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混世魔王”儿子,原来是病了!确诊那天,我抱着他哭了一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21:48 2

摘要:当儿子同学的家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抛出这句话时,我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炸毛:“你孩子才有病!他就是活泼了点,调皮了点!”

“你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当儿子同学的家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抛出这句话时,我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炸毛:“你孩子才有病!他就是活泼了点,调皮了点!”

那时我坚信,我儿子只是“欠收拾”。直到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我自己的脸上。

(一) 开学一个月,我成了班主任的“头号目标”

去年九月,儿子背着新书包,兴高采烈地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以为那是他求学之路的美好开端,没想到,却是我们全家噩梦的序幕。

开学不到一周,我的手机就成了班主任的“热线电话”。

“小A妈妈,你家孩子又跑出教室了,说要去操场上抓虫子!”

“小A妈妈,课堂上他突然大吼一声,把正在讲课的老师吓了一大跳!”

“小A妈妈,他今天推了三个同学,就因为人家排队没让他站第一个……”

每天接孩子放学,我都像奔赴刑场。老师的无奈,其他家长异样的目光,让我无地自容。回家后,家里更是鸡飞狗跳。训斥、罚站、甚至一顿揍,成了家常便饭。我曾是那么温柔的妈妈,却在日复一日的投诉中,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泼妇”。

我看着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小脸,又气又恨又绝望:我那个在幼儿园聪明伶俐的儿子,到底怎么了?

(二) 那段52秒的视频,击碎了我所有的固执

真正的转折,是一段班主任发来的课堂视频。

视频里,其他孩子都在安静写字,只有我儿子,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陀螺。他先是疯狂地摇晃桌椅,然后用铅笔使劲戳同桌,被老师制止后,他突然抱着头,发出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介于尖叫和哭泣之间的吼声,整个人瘫坐在地上……

那52秒,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我看着视频里那个完全失控、眼神里充满无助和狂躁的孩子,心脏像被一只大手狠狠攥住,无法呼吸。那不是我认识的儿子,他仿佛被一个无形的怪物操控了。

那一刻,我所有的愤怒和委屈土崩瓦解,只剩下无边的心疼和恐慌。我崩溃大哭,我知道,不是孩子病了,是我“病”了——我病在了我的无知和固执里。

(三) 医生的诊断书,不是判决,而是救赎

我立刻给孩子请假,带他去了国内顶级的儿童医院。经过一系列漫长的量表评估、访谈和检查,医生给出了明确的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冲动多动型。

医生看着我,语气温和却有力:“孩子控制不了自己,他的大脑刹车系统失灵了。这不是教养问题,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他比任何人都痛苦,因为他收到的全是负面评价。”

“大脑刹车失灵”——这个词像一道光,照亮了我所有的困惑。原来,他不是故意捣乱,他是真的控制不住!回想起来,早有端倪:他从小就入睡困难,像个永动机;话多得像机关枪,能连续说两小时不带停;情绪上来就砸东西,完全不听任何道理……

我一直错怪了他!我把他按在墙上训斥,他挣扎着说“妈妈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却以为那是顶嘴。巨大的愧疚感将我淹没,我拿着诊断书,在医院走廊里泪流满面。但这一次,不是绝望的泪,而是悔恨与希望交织的泪。我终于找到了敌人的名字,我终于可以停止伤害我最爱的人了。

(四) 走上科学干预之路,我和儿子一起“重生”

确诊,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母子重生的起点。

我们开始了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干预的漫长道路。药物像是给儿子的大脑装上了“刹车片”,让他终于能停下来,听进去话了。而更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全家。

我收起了棍棒,开始学习“正向激励”。他安静坐了10分钟,我会大力表扬;他努力控制住了脾气,我会给他一个拥抱。我学会了在他情绪崩溃前,蹲下来,抱住他,轻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我甚至学会了在他面前“示弱”:“宝贝,妈妈今天好累,你能帮妈妈拿一下拖鞋吗?”当他完成任务,眼睛里闪着光时,我看到了他被需要的价值感。

这一年,我们走得磕磕绊绊,但儿子眼里的光越来越亮。他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崩溃,也能在我的安抚下慢慢平静。他能完整地上完一天学,甚至交到了一两个好朋友。

(五) 请放下偏见,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训,是理解

今天,我把我们的故事讲出来,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孩子,还被钉在“坏孩子”、“熊孩子”的耻辱柱上。

他们不是被惯坏了,他们是生病了。他们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失控的赛车引擎,却配了一套失灵的刹车系统。他们活在无尽的指责和自我否定中,而最亲的父母,可能正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以下这些表现,请务必重视,他可能不是在挑战你的权威,他是在向你求救:

坐不住,手脚不停,像装了马达。

话痨,插话,不等人说完就抢答。

情绪火山,一点就炸,破坏力强。

沉迷刺激,爱冒险,不计后果。

入睡困难,睡眠少,但精力旺盛。

拖拉大王,启动任何事都无比困难。

孩子确诊多动症,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作为父母,闭上了眼睛,捂住了耳朵,用最错误的方式,去“爱”一个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请相信,科学、爱与耐心,是照亮他们泥泞成长之路的三盏明灯。

来源:钱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