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昌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将废弃矿山修复与光伏新能源发电巧妙结合,有效破解治理资金难题,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路径。
近年来,昌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将废弃矿山修复与光伏新能源发电巧妙结合,有效破解治理资金难题,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路径。
乌烈镇峨港岭花岗岩建筑石料矿V1、V3矿体修复项目修复前(县资规局供图)
走进乌烈镇峨港岭花岗岩建筑石料矿V1、V3矿体修复项目现场,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今旧貌换新颜。陡峭的岩壁上,新生的绿意沿着“V型”种植槽向上攀爬;V1矿体的水塘水质清澈,新铺设的灌溉系统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为植被生长提供保障。
县资规局办事员孙贻弘说:“过去这些边坡近乎垂直,落差最高达50米,岩石松动,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据介绍,峨港岭V1、V3矿体由于早年采矿权人灭失,成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加上地方财政资金紧缺,治理难题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昌江引入社会资本,以“废弃矿山修复+光伏”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400万元,通过客土喷播技术等一系列举措,让曾经荒芜的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并于2024年12月通过专家组销号验收。
中和信富新能源(昌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义龙说:“我们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构建种植系统,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管网,确保植被在极端条件下也能茁壮生长。目前植被成活率超过90%,整个矿区已初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矿区的另一部分,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矿山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是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设计总额定功率为13.62894峰值兆瓦,总投资约4600万元,面积达156.32亩;采用微孔灌注桩双排支架安装结构,于2025年4月完工,目前已经发电并网运行。
吴义龙说:“这些光伏板不仅每年可节约标煤5203吨,2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每年能够上缴税收大概110万元,提供5至10个长期运维工作岗位,实现了‘以光养治’的良性循环。”
乌烈镇峨港岭花岗岩建筑石料矿V1、V3矿体修复项目修复后(县资规局供图)
从“环境伤疤”到绿色能源基地,乌烈镇峨港岭花岗岩建筑石料矿V1、V3矿体修复项目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市场化机制、产业导入实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孙贻弘说:“矿山修复结合光伏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下一步,我们还将探索‘光伏+农业’‘光伏+旅游’等延伸模式,进一步释放土地复合利用价值。”
据了解,近年来,昌江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乌烈镇峨港岭石料矿点V1、V3矿体,叉河镇三狮岭V2建筑用花岗岩石料矿山、马鞍山矿区石灰岩矿等2020年以前的全部关闭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和销号验收工作,共计投资约2.7亿元,完成治理面积6300余亩。
县资规局海域海岛岗负责人周萌萌说:“原本裸露的和遭到破坏的矿山得到了修复,与原来的环境融为一体,生态达到了提升和改观。”
来源:昌江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