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岁,正是很多人正在拼事业、盼退休、照顾孙辈的年纪。可就在上个月,一个熟悉的病人永远离开了。他来的时候,已经是尿毒症晚期。人瘦得脱相,眼神却还没放弃。可惜,一切都晚了。家人跪在病房外哭,医生只能沉默。
55岁,正是很多人正在拼事业、盼退休、照顾孙辈的年纪。可就在上个月,一个熟悉的病人永远离开了。他来的时候,已经是尿毒症晚期。人瘦得脱相,眼神却还没放弃。可惜,一切都晚了。家人跪在病房外哭,医生只能沉默。
他不是没有机会。早在几年前,检查报告上就写着“肾功能异常”。可他没太当回事,继续喝浓汤、吃咸菜、啤酒配烤串。一顿不吃,难受。从前身体硬朗惯了,觉得哪有那么容易“肾衰竭”?但肾脏这个器官,一旦坏掉,就真的没办法回头。
很多人对肾脏的理解还停留在“排尿”这个层面。但肾脏在身体里承担着一大堆关键任务。它不仅过滤废物、调节水电解质,还参与血压控制、红细胞生成。
肾脏的“耐受”能力其实并不强。它不像肝脏那样能再生,一旦受损,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后,肾小球的数量和功能都会慢慢下降。
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水肿、乏力、贫血这些表现出现时,往往已经是中后期。像那位55岁的病人,前三年其实还有机会逆转,可惜他以为“就是尿酸高点”“吃点药就好”,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在他的饮食习惯里,医生看到了太多危险信号。高盐、高油、高蛋白、重口味,这些组合对肾脏来说,简直就是连环暴击。
他最爱的是腌制品,咸菜、咸鱼、辣酱几乎顿顿少不了。问题是,这些食物不仅钠含量高,还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慢性高血压是导致肾损伤的重要元凶,长期下来,肾小球硬化、过滤功能衰退,慢慢就走向了肾衰。
还有浓汤。很多人觉得骨头汤是“补”的,殊不知浓汤里的嘌呤含量极高,容易让尿酸飙升,最终形成尿酸结晶,卡在肾小管里,造成堵塞和损伤。
他还喜欢吃烧烤,尤其是牛肉串、羊腰子,每次都要配上啤酒。啤酒和高蛋白一起吃,不仅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还容易诱发高尿酸血症。这些年下来,肾脏几乎没喘口气。
很多人看到“少盐少油”“戒烟限酒”这类建议时,总觉得医生说话太保守。但作为一线医生,说实话,有时候看着病人的生活方式,真想直接拿筷子给他们夹菜——你要是知道这口下去,对肾有多伤,就不会觉得这是“多管闲事”。
护肾,不是等有病了才开始补救,而是从每一顿饭、每一瓶饮料里做选择。少吃加工食品,因为里面的磷添加剂对肾脏非常不友好。别用浓汤代替水,真正对肾好的,是白开水。
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也很关键。并不是说不能吃肉,而是要合理搭配。对于普通人来说,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豆腐)更适合肾脏代谢,而不是天天靠红烧肉、卤牛腱撑饱。
再讲个细节。有些人喜欢吃止痛药,尤其是非处方的布洛芬、双氯芬酸。一头痛、腰酸就吃几颗。长期滥用止痛药,会直接损伤肾小管,造成药物性肾病。很多中老年人肾功能变差,和这个关系密切。
现在的情况是,肾病越来越年轻化。门诊里,三十出头的尿蛋白、血肌酐异常患者越来越多。熬夜、饮料代水、健身猛吃蛋白粉,这些年轻人的“习惯”,正在慢慢拖垮他们的肾脏。
尤其是健身人群,很多人追求增肌,狂吃蛋白粉、鸡胸肉,结果尿蛋白一年比一年多。健身是好事,但过量摄入蛋白质,肾脏真的受不了。
再一个,很多年轻人觉得体检没必要,撑着不去。可肾病早期最容易被忽略,很多时候一个尿常规就能提示问题。如果能早点发现,合理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可以让肾功能稳定十几二十年的。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是“等出事再说”。
肾功能一旦下降,每天都像在“漏水”。身体代谢出来的废物,没法及时排出去,就在血里越积越多。人开始乏力、头晕、口腔有氨味,严重的还会恶心、抽搐。
最后能做的,只剩下透析。每周两到三次,四五个小时一场。全靠机器帮你代谢废物、维持生命。这不是“治病”,只是“拖命”,而且副作用、并发症一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那位55岁病人,最后几天几乎每天都在透析中度过,整个人水肿得像气球,呼吸困难,只能靠吸氧。他曾说,如果能早知道会这样,打死也不会天天喝浓汤吃烧烤。可惜,后悔药没人发明出来。
每次说这些,其实心里都有点沉重。不是想当“健康警察”,更不是为了贩卖焦虑。只是看得太多了,知道肾病不是“运气差”,很多时候,真的是一点点吃出来、拖出来的。
如果你已经超过40岁,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请务必每年做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别怕麻烦,也别嫌贵。肾脏不会喊疼,它只会在你忽略它的时候,悄悄垮掉。
别等透析机响起,才明白什么叫做“身体才是自己的根本”。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伟,王强.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指南解读[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6):432-436.
[2]李红.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9):711-713.
[3]刘敏.肾病早期筛查与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84-87.
来源:3分钟急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