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个由公民科学家参与的国际项目,借助欧洲的低频阵列(LOFAR)望远镜,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最近,宇宙深处又炸出大新闻!
天文学家竟拍到75亿年前的“宇宙双环”——RAD J131346.9+500320。
这是迄今为止最遥远的奇特射电圈,还带着罕见双环结构!
更颠覆的是,发现者不是顶尖专家团队,而是全球公民科学家。
他们靠着不算先进的工具,从海量数据里揪出这抹“宇宙幽灵光”。
但关于这个双圈背后的秘密,怕是要改写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最近,一个由公民科学家参与的国际项目,借助欧洲的低频阵列(LOFAR)望远镜,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他们找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遥远的奇特射电圈。
而且这个射电圈还有着罕见的双环结构,它的编号是RAD J131346.9+500320。
这一发现可不得了,它让我们的观测视野一下子回到了75亿年前的宇宙。
要知道,那时候的宇宙还很年轻,星系活动也比现在频繁得多。
这个遥远的奇特射电圈就像是一把钥匙。
为我们解开星系及其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共同演化的核心谜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关键线索。
其实奇特射电圈自从大约六年前首次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界的一大谜团。
它们超级巨大,直径可达银河系的数十倍,但又异常暗淡。
就好像是宇宙中的一缕轻烟,很难被观测到。
而这次发现的RAD J131346.9+500320,不仅是已知最遥远的ORC。
还是第二个被确认拥有双环结构的案例,这可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不少研究的新方向。
那么,这些奇特射电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目前比较主流的理论是“星系爆炸冲击波模型”。
这个模型就像是一部跨越数十亿年的两幕剧。
一个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或者一次剧烈的恒星形成爆发。
会向四周喷射出强大的高能粒子喷流。
这些喷流带着大量的磁化等离子体,进入到星系周围广阔的星系际介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喷流活动停止,这些等离子体就逐渐冷却、弥散。
形成了一个巨大但不可见的“等离子体云”,就好比是宇宙级篝火晚会后留下的“陈年烟雾”。
然后,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后,第二幕上演。
星系内部又发生了一次剧烈事件,比如两个星系的合并,或者是中心黑洞的再次活动。
这次事件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近乎完美的球形冲击波,它以惊人的速度向外膨胀。
当这股冲击波扫过之前留下的古老等离子体云时,就像是一个宇宙级的压缩机。
把这些沉寂已久的等离子体重新激发,让它们在射电波段重新发出明亮的光芒。
于是一个巨大的、边缘清晰的射电环就被“点亮”了、
成为了星系遥远过去暴力活动的壮观化石记录。
而这次发现的双环结构,更是为这个模型增添了新的内涵。
它可能意味着在星系中心发生了两次独立的爆炸事件。
形成了两个先后向外传播的冲击波,分别点亮了不同区域的等离子体云。
也有可能是一次极端复杂的爆炸事件,产生了结构化的冲击波,从而形成了同心或相交的环状结构。
这次能发现RAD J131346.9+500320这个奇特射电圈,公民科学可是功不可没。
现代射电望远镜,像LOFAR和即将建成的平方公里阵列(SKA),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
在这么多数据里,想要找出像奇特射电圈这样罕见的天体。
光靠专业天文学家和传统的计算机算法可不行。
于是,由印度天文学家阿南达·霍塔博士领导的“RAD@home”天文学合作实验室就出现了。
这是一个面向全球有科学背景的爱好者的在线公民科学平台。
项目团队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教他们怎么分析天文图像。
怎么识别射电数据中那些微弱、模糊的斑点背后可能隐藏的模式。
就是这些遍布全球的“眼睛”,在处理LOFAR望远镜的数据时,敏锐地发现了RAD J131346.9+500320的双环特征。
这也证明了,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类的直觉和模式识别能力还是很厉害的,和机器智能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
这些发现都说明,公民科学家的参与,真的能为科学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他们就像是专业天文学家的得力助手,能在海量数据中帮着筛选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我们已经对奇特射电圈有了一些了解,但它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发现的ORC都这么巨大?它们是不是从更小的、我们还没探测到的“气泡”演化来的呢?
如果是,那些小尺寸的ORC又在哪里呢?还有星系合并和黑洞活动在宇宙中很常见。
可为什么ORC却这么罕见呢?是不是它们的形成需要一些非常苛刻的条件呢?
不过大家也别担心,未来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这些谜团都会逐步被解开的。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