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文学与奴婢文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5:19 1

摘要:说这话虽然有些不客气,但文学确实是这样,不是涂脂抹粉取媚于权贵,就是自恋自大,自命清高,算是知足常乐,又算是逃避矛盾,进入了幻想的境地。奴才为为统治者、强者唱赞歌,而且唱赞歌的作者很可能是官员。在古代,很多诗人和词人都是官员,人数比较少。大多数人都是没知识、没

文学发展了上千年,大多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奴才文学,一类是奴婢文学。

说这话虽然有些不客气,但文学确实是这样,不是涂脂抹粉取媚于权贵,就是自恋自大,自命清高,算是知足常乐,又算是逃避矛盾,进入了幻想的境地。奴才为为统治者、强者唱赞歌,而且唱赞歌的作者很可能是官员。在古代,很多诗人和词人都是官员,人数比较少。大多数人都是没知识、没文化的农民,要辛辛苦苦种地,才可以勉强生存。倘若农民想要翻身得解放,就要花费三代以上人的努力,供养一个书生,让书生去参加科举考试。书生考中之后,就可以光宗耀祖,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倘若书生考不中,就算是“百无一用”,甚至接连考下去,有的竟然考了一辈子。考试的时候,书生要写一篇文章,歌功颂德,歌颂皇帝的伟大,歌颂官员治理有方,当然不能弄得拍马屁现象太明显,而是用文雅的词汇歌功颂德,甚至拐弯抹角歌功颂德。一旦符合主考官的审美取向,就有可能高中头名。考中的书生会做官,在官场内应酬,会互相作诗酬唱,互相倾轧,搞利益输送,还要层层加税,卖官鬻爵,最终形成官场内巩固的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写诗作词大多要歌功颂德,说是诗“足以明志”,其实只是赞美皇帝英明,赞美社会和谐,而皇帝却并非英明,社会也并非和谐。一味唱赞歌总是好的,起码可以糊弄皇帝,让皇帝以为天下太平,也凸显作者的文采。倘若作者只是像唐朝的拾遗一样,总是发现社会矛盾,给皇帝提出来,发现皇帝的错误和缺点,给皇帝提出来,那么皇帝就不高兴了,很可能这样的人因此而被贬官,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

唱赞歌谁也会,但要有话语权的人唱,才能获得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赏识。书生考中之后,可以获得话语权,无论写诗还是作词,都可以走向典雅化和精致化的道路。他们会互相写诗词酬唱,互相交流,提一定的意见,有的还要搞文人雅集。也就是一伙文人在一起喝酒做诗,弹琴唱歌。其实大多歌颂皇帝英明,歌颂社会和谐,歌颂自然美好风光,却没有写出心里的话,没有写出真性灵。奴才文学就是这样,总是要为主子唱赞歌,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待遇。他们明明被主子使唤,甚至被当成狗一样使唤,但就是要冲着主人摇尾巴,以示友好。当主人心情高兴的时候,会赏给他们一根骨头。他们啃着骨头,觉得很高兴。官场的官员就是如此,总是喜欢歌功颂德,喜欢用诗词来唱赞歌,以为自己搞了好的文学,其实和文学的真谛离得太远,甚至已经完全脱离了民间,写的诗词高高在上,即便文辞再优雅,也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当他们的作品成为失去烟火气的作品,就距离民间太遥远了,也不懂得民生到底是怎样的,当然这样的诗词多了以后,就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可是皇帝变了,官员变了,朝代变了,照样会有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产生。

除了奴才文学就是奴婢文学。奴婢文学虽然有它的理想,但只是自我满足的幻想,未必能引起人们的振奋。鲁迅曾经批判过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结局,说它只能给人一种幻觉、麻痹,好像一切当下的矛盾最终都能功德圆满地解决。戏曲和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才子佳人美好的姻缘。郎才女貌,天作地设。虽然经历一些困难和磨难,但最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而且男的一定考中了状元,女的一定是美貌如花。皇帝主持的殿试三年才来一回,大多数考生都考不上,考中状元的只有一个人,哪有那么容易?可是传统戏曲和小说中,男主人公一般都会考中状元,总是让人觉得很美好,考中状元以后就功成名就了。相对于农民来说,这样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并没有足够的钱财供养儿子读书,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考中状元。这样的戏曲和小说往往起着麻痹人思想的作用,算是一种自恋的文学体现,却并没有解决现实中的任何实际问题。环境的恶劣,人世的苦难,都被消融在主观宁静的自我超越中。这是催人入眠的文学,也是助人崩溃的文学。自从陶渊明躬耕田园之后,田园诗就出现了,很多描写田园风光的散文和小说也出现了。似乎田园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港湾,可以容纳所有在仕途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他们本身会写诗作文,在仕途得意的时候,从事奴才文学的创作,总是歌功颂德,而被贬官之后,却不敢直视皇帝的毛病,也不敢揭露官场的罪恶,而是退居自己心灵的深处,找到田园生活的港湾,哪怕躬耕田园,也照样觉得很舒心。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在黄州城东边的山坡上开了一块荒地,在那里种田。他自号东坡居士,就和东边山坡开一块田有关系。苏轼前半生平步青云,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后半生一贬再贬,体察到民生的艰难,写的诗歌贴地气了,就显出了与众不同。但他分明又有一些搞奴婢文学的意思,学会了参禅悟道,用禅宗的眼光看世界。不管是“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有一些回归自我内心的意思,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却和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在仕途上不得意,就觉得人生失去了色彩,转而进入了陶渊明的境界,进入了禅宗的境界,要求助内心,不在身外求助,最终回归了内心的世界,其实已经形成了自恋和自大的心态。他们自认为功行圆满,其实只是自己认为,就像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觉悟了,看到了三界众生的状况一样,当然也只是他自己认为,并不能代替所有人认为。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缺少冲突、惨厉、崇高的壮美。中国文学也是如此,大多缺钙,不是奴才文学就是奴婢文学,不是歌功颂德,就是书写个人的小情绪,而贴近民生的作品着实不多,能为民请命甚至为民申冤的作品也着实不多。

文学发展到现在,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仍然要警惕奴才文学与奴婢文学的发展,应该引入民主和科学的观念,应该采用多种创作手法,也应该让文学贴近民生,让文学真正反映生活,而不是被资本和权贵支配,不是胡编乱造,讨好读者,也不是歌功颂德或书写个人小情绪,应该写出民众的呼声,揭露社会矛盾,提出了疗救的方案。作家要始终站在人民的一方,替人民说话,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语描写所谓精致的歌功颂德的故事,也不是搞情绪化的描写,却与现实关系不大,写出来的作品,像精神病患者的呓语,还要说成是后现代主义作品,怎么说都是骗人的。

来源:铁剑帮帮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