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真能涨3年?别瞎跟风,两个硬缺口才是赚钱关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22:43 2

摘要:上周跟一位做电子设备采购的朋友吃饭,他吐槽说:“现在市场上都说存储芯片要涨到2026年,我们公司想囤点货,结果问了几家供应商,要么说没货,要么说价格比上个月涨了15%;可我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跟风买了存储芯片概念股,却亏了20%,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周跟一位做电子设备采购的朋友吃饭,他吐槽说:“现在市场上都说存储芯片要涨到2026年,我们公司想囤点货,结果问了几家供应商,要么说没货,要么说价格比上个月涨了15%;可我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跟风买了存储芯片概念股,却亏了20%,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朋友的困惑,戳中了很多人对存储芯片行业的认知误区:总觉得“行业要涨价,相关股票就一定涨”,却没搞懂——存储芯片的“涨价逻辑”不是靠短期炒作,而是靠“供需缺口”;而且不是所有存储芯片都会涨,也不是所有相关企业都能受益,真正能驱动行业涨到2026年的,是“高端存储芯片缺口”和“国产化替代缺口”这两个“硬缺口”,不懂这两个缺口,要么囤货亏成本,要么炒股踩陷阱。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荐股、不指导囤货,就想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存储芯片为啥说“要涨到2026年”?两个“硬缺口”到底有多关键?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懂这两个缺口,避开短期波动,找到真正的机会。

一、先搞懂:存储芯片不是“普通芯片”,是“数字世界的粮仓”

很多人觉得存储芯片就是“手机、电脑里的内存”,其实远不止于此。存储芯片是“数字世界的粮仓”——所有数字数据(比如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云计算的用户数据、新能源汽车的行车数据)都需要存储芯片来保存,没有存储芯片,数字经济就没法运转。

存储芯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比如电脑的内存、手机的运行内存,特点是速度快、断电数据消失,主要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另一类是“NAND Flash”(闪存),比如手机的存储空间、U盘,特点是断电数据不消失,主要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这两年,存储芯片行业经历了“先跌后涨”的周期:2022年到2023年初,因为全球电子设备需求下滑,存储芯片供过于求,价格跌了40%以上,很多企业亏损;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AI、云计算、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存储芯片需求激增,而供给没跟上,价格开始反弹,现在行业里普遍预测,这种涨价趋势可能持续到2026年。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存储芯片都能涨——普通的低端存储芯片(比如256GB以下的NAND Flash),因为技术门槛低、产能过剩,价格很难大幅上涨;真正能持续涨价的,是高端存储芯片(比如AI服务器用的HBM、企业级NAND Flash),因为需求爆发、供给有限,形成了“硬缺口”。

二、再拆解:两个“硬缺口”才是关键,不是所有存储芯片都能涨

很多人说“存储芯片要涨到2026年”,却没说清楚“到底哪种芯片涨”“为啥能涨这么久”。其实核心是两个“硬缺口”——“高端存储芯片供需缺口”和“国产化替代缺口”,这两个缺口不是短期能填补的,至少需要3-5年,这才是存储芯片能涨到2026年的根本原因。

1. 第一个硬缺口:高端存储芯片供需缺口,需求涨5倍,供给只增1倍

最关键的缺口是“高端存储芯片”——尤其是AI服务器用的HBM(高带宽存储器)和企业级NAND Flash,需求爆发式增长,而供给增长缓慢,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硬缺口。

先看需求:AI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高速度、大容量的存储芯片,比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AI模型,需要PB级(1PB=1024TB)的存储容量,而且需要HBM这种高带宽的存储芯片来快速传输数据。2023年全球HBM需求约100万颗,2024年增长到300万颗,2025年预计增长到500万颗,2026年可能突破800万颗,4年时间需求涨8倍;企业级NAND Flash的需求也在增长,2023年全球需求约200EB(1EB=1024PB),2026年预计增长到450EB,3年涨1.25倍。

再看供给: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门槛极高,不是想扩产就能扩产。比如HBM的生产需要“先进封装技术”,全球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比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能生产,2023年全球HBM产能约120万颗,2024年增长到250万颗,2025年预计350万颗,2026年可能500万颗,4年供给只涨4倍,远低于需求的8倍增长;企业级NAND Flash的产能增长也慢,2023年全球产能约220EB,2026年预计320EB,3年只涨45%,低于需求的125%增长。

供需缺口有多明显?2024年HBM的需求300万颗,供给250万颗,缺口50万颗,导致HBM价格从2023年的每颗100美元涨到2024年的150美元,涨幅50%;预计2025年HBM缺口会扩大到150万颗,价格可能涨到200美元;2026年缺口可能300万颗,价格还会继续涨。这种“需求猛涨、供给慢增”的硬缺口,不是短期能填补的,至少要到2026年后,新产能陆续投产,缺口才可能缩小,这就是存储芯片能涨到2026年的核心逻辑。

我朋友所在的电子设备公司,2024年想采购1万颗HBM,结果供应商只给了6000颗,还要求“先付全款、3个月后交货”,而2023年采购时,不仅能全款提货,还能拿到10%的折扣,这就是供需缺口带来的变化。

2. 第二个硬缺口:国产化替代缺口,国内需求80%靠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除了全球供需缺口,国内还有一个“国产化替代缺口”——国内存储芯片需求占全球的35%,但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极低,尤其是高端存储芯片,80%以上靠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这个缺口也能支撑国内存储芯片企业的业绩增长到2026年。

比如DRAM领域,2024年国内需求约150亿美元,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5%,进口依赖度95%;NAND Flash领域,国内需求约120亿美元,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约10%,进口依赖度90%;HBM领域,国内需求约30亿美元,国内企业还没实现量产,100%靠进口。

为啥国产化替代缺口这么大?因为存储芯片的技术壁垒高,国内企业起步晚——比如三星、美光已经做了30年存储芯片,而国内头部存储芯片企业2016年才成立,技术上落后3-5年。但最近几年,国内企业开始突破技术,比如某国内企业的DRAM产品已经实现21纳米工艺量产,达到国际中端水平;某企业的NAND Flash已经实现128层堆叠,能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HBM也在研发中,预计2025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国产化替代的空间有多巨大?以DRAM为例,2024年国内需求150亿美元,国内企业市场份额5%,如果2025年国产替代率提升到8%,就能带来4.5亿美元的增量市场;2026年提升到12%,增量市场能达到10.5亿美元;如果2030年国产替代率提升到30%,增量市场能达到37.5亿美元,这对国内存储芯片企业来说,是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这种国产化替代的缺口,不是短期能填满的,至少需要5-10年,能持续支撑国内存储芯片企业的业绩增长,这也是“存储芯片涨到2026年”的重要支撑。

三、别踩坑:不是所有存储芯片企业都能受益,避开3类“伪受益”公司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存储芯片相关企业,都能受益于涨价”,其实不然。真正能受益的,是“有高端产能、能国产替代”的企业,而以下3类“伪受益”公司,就算行业涨价,也很难赚到钱,普通投资者一定要避开。

1. 第一类:只做“低端存储芯片”,没有高端产能

这类公司最容易被误解——表面看是“存储芯片企业”,但只做低端产品(比如256GB以下的NAND Flash、4GB以下的DRAM),这些产品技术门槛低、产能过剩,就算行业整体涨价,低端产品的价格也很难涨,甚至可能降价。

比如某国内存储芯片企业,主要生产128GB的NAND Flash,用于低端手机和U盘,2024年全球高端存储芯片价格涨了50%,但它的低端产品价格只涨了5%,而且因为产能过剩,订单量还下降了10%,净利润只增长了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公司,就算行业涨到2026年,也很难有大的增长,因为它没抓住“高端缺口”的机会。

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做高端存储芯片?看它的“产品结构”——如果公司的产品里,HBM、企业级NAND Flash、21纳米以下DRAM的营收占比超过30%,说明有高端产能;如果都是低端产品,营收占比100%,就是“伪受益”公司。

2. 第二类:没有“自主产能”,靠“代工生产”

这类公司更隐蔽——表面看有存储芯片产品,但自己没有生产工厂,靠找代工厂生产(比如找台积电、中芯国际代工),没有自主产能,就没法控制成本和产能,就算行业涨价,也很难受益。

比如某公司,存储芯片产品靠找代工厂生产,2024年代工厂因为产能紧张,把代工费涨了20%,虽然存储芯片价格涨了15%,但代工费上涨抵消了价格上涨的收益,公司净利润反而下降了5%。而且代工厂会优先满足大客户的需求,这类公司的订单经常被延迟,甚至被取消,产能不稳定,很难受益于行业涨价。

真正受益的公司,一定有“自主产能”——比如自己有晶圆厂、封装测试厂,能控制生产流程和成本,就算行业产能紧张,也能保证自己的产能,比如某国内头部存储芯片企业,自己有3座晶圆厂,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到95%,净利润增长了40%,远高于靠代工的公司。

3. 第三类:“蹭概念”的公司,存储芯片业务占比低于10%

这类公司最容易误导散户——表面看“涉及存储芯片业务”,但存储芯片营收占比低于10%,主要业务还是做其他产品(比如普通电子元件、消费电子),就算存储芯片涨价,对总业绩的影响也很小,属于“蹭概念”的“伪受益”公司。

比如某公司,2024年总营收100亿元,其中存储芯片营收只有8亿元,占比8%,虽然存储芯片业务净利润增长了30%,但总净利润主要靠消费电子业务,只增长了5%。这种公司,就算存储芯片涨到2026年,对总业绩的拉动也很小,散户买了很容易踩坑。

怎么判断?看公司的“年度报告”——在“分业务营收构成”里,看存储芯片业务的营收占比,如果低于10%,就是“蹭概念”;如果超过30%,才是真正的存储芯片企业,能受益于行业涨价。

四、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做?3个方法,看懂缺口,避开陷阱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我知道两个‘硬缺口’很关键,但怎么在实际中找到真正受益的公司,避开陷阱?”其实不用懂复杂的技术,只要掌握3个简单方法,就能看懂机会,不踩坑。

1. 方法一:看“高端存储芯片营收占比”,低于30%的别碰

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受益于“高端缺口”,看“高端存储芯片营收占比”——如果HBM、企业级NAND Flash、21纳米以下DRAM的营收占比超过30%,说明能抓住高端缺口的机会;如果低于10%,就是做低端产品,别碰。

比如某公司,2024年高端存储芯片营收占比45%,净利润增长了40%;而某公司高端存储芯片营收占比5%,净利润只增长了8%。普通投资者可以在公司的年度报告或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里找“产品结构”相关内容,比如公司提到“HBM营收占比20%,企业级NAND Flash占比25%”,就是高端占比高的公司。

2. 方法二:看“自主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没有自主产能的避开

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受益于“涨价”,看“自主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如果公司有自主晶圆厂、封装厂,产能利用率超过85%,说明能控制成本和产能,涨价能直接转化为利润;如果没有自主产能,靠代工,就算涨价,利润也会被代工费吞噬,要避开。

比如某公司有2座自主晶圆厂,产能利用率92%,2024年存储芯片价格涨15%,公司净利润涨35%;而某公司靠代工,产能利用率70%,价格涨15%,净利润只涨5%。普通投资者可以在公司公告里找“产能情况”,比如公司提到“自有晶圆厂产能10万片/月,产能利用率90%”,就是有自主产能的公司。

3. 方法三:看“国产化替代进度”,有技术突破的优先关注

判断国内公司能不能长期受益,看“国产化替代进度”——如果公司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内大客户(比如华为、小米、联想)的验证,开始批量供货,或者在高端产品(比如HBM)上有技术突破,说明国产化替代进度快,长期增长有保障;如果产品还在实验室阶段,没通过验证,就算有概念,也很难长期受益。

比如某国内公司,DRAM产品通过华为验证,批量供货,2024年国内营收增长50%;某公司HBM产品预计2025年小批量量产,虽然现在还没营收,但长期有潜力。普通投资者可以在公司公告或新闻里找“技术突破”“客户合作”的信息,比如公司提到“128层NAND Flash通过小米验证,开始批量供货”,就是国产化进度快的公司。

五、存储芯片涨到2026年,机会在“硬缺口”,不在“热闹”

写到这儿,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存储芯片“要涨到2026年”不是空话,而是有“高端供需缺口”和“国产化替代缺口”两个硬逻辑支撑,但这个机会不是给所有存储芯片企业,也不是给盲目跟风的投资者。

普通投资者最该避开的误区,是“把‘存储芯片概念’当‘机会’,把‘短期炒作’当‘长期逻辑’”——真正的机会,藏在“有高端产能、自主产能、国产化突破”的企业里,这些企业能抓住两个“硬缺口”,在涨价周期里赚大钱;而那些做低端产品、靠代工、蹭概念的企业,就算行业涨价,也很难受益,甚至可能踩坑。

未来3-5年,随着AI、云计算需求持续爆发,国产化替代加速,存储芯片行业的“硬缺口”会持续存在,真正有能力的企业会越来越强,而普通投资者只要看懂这两个缺口,避开陷阱,就能在这个长期赛道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存储芯片涨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比如手机、电脑的价格会不会涨?除了存储芯片,你还关注半导体领域的哪些赛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交流学习。

文章仅供参考,写文章不易,不喜勿喷哦!小编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宽容与支持!

来源:大美天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