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央视看标杆,长安马自达交出“合资智造2.0”的全球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5:33 2

摘要:10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超级生产线》的镜头聚焦于江苏南京。主持人鲁健走进长安马自达南京超级工厂,在冲压车间的机械轰鸣与焊装车间的机器人的忙碌中,揭开了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型EZ-60的制造密码。与此同时,总台的另一路镜头正对准西藏险峻的“勇士之路

10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超级生产线》的镜头聚焦于江苏南京。主持人鲁健走进长安马自达南京超级工厂,在冲压车间的机械轰鸣与焊装车间的机器人的忙碌中,揭开了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型EZ-60的制造密码。与此同时,总台的另一路镜头正对准西藏险峻的“勇士之路”丙察察。在这里,EZ-60以一场碰撞、翻滚、浸水的极限安全测试,完成了对自身全球级安全品质的公开验证。

这一系列动静结合的展示,不仅是一场电视节目,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合资车企的角色,正从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接收方,转变为“以智造促输出”的主动赋能者。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正是这一转型的典型代表。作为马自达全球新能源整车的出口枢纽,它依托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与智能制造能力,融合马自达的全球标准与匠艺精神,打造出了EZ-60这样同时面向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新能源产品。

全球标准与中国制造深度融合

走进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的四大车间,总台的镜头捕捉到的,不是单一技术的展示,而是一套完整质量体系的落地。而体系化的制造能力,则恰恰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最需要补强的环节。

在冲压车间,国内领先的高效冲压线将设计图纸上8处“百万级精工曲面”转化为现实。这里的技术亮点不在于设备的先进程度,而在于对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能力。冲压精度不仅影响外观质感,更直接关系到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而在焊装车间,800余台高精度焊接机器人实现了100%自动化,但这只是基础。真正体现技术深度的是,为攻克EZ-60全车9组风道的焊接难题,企业投入2亿元进行产线升级,仅D柱风道焊接就投入超5000万元。这种针对特定工艺难点的大规模投入,反映出中国汽车制造正在从“规模化”向“精细化”转变。涂装车间采用的“湿碰湿”三层喷涂工艺,将色漆层厚度偏差控制在±2微米以内,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整套质量控制体系的支撑。总装车间则支持8款车型共线生产,在混线模式下仍保持零件100%正确装配率,这种柔性生产能力正是应对当下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关键。

从产业视角看,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本土的智能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承载并实现国际品牌的全球质量标准。这种能力的构建,不是简单引进生产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相比于某些新势力品牌过度强调“智能化”而忽视制造基本功,长安马自达的选择显得更为务实。在汽车行业,制造精度始终是品质的基石。

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安全标杆

安全,始终是汽车行业的核心议题。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安全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当电池安全、软件安全等新问题与传统的主被动安全交织在一起时,如何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所有车企必须面对的课题。

长安马自达选择将EZ-60带到“勇士之路”丙察察,在真实的极端路况中完成碰撞、翻滚、浸水连环测试。这个选择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它打破了行业惯常在实验室进行安全验证的做法,将测试场景前置到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这种做法看似冒险,实则体现了企业对产品安全责任的更深层次理解。

从技术层面分析,EZ-60的7横5纵笼式铠甲结构、86.5%高强钢占比、27.45%热成型钢应用,这些数据在行业内确实处于领先水平。但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极限环境下的公开测试,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可被感知的信任。电池系统采用的8层防护架构,提前满足2026年电池国标与欧标,“超前满足”的策略反映出长安马自达对安全标准的深刻理解: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正在快速提升,只有提前布局,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而“极限验证”模式则不仅证明了单一产品的安全性,更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安全标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整车可靠性的疑虑依然存在。通过公开、透明、严格的测试来建立消费者信心,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有说服力。

从技术引进到能力输出的模式变革

南京工厂作为“马自达全球新能源整车出口中心”的定位,标志着合资模式正在发生本质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合资模式下,中方主要承担生产制造与市场开拓角色,核心技术仍由外方掌控。这种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了许多合资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而在南京工厂,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智能制造能力与马自达全球质量标准的深度融合。中方不仅在制造端实现技术落地,更通过工艺创新与系统集成,反向支撑起全球产品的品质基石。具体来看,南京工厂的四大车间各具特色,但共同点是都体现了“全球标准、中国智造”的特点。冲压车间的高精度控制、焊装车间的全自动化作业、涂装车间的精细化喷涂、总装车间的柔性化生产,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能够持续演进、不断优化的开放系统。

对于其他合资车企而言,长安马自达的实践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在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合资车企普遍面临转型压力。一方面要应对新势力品牌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技术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中国在智能制造、供应链整合方面的优势,将其与外资品牌的技术积累、质量标准相结合。这或许是合资企业进阶的最优解。

以价值竞争替代价格内卷

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内卷愈演愈烈,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为整个行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长安马自达通过EZ-60展现的“价值竞争”思路,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EZ-60以11.99万~16.09万元的价格入市,这个定价在中型SUV市场中极具有竞争力,但其核心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价值。通过“超级工厂+极限安全”的双重背书,长安马自达在主流价格区间内树立了新的品质标准,这与简单依靠配置堆砌或价格下探的竞争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价值竞争更具有多重意义。它有助于行业摆脱低水平的内卷式竞争。当前,部分车企陷入“配置战”“价格战”的怪圈,导致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受限。而长安马自达的选择证明,通过提升产品本质价值,同样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认可。

与此同时,坚持价值竞争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阶提供了具体方案。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众多车企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认可,是摆在所有中国车企面前的难题。长安马自达通过“合资智造2.0”,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全球领先的制造水平与技术实力,借助外方现有的全球网络和品牌影响力,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更重要的是,长安马自达的实践表明,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车企依然有机会实现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核心优势。对于拥有制造积累、质量体系和供应链管理经验的传统车企而言,将这些优势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突出价值竞争的内核,或许比完全推倒重来更为务实。

从南京工厂的智能制造,到丙察察的极限验证,长安马自达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合资车企未来形态的积极探索。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未必能够完全复制,但其展现的思路和方向,值得整个行业认真思考。在中国汽车产业处在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历史节点的当下,我们需要长安马自达这样的样本。它不追求短期声量,而是沉淀于工艺突破与品质锤炼;不停留在传统模式,而是勇于探索双向赋能与全球化输出的新路径。从长安马自达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进阶的征途上,基于深度融合的“合资智造2.0”,大有可为。

长安马自达“合资智造2.0”的成功,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像长安马自达这样坚持制造初心、坚守品质底线、坚定全球化视野,或许是合资车企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冯英杰 编辑/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