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光旖旎的上海杨浦滨江,一架警用无人机腾空而起,掠过跨江大桥的车水马龙、市井街巷的人间烟火和生态绿地的游人如织。从空中俯瞰,习近平总书记曾参观考察过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正执行巡飞任务的倪嘉辉不禁感慨:“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美好
风光旖旎的上海杨浦滨江,一架警用无人机腾空而起,掠过跨江大桥的车水马龙、市井街巷的人间烟火和生态绿地的游人如织。从空中俯瞰,习近平总书记曾参观考察过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正执行巡飞任务的倪嘉辉不禁感慨:“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美好,从容、温暖、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公安交通管理一线的基层交警,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坚守“人民城市”理念,主动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争当创造性执行者,以创新精神、法治追求和公仆情怀,全身心投入到公安事业中,以实际行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青春答卷书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大动脉上。
他善用新技术装备赋能交管工作,助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创新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方案,以点带面护航高质量发展;依托“教科书式执法”,在为违法者正心的同时传递人文关怀;接续帮扶残疾群众,用亲情陪伴续写警民鱼水情,让“警察蓝”成为阳光下最温情的守护!
倪嘉辉守护大创智园区出行
科技利刃巧破“交通顽疾”
“数据赋能”提升新质战斗力
“对自己知不足,对成绩不满足。”多年来,倪嘉辉始终坚持主动拥抱科技,不断挑战和提升自我,在实战中锤炼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努力在安安静静中保持太太平平。
2017年,刚刚工作三年的倪嘉辉被临时调入支队大型车辆超重专项整治行动专班。作为上海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杨浦区复兴岛上堆场云集、工厂密布,卡车日夜川流不息,超载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超重货车罔顾海安路桥的载重标准,屡屡违法,对桥体及通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倪嘉辉在参与多次整治工作后,发现成效并不理想。他提出了一连串追问:怎样才能分辨车辆是否超重?怎样才能做到全时段监察?怎样才能将有限的警力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向科技借力!在支队领导的支持下,他与相关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反复讨论,研发出一款“桥梁安全平台”手机APP。在进出桥梁的必经之路上安装称重装置,并在APP中加入“地面嵌入式称重模块”,软硬件配合,全时段监察桥梁通行情况,实时发出预警。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超重现象得以遏制,一个月内违法行为降到了个位数。
APP界面与称重模块
2021年,倪嘉辉在一次活动中看到了无人机拍摄的俯视画面,顿时被其强大功能所吸引。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浮现,“无人机能不能成为空中‘千里眼’?”说干就干,他自费买来一台国产无人机,仔细琢磨学习操控技术,同时开展项目报备审批工作。倪嘉辉从最基础的起飞降落练起,一个月后熟练掌握了环主体绕飞、目标物巡飞跟随等技巧。很快,杨浦分局警用无人机应用1.0版正式上线,大大提升了交管部门对区域道路的感知力。在五角场环岛、周家嘴路黄兴路口等重点路段,事故主动发现率提高80%,车流通行效率也大大提高。
2023年,倪嘉辉提出更大胆的想法——利用无人机辅助处理交通事故。他梳理了30余家保险公司信息,两个月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开会50余次,最终成功协调各保险公司对警用无人机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达成统一标准,确认34项细节条款,实现“事故处理、责任判定、保险理赔”全流程办理,接处警速度提升约35%,群众满意度达98%!
今年国庆假期
倪嘉辉护航共青森林公园交通秩序
2024年,倪嘉辉和同事们将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迭代升级为2.0版,实现了“去飞手化”,处置过程全自动化、全流程化、全国产化。迄今已成功处置5300多起简易交通事故,平均用时不到20分钟,节约6000余人次警力。
如今,7个无人机点位已织就一张覆盖杨浦区58平方公里全域的“智慧天网”,3分钟内可飞抵辖区任一位置。
军工高架路首个早高峰
倪嘉辉操控无人机观测车流
源头治理打通“拥堵节点”
“秩序之美”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交通秩序是一座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街头巷尾的交警,倪嘉辉始终站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高度,创造性地开展交通管理工作。
今日杨浦,正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五角场地区已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娱乐、科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交通出行的阵痛。五角场环岛是全市车流量最大、路网最复杂、商业体最密集的路口,工作日车流量可达12.6万辆次,加塞、拖尾、逆行等现象严重,成为“名声在外”的交通堵点。
倪嘉辉在五角场环岛观测车流
交通之殇,也是倪嘉辉心中之痛。短短三个月间,他走访了解300余家商铺、物业,巡线丈量了5条主干道、18个支小路口,运用支队的“治堵系统”详细分析50多万条基础数据,梳理出4个重要拥堵点。基于科学缜密的数据分析,他创新提出“圈层控流”理念,将五角场交通枢纽划分为“核心区、控制区、分流区”,分区施策,层级卸力。
三管齐下后,五角场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整个区域车流量提升7.5%的情况下,平均车速提升了12%,车均停车次数下降了50%。
在大创智园区
倪嘉辉为驾驶员指引方向
解决完“圆心”问题后,倪嘉辉开始考虑“圆面”。以往在五角场西侧的邯郸路国定路口执勤时,他发现因非机动车禁行,市民出行十分不便,“人非混行”乱象丛生。
邯郸路是上海东北部一条重要城市主干道,其地面道路因宽度限制,长期未设置非机动车道,贯通复旦大学本部校区的路段有近1.5公里。为解决师生“出行难”,倪嘉辉和同事多次实地调研,还通过无人机高空观察并测量交通情况。当得知邯郸路综合整治工程即将启动,他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在该1.5公里的路段上同步优化非机动车慢行通行条件的设想。该设想经相关部门讨论验证后,被纳入整治工程计划中。
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
倪嘉辉在校门前维持通行秩序
2025年5月17日,在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邯郸路非机动车道贯通。改造后,该路段东西向均新增设了一条非机动车道,周边骑行非机动车出行的师生、市民无需再绕路。非机动车道增设工程赢得广大师生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邯郸路周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效率提高50%以上!
在五角场东侧,共青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出现的拥堵引起了倪嘉辉的注意。他牵头在轨交8号线地铁站和入园人行过街天桥之间,开通免费接驳的“森林直通车”,转化约20%的自驾车主选用公共交通入园;同时,协调为公园游客限时开放拓展约750个停车泊位,大大缓解了游客“停车难”。
倪嘉辉为市民介绍森林直通车
五角场北侧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集聚5000余家企业,有十万余名员工,晚高峰拥堵成为常态。倪嘉辉实地踏勘后,建议调整周边3处路口信号灯配时,同时积极协调网约车平台,试点“错峰打车”和“分区上车”;还新增7处临时停车点。目前正引入人工智能,通过在下班高峰时段划定“网约车上下客点范围”等措施,使交通拥堵程度得以极大缓解。
在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
倪嘉辉疏导早高峰车流通行有序
“教科书式执法”做到心服口服
“群众路线”让尊法守法蔚然成风
“交通执法以执罚为末,以正心为本。”倪嘉辉深知,纠正处罚这一次的违法,是为了下一次不再违法,只有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法治环境才能蔚然成风。
烈日下一位环卫师傅身体不适
倪嘉辉立即送上救助药品
在日常街面交通执法中,倪嘉辉发现不少当事人对民警的纠违教育、行政处罚“口服心不服”。“处罚我接受,但请不要和我讲那些所谓的‘大道理’。我的命我自己管,要罚就罚,不要废话!罚完了我好去送下一单。”
外卖小哥小杨因不戴头盔被倪嘉辉拦下后,情绪激动、态度恶劣。倪嘉辉留意到小杨脚上穿着一双破棉鞋,于是便从这双棉鞋聊起,了解到小杨和妹妹相依为命,多拉快跑是为了多赚点钱供老家的妹妹上大学,他原本有一顶旧头盔因破损无法佩戴,新的头盔还没舍得买。
找到亲情这个突破口后,倪嘉辉由浅入深讲道理,告诉小杨,小头盔关系大安全,只有他安全了,妹妹才能安心。他还给小杨看手机里存着的事故视频,讲自己亲手处置的交通事故。小杨最终低下了头,主动缴纳了罚款。
那天下班后,倪嘉辉还自掏腰包买了一顶新头盔,送到小杨所在的外卖站点,并亲手为他戴上,“你只有安全地跑,妹妹才能安心地读书!”小杨牢牢记住了这句叮嘱,每回骑车都会认认真真把头盔戴上。
今年春节期间,倪嘉辉还特意带队到站点,为留沪的外卖骑手们送上一批暖心棉鞋和新年大礼包。现在,该站点160多名外卖骑手每天上岗的必修课就是交通安全,他们把交通宣传标语贴在站点的最醒目处、贴在每位骑手的电动自行车上,骑手们的交通违法率下降了85%!
倪嘉辉为骑手小哥的电动自行车
粘贴上安全出行的提示语
倪嘉辉的“教科书式执法”兼顾“法、理、情”,刚柔并济。他会锲而不舍地追捕一个酒驾逃逸司机追到自己呕吐,也会在同一个违法行为高发路口接连驻守51天,直到该违法现象基本绝迹。经他纠违教育过的违法行为人“二次违法率”低于3%!
杨浦区是上海外国留学生最集中的区域,17所高校吸引了1.5万多名外国留学生。由于语言不通、法规不同,一些外国留学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倪嘉辉意识到,“交通安全进校园”迫在眉睫。为此,他自制了中、英、日、韩四国语言课件,走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为留学生授课,并组织了31批次400多名留学生到路口来当交通安全志愿者。
倪嘉辉为辖区留学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现在的倪嘉辉带领“小杨警宣讲团”深入中小学播撒安全种子。他探索出“属地+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组团式服务模式,年均开展各类普法活动500余场,累计覆盖群众12万人次。
创建“嘉辉哥哥伴你行”品牌
传承弘扬公安英烈精神
亲情陪伴续写“鱼水深情”
“我希望让‘警察蓝’成为阳光下最温情的守护。”作为杨浦交警“肖玉泉中队”的青年领头人,倪嘉辉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自觉传承弘扬公安英烈精神。
倪嘉辉向徒弟介绍
“肖玉泉中队”的故事
2014年夏天,刚从警校毕业的倪嘉辉加入了“肖玉泉中队”。当师傅带着他走进蒋家浜棚户区,见到残疾的陈爱琳和她同样患有残疾的女儿佳丽,听师傅讲起几代民警的帮扶往事时,倪嘉辉深受震撼,一个念头无比清晰:“接下来,我就是她们的‘拐杖’和‘轮椅’!”
在师傅金海波的带领下
倪嘉辉和同事一同看望陈爱琳
此后,倪嘉辉成为陈家常客,送物、打扫、维修,他总是冲在最前。然而命运残酷,2016年佳丽病逝。唯一精神支柱崩塌,陈爱琳终日以泪洗面。倪嘉辉心急如焚,师傅金海波点醒他:“多陪伴,帮她走出来。”有一次,倪嘉辉和陈爱琳促膝长谈,“您比我大30岁,就像我妈,以后我叫您琳妈吧!”一声“琳妈”如暖流注入冰河。佳丽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倪嘉辉一直以回家的心态看望琳妈,下班就“回家”,帮她“买汰烧”、打扫屋子。渐渐的,琳妈对倪嘉辉有了母亲对儿子般的信任和依赖。她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倪嘉辉接过帮扶接力棒
成为“琳妈”的警察儿子
不久后蒋家浜动迁,琳妈割舍不下倪嘉辉,不愿搬离旧居。于是倪嘉辉帮助琳妈住进了离杨浦交警最近的养老院。女儿走后,琳妈最渴求的是一份可寄托的亲情。倪嘉辉便买来琳妈喜欢的扑克陪她打“争上游”,在打牌时陪她说说心里话。倪嘉辉自己有了女儿后,更懂得这份父母心、子女情,更加把照顾这位特殊母亲当作了一份职责和坚守。
2022年,倪嘉辉正式扛起“肖玉泉中队”旗帜,与前辈们的纾困解难不同,他更侧重于情感陪伴。细心的他敏锐捕捉到,琳妈谈及焕然一新的杨浦滨江时眼中满是向往。那年“学雷锋日”,倪嘉辉借车调人,见轮椅不便,俯身一个“公主抱”稳稳托起琳妈。这瞬间,琳妈恍见当年肖玉泉抱着女儿佳丽的身影……
“肖玉泉中队”民警和“琳妈”
在杨浦滨江合影留念
在“人人屋”党群服务站,琳妈被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震撼。倪嘉辉推着她沿滨江漫步,看塔吊与步道交织的风景,回访已变成新社区的蒋家浜。城市蝶变令琳妈恍如隔世,她脱口而出:“20多年没看上海夜景了,真美!”这惊叹,是对人民城市的礼赞,更是对生活希望的重新点亮。
倪嘉辉和“琳妈”成为
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首批观众
2024年母亲节,倪嘉辉用二等功奖金为琳妈定制了带安全带的新轮椅。摩挲着崭新轮椅的光滑扶手,几代民警的身影在琳妈的泪眼中悄然重叠。同年12月琳妈62岁生日,倪嘉辉带新队员到养老院,为她举办了一场热闹的集体生日会——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人事如何变化,“肖玉泉中队”的爱民传统始终没丢。
倪嘉辉为“琳妈”和养老院老人
共同过集体生日
他带领中队结对36名困难老人,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还牵头在复旦大学门前建立了“肖玉泉中队便民服务站”,率领中队青年民警持续开展帮扶纾困工作,累计服务群众2100余人次,找回14名走失孩童。
2024年9月,超强台风“贝碧嘉”侵袭申城。倪嘉辉冒雨清障途中,忽闻巨响——一块钢棚被风掀起,将一辆轿车压在下面!司机被困,断裂钢梁近在咫尺!倪嘉辉飞身钻入吱呀作响的钢架,一手清理玻璃牵引司机爬出,一手擎天托住摇摇欲坠的顶棚!司机安然无恙,倪嘉辉手臂却鲜血淋漓……
倪嘉辉(左)冲进被刮倒的钢棚
救出被困市民
那个在英模丰碑下接续奋斗的身影,那个在狂风暴雨中挺膺而出的身影,撑起的皆是人民警察的忠诚本色与使命担当。
倪嘉辉向肖玉泉的铜像敬礼
来源:警民直通车上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