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几周,全球流行音乐圈的头号话题,绝对是是泰勒·斯威夫特那张名叫《The Life of a Showgirl》的新专辑。说它“热闹”,简直是低估了其引发的效应。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张专辑能同时在一边被骂得体无完肤,另一边却卖到刷新历史纪录。
最近这几周,全球流行音乐圈的头号话题,绝对是是泰勒·斯威夫特那张名叫《The Life of a Showgirl》的新专辑。说它“热闹”,简直是低估了其引发的效应。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张专辑能同时在一边被骂得体无完肤,另一边却卖到刷新历史纪录。
这事儿奇怪就奇怪在,骂的人嗓门特大,说歌词“尴尬到脚趾抠地”,曲风“一点新意都没有,老一套”。但转头,他们的手却很诚实,购物车里已经躺着这张被他们批判得一无是处的专辑。
专业的乐评人火力全开,洋洋洒洒几千字,痛批霉霉“江郎才尽,躺在舒适区不思进取”。可结果销量数据一出,啪啪打脸,几十年来的纪录就这么被她轻轻松松地踩在了脚下。
这种“一边骂一边买”的魔幻现实,在霉霉身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这次,新专辑把这种极致的矛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你想啊,在权威音乐评分网站上,这张专辑仅仅拿到了1.67分(满分5分),这几乎是霉霉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可同期,首周销量却爆出400.5万张的天文数字,简直就是销售神话!
所以,问题来了:这到底是听众的品味变得割裂了?还是我们评价音乐的尺子,本身就有点“跑偏”了?
仔细扒拉一下那些针对新专辑的骂声,你会发现,大家吐槽的点其实挺集中的。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她变了,而且变得不那么好了。”
首当其冲的,是听觉上的“疲劳感”。从2022年的《Midnights》开始,霉霉似乎就爱上了那种“另类流行搭配合成器”的调调。你听第一张还觉得挺新颖,听第二张也还能接受,可到第三张,也就是这张新专辑,大家普遍的感觉就是:怎么还是这味儿?
即便这次她重新请回了Max Martin这样的金牌制作人助阵,很多歌听起来还是像前作的“简化版”或者“续集”。有乐迷吐槽得特别到位:“前奏一响,我都能脑补出后面的高潮和结尾了,一点惊喜都没有。”连一向严谨的《Pitchfork》都忍不住直戳痛点:“她好像就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懒得出来了。”
更让老粉们感到不舒服的,是歌词的变化。要知道,以前霉霉写感情,那叫一个妙!什么“爱如迷宫”,什么“纸牌屋”,比喻用得那叫一个巧思连连,让人回味无穷。可现在呢?新专辑里《Wi$h Li$t》中那句“生几个孩子,让整条街都有你的眉眼”,直白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习惯了她细腻叙事风格的粉丝们,一下子适应不过来,甚至有人开始担心:“她这是不是要从独立女性的形象,往那种传统的家庭主妇角色上靠了?”更让人尴尬的是,《Wood》里那段描写男友私密生活的歌词,直接把不少老粉听懵了,有人开玩笑说:“听着感觉像半夜不小心听见爸妈房间的动静,恨不得赶紧换台!”
就连她过去那种犀利又巧妙的“怼人”方式,也好像少了点灵气。新专辑里有首疑似diss Charli XCX的《Actually Romantic》,就被乐评人批得“戾气太重,显得特别刻薄”。大家怀念的是她早年《Mean》里那种“你不过是个爱嚼舌根的人”的轻描淡写,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反击,而不是现在这种赤裸裸的情绪宣泄。
但是,骂归骂,掏钱买的人却一点儿都没少,甚至比以前更多。这背后的逻辑,早就超越了“歌好不好听”的简单范畴。
对现在霉霉的粉丝来说,买一张她的专辑,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文化事件”。现在的“霉粉”群体,早就不只是单纯听她歌的人了。更多的人把她看作是“女性成长”的楷模,“独立精神”的象征。
所以在专辑预售阶段,Spotify上就有500万人提前把专辑加进了收藏夹。你以为他们都对歌曲质量胸有成竹吗?不,他们只是“不想错过霉霉的下一个重要节点”。就像有位粉丝说的:“就算里面有几首不好听,我也想完整地拥有它,因为这是她现阶段的全部,是她当下的心路历程。”
从市场角度来看,霉霉的专辑简直是“硬通货”。实体专辑卖得火爆,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精美,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不同版本的封面、歌词本里藏着的小彩蛋,都能让粉丝感到物超所值。但更重要的,是“粉丝经济”那股强大的惯性。
她的全球巡演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重录旧专辑的热度也丝毫未减,整个“霉霉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永动机,新专辑自然而然地成了这台机器上最关键的传动链条。美国首日270万张的纯销量,打破阿黛尔纪录的350万综合销量,这本质上是霉霉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信任度”的一次集中兑现。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流媒体时代,“火爆”和“音乐质量”之间,往往不是画等号的。一张专辑里,哪怕只有两三首歌特别抓耳,或者特别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上做背景音乐,就能迅速走红,然后带动整张专辑的播放量。
Amazon Music和Apple Music上的单日播放冠军,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单曲的“碎片化传播”。很多听众可能根本没听完整张专辑,他们只是不停地循环某一首特别“上头”的副歌,但这些点击量,却实实在在地贡献了惊人的数据。
现在不少人挥舞着“霉霉江郎才尽”的大旗,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这更像是用老旧的标准,去生硬地套用一个正在进化中的“新物种”,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
一是你要知道霉霉的创作量简直是超负荷的。出道到现在,她已经出了12张原创专辑,几乎每年一张,这还不算她那些重录的旧专辑,以及全球巡演的巨大精力消耗。去年那张《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一口气放出31首歌,这基本上是别人三张专辑的量!
在这种高强度的输出下,你还要求她每一首歌都能有“颠覆性突破”,都能让你惊艳到下巴掉下来,这本身就不太现实。非要她还像20岁时那样,靠一首《Love Story》横空出世,那不是期待,那是苛求。
二是她的“战场”早就不止在音乐里了。以前我们评判一个歌手,就是看他的歌好不好听,有没有创新。但现在的霉霉,更像是一个“文化IP”。她的音乐是连接粉丝的纽带,而她的穿搭、她的爱情故事、甚至她每一次公开的发言,都能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当乐评人还在纠结她的编曲是不是不够新颖时,市场却在用“能否引发文化讨论”来衡量她的价值。你用单一的“音乐性”去骂她“才尽”,就像你用“会不会做饭”去评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根本就是找错了重点。
三是一个艺术家“变”了,并不等于她“退步”了。霉霉早年写乡村音乐,唱的是少女情怀;后来转型流行,用《1989》定义了一个时代;再到《Folklore》玩起另类风格,每一次转变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现在她订婚了,生活状态也变得更安稳,她写的歌自然会更贴近她当下的心境,可能不再是过去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而是更多关于“平淡生活”的感悟。这种变化,是创作视角的自然调整,而不是什么“才华枯竭”。就像一个作家结婚生子后,作品从青春疼痛转向家庭温情,你不能说他“写不出好东西了”,只能说他想表达的东西变了,人生阶段变了。
说到底,“江郎才尽”这个词,从来就不是霉霉一个人的专利。无论是华语乐坛的周杰伦、王菲,还是国际上的碧昂丝、阿黛尔,只要是站在金字塔尖的艺术家,都会被大众用“下一个巅峰”来衡量。一旦作品没那么“惊艳”,这顶“才尽”的帽子就会被急不可耐地扣上去。
但这种期待,本身就带着一种挑剔和不近人情。大众既希望艺术家能保持高产,又希望他们每一次都能突破自我。既希望他们能成为引领潮流的“文化符号”,又希望他们永远像最初那样“纯粹”。这种自相矛盾的期待,注定了“才尽”的讨论会像一个魔咒一样,不断地缠绕着这些站在光环下的创作者。
对现在的霉霉来说,比起再去拼一张“破纪录的专辑”,或许更重要的是享受她当下的人生。她已经用十几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市场号召力。现在她有了稳定的感情,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和地位,她完全可以慢下来,从“普通人的生活”里寻找创作灵感,就像她早年从校园生活里汲取养分一样。
而对我们这些听众来说,与其纠结“她还能不能写出《Blank Space》那样的歌”,不如换个心态去接受她的“新样子”。如果喜欢她现在的歌,那就多听几遍,去感受她当下的心境。如果实在不喜欢,那就回头去听她那些让你感动过的老歌,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毕竟,一个能持续输出作品,并且能引发如此广泛讨论的艺术家,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江郎才尽”?我觉得,等她真的放下笔,不再创作了,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也一点都不迟。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