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文,这一次,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让娱乐圈“沉默”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7:54 1

摘要:这些年大伙儿看剧看电影,心里总攒着不少话:有的剧写普通人生活,主角却住着大城市的大平层,天天喝着咖啡聊人生,跟咱们平时的日子压根不沾边;有的戏号称花了好几亿制作,可演员全程站绿幕前摆姿势,后期P的背景跟人物都快分家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破绽。大家私下里跟朋友吐槽

林永健发文引全网共鸣:影视圈这些实在话,终于有人讲透了

这些年大伙儿看剧看电影,心里总攒着不少话:有的剧写普通人生活,主角却住着大城市的大平层,天天喝着咖啡聊人生,跟咱们平时的日子压根不沾边;有的戏号称花了好几亿制作,可演员全程站绿幕前摆姿势,后期P的背景跟人物都快分家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破绽。大家私下里跟朋友吐槽,可行业里很少有人站出来说句实在话——毕竟在圈子里,“少得罪人”似乎成了默认的规矩,谁也不想当那个“挑事”的人。

2025年10月14日,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里面全是关于影视行业的实在话,没半句虚头巴脑的内容。这文章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了,点赞量噌噌涨到几十万,评论区里满是“可算有人说出心里话了”的留言。要知道,《人民日报》可不是普通平台,林永健又是在这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演员,他愿意站出来说这些话,确实让人觉得难得。老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他讲的这些事儿,能不能让行业里的人好好琢磨琢磨呢?

林永健在文章里先聊到了剧本的问题。他说现在不少剧看着“假”,根子就在编剧没扎根生活。有些编剧写剧本时,总喜欢待在舒服的高档酒店里,手边放着咖啡,桌上摆着精致的小点心,凭着自己的想象去写农村故事、写市井生活。可连化肥一袋卖多少钱、菜市场的苞米怎么论价都不知道,写出来的人物哪能让人信服?剧情自然也飘在天上,跟观众的生活隔着一层。他觉得,好剧本不是关起门来想出来的,得走出去——去挤挤早晚高峰的公交车,听听车厢里大家聊孩子上学、聊柴米油盐;去逛逛菜市场,看看大爷大妈怎么讨价还价、怎么挑新鲜菜;去社区里坐会儿,跟老街坊聊聊日常。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才是剧本的“魂”。

接着他又说到了片场里的一些情况:有些名气大的演员进组,不是一个人来拍戏,而是带着一整个“团队”,里面甚至有专门改剧本的人。原本导演早就把拍摄思路定好了,剧本也是反复打磨过的,可这些演员觉得哪个地方不合心意,团队当场就改。今天想给角色加段戏突出自己,明天又觉得某句台词不够“出彩”要删掉,完全不管这么改会不会打乱整个剧情的节奏,会不会让其他演员没法接戏。其他演员更委屈,提前好几天就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人物的情绪、动作也琢磨透了,到了现场突然被告知剧本改了,之前的准备全白费,还得强忍着情绪立刻调整状态。一部戏本来是所有人一起合作的活儿,最后变成了围着一个人转的“独角戏”,拍出来的效果能好才怪。

他还提了大家常吐槽的“流量”和“成本”问题。现在很多剧组为了让数据好看,不管角色合不合适,硬把没什么演技但粉丝多的流量明星塞进剧组。而且有些剧说投资了几个亿,可钱没花在正经地方——该去实景拍摄的,嫌麻烦就用绿幕抠图代替;该用心做的道具,就拿劣质的东西凑数。观众看的时候,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甚至有人专门找剧里的抠图镜头当“乐子”,这哪是在看作品,反倒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话。

林永健敢说这些实在话,跟他自己的经历分不开。1969年出生的他,1986年就进了青岛话剧团,之后的十二年里,他没演过什么重要角色,大部分时间都在剧团打杂:搬道具、搭布景、跑龙套,有时候演的角色连名字都没有,就一句台词,甚至连台词都没有。直到2001年,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第2部》里演了个小角色,才慢慢被一些观众注意到;2004年凭着《敌后武工队》里的角色被全国观众记住时,他已经35岁了。正是这十二年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清楚一部戏从无到有要付出多少人的心血,也明白“演员”这两个字该有的分量,所以才见不得行业里这些糊弄事儿、不专业的做法。

文章发出来后,网上讨论得特别热闹,不少影视行业的人没出声,倒是一些老演员、老编剧悄悄点了赞。后来林永健参加一个行业活动,有人问他“说这些不怕得罪人吗”,他笑着说:“我这岁数了,不想琢磨别的,就想拍点让观众看得进去的戏,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就行。”这话传到网上,网友们都留言说“林老师这是真踏实”“希望多些这样的人”。更有意思的是,有几个编剧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去菜市场、公交车上的照片,配文说“跟着林老师学,先把生活搞明白再写剧本”。

林永健的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影视行业里一些该改的毛病。他没说什么狠话,只是用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讲了些行业里该有的实在理儿。其实不管哪个行业,“认真”和“真诚”都是最该守住的东西。好的作品不用靠流量撑着,不用靠虚假包装,靠的是创作者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靠的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心。就像林永健说的,拍出来的戏得对得起观众,也得对得起自己。这么简单的道理,值得每个从业者好好想想。

来源:桂树闻桂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