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心衰诊断标准,看看自己心率在哪个区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15:49 1

摘要:李大爷退休后经常觉得“气短、乏力”,爬几层楼就喘,夜里还会醒来憋气。他原以为是年纪大、心脏“老了”,从没太放在心上。直到一次体检,医生在他心电图与超声提示中,果断说他已有“早期心衰”倾向,让他大吃一惊。

李大爷退休后经常觉得“气短、乏力”,爬几层楼就喘,夜里还会醒来憋气。他原以为是年纪大、心脏“老了”,从没太放在心上。直到一次体检,医生在他心电图与超声提示中,果断说他已有“早期心衰”倾向,让他大吃一惊。

更奇妙的是,医生让他测了一下静息心率,说:“你心率常年偏高、不能进入适合区间,也是心衰的一个早期信号。”——原来,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的新标准中,把心率区间划入了心衰评估指标之一

心衰并不是“晚期才有”的病,很多人在早期只有心律、心率的小异常。

今天,我就带你一起拆解:世卫组织的心衰诊断标准里,心率在哪个区间危险?你的心率是“红色预警”还是“正常稳态”?

还会告诉你三大方法,让你的心率回归“安全区”。

心衰(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求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传统诊断主要依靠超声、BNP、临床症状等指标。

但近年来,多项研究与国际指南开始将心率纳入心衰风险评估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心衰诊断草案指出:静息心率长期大于 80–90 次/分钟,应纳入早期监测范畴。

为什么心率要被“写入”标准?其背后逻辑是:

心率 ↑ 等于心脏工作负担 ↑,长期如此,心肌易疲劳、重塑高心率可加剧氧耗、促发心律失常、缩短舒张期不足以灌注在心衰患者中,较高静息心率是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子

换句话说,即便你的心脏“看起来还行”,如果长期保持一个偏高的心率,可能是未来心衰的“埋伏点”。

当你开始调整生活、控制节律、把心率拉回健康区间,身体内部可能悄然发生以下变化:

心室负荷下降,舒张压改善

心率下降使每跳的填充时间变长,心室在舒张期能够有更充分的灌注,心肌张力压力减轻。

心律失常风险降低,心跳更稳定

长期高心率容易诱发房颤、室早等心律失常。

降低持续高心率,心电图异常的可能性下降。

症状改善,运动耐力增强

如原来爬楼易喘、运动时心跳飙高,改善心率后,你可能发现自己爬几层楼更轻松,乏力、气促减轻。

这些都是“静悄悄”的改善,但对于防止心衰进展、减缓恶化却极为关键。

要想让心率回归合理区间,仅凭“少做激烈运动”不够。

以下三招,是你能马上执行、有效改善心率的策略:

建议这样做,这 3 招帮助改善

1.有节奏、有强度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 150 分钟。运动时可用心率监测仪控制在 最大心率的 50%–70% 区间,逐步增强心脏耐力。

2.改善自主神经调节

经常练习深呼吸、心率变异性训练(HRV)、冥想、太极等,可增强迷走神经功能,使心率自然下调。

3.避免常见促心率上升的行为

咖啡因、浓茶、能量饮料摄入要限制控制情绪剧烈波动、焦虑、愤怒、压力过大夜里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导致心率紊乱应及时干预

坚持以上做法,配合定期监测(静息心率 + 日间心率 + 运动后恢复心率),你有可能在几个月内把心率从危险区“拉回正常”,为心衰防线筑起一道屏障。

节律不稳、心率偏高,可能是心衰之前的“隐形脚步声”。

如果你或家人有心慌、气短、夜间憋醒、运动耐力下降等表现,不妨先测一测静息心率:

若长期 ≥ 80 次/分钟,应警惕若 QRS 宽大、心律不整、运动恢复慢,则更不能忽视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天起,不妨花几分钟测测你的心率曲线,关注节律、控制强度,让心脏跳得既有力又不“慌张”。

提醒: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如你心率持续偏高或伴有胸闷、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心内科或心脏专科就诊,由专业医生结合 ECG、超声、BNP 等综合评估是否存在心衰风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Action Pla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欧洲心脏杂志》:Resting heart rate as prognostic marker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Heart rate control in heart failure guideline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 年第 51 卷:心力衰竭节律管理共识解读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女人健康最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