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首要致盲眼病,现行玻璃体内抗VEGF注射虽为标准疗法,却因需频繁操作、费用高昂和可及性差而依从性不佳。近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Nicholas A. Peppas等人开发了系统梳理了AMD病理与眼部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首要致盲眼病,现行玻璃体内抗VEGF注射虽为标准疗法,却因需频繁操作、费用高昂和可及性差而依从性不佳。近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Nicholas A. Peppas等人开发了系统梳理了AMD病理与眼部屏障,重点评述近年在滴眼液、水凝胶、纳米载体、微针及全身递药等新型递药技术上的突破,并盘点已上市及在研药物、生物类似药与递药系统的临床进展。
相关综述以“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为题于2025年8月25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AMD的发病机制】
AMD是一种累及黄斑区的进行性退行性疾病(图1),早期干性的标志是黄斑下出现直径63 µm 以上的基底玻璃膜疣,这些脂质-蛋白沉积物虽不易被患者察觉,却可通过眼底检查被发现;随着干性AMD进展,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感受器及脉络膜毛细血管逐渐萎缩,最终形成地图样萎缩(GA),导致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并伴随跌倒、情绪和经济负担等全身影响。另一部分患者则在数周内迅速进入湿性AMD,其关键驱动是VEGF上调诱导的病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造成光感受器急性损伤。
图1 眼前段和后段的结构
【AMD药物输送系统开发的解剖学考虑】
眼睛和AMD的复杂性使其治疗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关键挑战。眼睛的解剖特征几乎完美地设计为防止外部因素进入眼睛并穿透眼睛内的多个细胞层。虽然这当然有利于保护眼睛的结构完整性及其健康,但它可以防止药物进入并正确治疗疾病。治疗药物进入眼睛的主要生物屏障包括泪膜和角膜层、血-水屏障(BAB)、玻璃体、结膜和巩膜以及血-视网膜屏障(BRB)(图2)。
图2 眼部给药的主要途径及其在到达视网膜空间的路径中的相关生物屏障
【AMD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197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Judah Folkman博士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中,引入了“抗血管生成”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种预防肿瘤植入物中血管新生的治疗策略。在Folkman和Langer的类似开创性工作中,首次从软骨段中分离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尽管这些是创新癌症治疗策略的基础,但该领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寻找治疗AMD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只是时间问题,AMD的新生血管形成是由于VEGF表达增加而发展的。如今,只有两种用于干性AMD的治疗剂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且自2023年推出以来一直是黄金标准。因此作者按时间顺序回顾了临床上可用于两种AMD的不同治疗药物(图3)。
图3 临床时间表中的抗VEGF药物
【AMD药物递送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其临床现状】
在过去几年中,对用于治疗AMD的视网膜疗法的研究投资大幅增长,数十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疗法。药物输送作为一个领域处于最佳地位,可以输送下一代治疗剂和治疗策略,以提高两种AMD的当前黄金标准。研究人员继续开发创新和复杂的系统,可以以智能滴眼液、可注射纳米粒子和水凝胶药物库、微针技术和玻璃体内植入物等形式将治疗药物输送到后眼部。
AMD在所有疾病阶段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全球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制药和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在努力为AMD引入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策略。几个关键因素,如患者的负担、成本、治疗频率、侵入性和有效性,不仅会影响这些实验性治疗在临床上的转化,还会决定其成功率和相对于现有治疗的优越性。然而,在将一种治疗方法引入全球诊所之前,它必须首先通过监管机构的严格评估,而监管机构的评估因国家而异。虽然这是一个昂贵而缓慢的过程,但目前正在评估几种策略,并取得了有希望的初步结果。
【结论与展望】
综上,全球老龄化将持续推高视网膜疾病治疗需求,未来AMD策略必须融合智能生物材料、双/三特异抗体和基因疗法,通过可调、低侵入、长周期给药平台实现一次给药、数月有效的普惠治疗;同时需在设计伊始就兼顾药物价格、性别差异及边缘群体的可及性。随着生物类似药上市、产业并购与临床管线扩张,5–10年内有望出现革命性方案,并延伸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底病,最终重塑全球防盲格局。
来源:EngineeringForLife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