜动能。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组织 “两委” 班子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摒弃单一种植思维,发展大榛子、蓝莓等特色产业。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田园综合体,打造烧烤营地、采摘园等文旅项目,不少村民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在增收致富的同时提升了文明素养。红色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结合,让更多村民成为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新农人,为文明乡风建设持续注入活力。
如今的西南岔村,正以抗联文化中心和纪念馆为依托,推动 “红色旅游 + 休闲农业 + 研学教育” 深度融合,并加强与周边多地景区联动,让红色旅游辐射更广范围。在党建引领下,在红色文化浸润中,在村民的共同参与下,西南岔村的文明乡风正不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编辑:迟瑞冰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来源:吉林农村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