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联储10月降息的预期已经浓得化不开了,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10月28日至29日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100%。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美联储10月降息的预期已经浓得化不开了,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10月28日至29日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100%。
这种近乎“板上钉钉”的判断,即便在美国政府停摆导致数据断供的背景下也没动摇,央行决策最忌“信息盲区”,可市场偏偏用真金白银投了“降息赞成票”。
更关键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这波宽松浪潮漂到中国,会是给股市、出口送来的“暖风”,还是让汇率、资本流动承压的“暗流”?这恐怕是当下最值得琢磨的问题。
为啥数据缺失还能笃定降息?答案藏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0月14日的讲话里,这是他自9月议息会议后的首次公开发声,一开口就点破了核心矛盾。
“现在没有无风险的路径”,抗通胀没完成,但就业市场已经扛不住了。
这种“两难”不是空穴来风,8月美国失业率已升至4.3%,创下一年新高,而本该揭示后续走势的9月非农就业报告,因为政府停摆直接“爽约”。
鲍威尔直言,要是停摆持续,10月核心数据可能都没法收集,这种信息缺口让决策成了“摸黑走路”。
但市场的判断从不是看单一信号,9月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至4.25%,这是年内首次降息,当时就暗示年底前可能再降两次。
更重要的是,就业市场的疲态已经藏不住了,鲍威尔提到美国正处于“低招聘、低裁员”阶段。
岗位空缺下降的趋势早晚会反映在失业率上,“岗位需求降但失业率稳的特殊时期快到极限了”。
MacroPolicy Perspectives创始人朱莉娅·科罗纳多的判断更直接:“10月降息几乎是板上钉钉,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只增不减。”
就连美联储内部的分歧都没能冲淡预期,9月会议纪要显示19名官员中仅10人支持年内再降两次,但市场更信“就业优先”的转向信号。
有意思的是,这次降息预期还伴随着另一个关键变化:缩表可能要收尾了。鲍威尔在全美商业经济协会年会上暗示,“在资产负债表管理上有更大灵活空间,可能需要放缓缩表节奏维持流动性”。
富国银行利率策略师迈克尔·舒马赫直接点破,这是量化紧缩周期“技术性收尾”的信号,意味着美联储要给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了。
一边降息一边停缩表,这种“双重宽松”的组合拳,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这波宽松对中国的影响,得拆开从里到外看,最直接的反应可能出在资本流动上。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就指出,美联储降息会重塑全球资本风险定价,中美利差的修复会提升中国债券的长期配置吸引力。
回顾2019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当时北向资金单月最高净流入超600亿元,A股消费、科技板块都出现过明显的外资加仓痕迹。
现在的情况更有看点,中国债券市场已纳入多个国际指数,外资持有比例逐年提升。
而当前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比美国国债高约0.5个百分点,一旦美联储进一步降息,这个利差优势可能吸引更多海外资金“用脚投票”。
不过也得警惕短期波动,2023年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时,曾出现过外资“快进快出”的情况,这次数据缺口下的政策不确定性,或许会让资金动作更谨慎。
汇率方面的影响则是“双刃剑”,过去两年,强势美元一直是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来源之一,而美联储降息通常会削弱美元的强势预期。
章俊的分析印证了这一点,美元走弱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这对进出口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9月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仍为-27%,虽然整体出口同比增长8.3%,但对美贸易的拖累还在。
要是美国国内需求因为降息出现边际改善,中国的机电产品、轻工制品出口可能会间接受益。
可特朗普近期提到的进口关税计划又添了变数,鲍威尔都坦言“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零售商和进口商承担”,这可能会削弱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反而对冲降息的利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资产估值的拉动,A股市场向来对全球流动性宽松敏感,尤其是外资重仓的蓝筹股和成长股。
2024年美联储首次释放降息信号时,A股沪深300指数在一个月内上涨4.2%,其中外资持有的消费龙头涨幅超6%。
不过这次有个新变量,中国自身的经济韧性,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4.8%。
这种“内稳外松”的组合,可能让外资配置更偏向有基本面支撑的板块,比如高端制造、新能源等,而不是盲目跟风。
但也别把降息当成“万能药”,鲍威尔反复强调“通胀风险尚未解除”,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仍同比上升2.9%,高于2%的目标。
要是宽松过度引发通胀反弹,美联储可能被迫调整政策节奏,这会让全球资本再次陷入动荡。
对中国来说,章俊的提醒很关键:“美联储降息提供了宽松外部环境,但真正决定政策取向的仍是国内经济节奏”。
9月国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3%,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上行,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正在增强,不会简单依赖外部流动性的“输血”。
美国降息更像一场“外部变量测试”,考验的是中国经济的抗干扰能力。
从资本流动的“引力”到汇率的“定力”,再到出口的“活力”,短期看机遇大于挑战,毕竟利差修复、美元走弱、外资流入的逻辑是清晰的。
但长期来看,真正能接住宽松红利的,还是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有韧性的产业链。
就像鲍威尔说的“要找最小代价的选择”,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盯着美联储的决策日历。
不如关注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比如9月对非洲出口同比达56.4%、高端制造的突破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才是资产价值的根本支撑。
这场降息潮终究会来,但它带来的不是“躺赢”的机会,而是看清内外形势的镜子,镜子里照出的,既有全球流动性的潮汐,更有中国经济的真实底气。
来源:金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