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阳洒满妫川大地,长城蜿蜒如巨龙盘踞。自今年4月以来,历时6个月,一场以“长城脚下 艺动妫川”为主题的群众文艺展演、汇演、巡演活动,在延庆区掀起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
秋阳洒满妫川大地,长城蜿蜒如巨龙盘踞。自今年4月以来,历时6个月,一场以“长城脚下 艺动妫川”为主题的群众文艺展演、汇演、巡演活动,在延庆区掀起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
从街头巷尾的社区广场到风景如画的世园公园,从田间地头的乡村舞台到线上直播间,102场演出、7000人次参演、5万人次观演、1200个节目……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延庆区深耕群众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基层文化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活注脚。
搭台赋能
群众当“主角”
“第一次站在区级大汇演的舞台上,聚光灯打过来的时候,我手都在抖,但听到欢快的舞曲响起,看到台下观众跟着拍手,突然就不紧张了!”延庆区香营乡孟官屯村今年61岁的村民聂金华笑着回忆起《杏福满满》的演出场景。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她种了20多年的杏树,从未想过自己的日常劳作能变成舞蹈。“我们队10个同伴都是农户,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凑在乡舞蹈教室里排练,就想着把我们农民的好日子跳给更多人看。”
聂金华的“圆梦之旅”,源于延庆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高位统筹。活动伊始,在区委宣传部与区文旅局的高位统筹协调下,区文化馆积极与全区18个街道乡镇协调对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我们调研时发现,群众有文艺热情,但缺平台、缺机会。所以这次活动的核心就是‘零门槛’——不管是农民、教师,还是退休职工,只要有想法、有才艺,都能来报名。”区文化馆馆长董向阳表示,“我们特意协调各街乡设定专门对接人负责演出各项工作,还帮他们联系专业老师做指导,将提升后的优质节目争取推向更大的舞台,从而让大家感受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诚意。”
“以前镇里组织文化活动,都是‘通知式’的,这次是‘遴选式’的!”今年53岁的冯艳芳是旧县镇舞蹈队的“老人”了,自从舞蹈队2015年成立,他便是其中一员。至今她都记得乡镇工作人员邀请她参加演出时的场景:“小姑娘拿着报名表,还带了我们之前跳舞的视频,说‘您这舞蹈基础不站上大舞台太可惜了’。”就这样,平均年龄50余岁的舞蹈队从乡镇小广场走上了汇演舞台,原创舞蹈《陶韵乡音》一经亮相,便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与称赞,“还有人说‘没想到退休老人能跳得这么起劲儿’,这让我们特别自豪。”
群众有了热情,节目质量如何提升?延庆区给出的答案是“专业赋能不越界”。由区文化馆副馆长盛爱芳带队的“艺术指导员”,对优秀节目进行“一对一”辅导。不搞“推倒重来”的改造,而是在保留节目“生活气”的基础上优化提升。从《永宁火勺》加入情景剧元素还原非遗传承故事,到《白河之光》依托真实历史改编升华奋斗精神,专业指导始终围绕“群众故事”展开,既提升了节目感染力,更让群众在创作过程中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实现了“文化自信”与“艺术表达”的双向赋能。
场景融合
文化走进生活
回溯七十年前的晨光,白河的浪里翻涌着奋斗的热浪,开河引渠的号子响,敢为人先的精神,至今仍在妫水旁回荡。情景歌舞《白河之光》改编自白河堡水库建设时期的真实故事,舞台上,演员们身着蓝布工装,头戴安全帽,手推各式工具道具,铿锵的节奏伴着深情的歌声,让不少观众心生感慨。“我父亲就是当年的建设者,他总说‘当年没条件,干活靠喊号子鼓劲’,今天看到这个节目,就像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样子。”来自北京城区的游客张先生特意录下完整视频,“我回去一定要第一时间发给父亲看,让他知道,当年的故事有人记得,他们的精神有人传承。”
《白河之光》此时不再是舞台上一个简单的节目,而是父辈们亲历的奋斗岁月,早已成为代际间的精神传递。如果说情感共鸣能够打开舞台边界、融入生活,那么,将文艺演出从“封闭舞台”搬到“开放场景”,则是让文化与生活无缝衔接。
在环球新意广场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格外亮眼。打击乐体验中心小朋友们带来的器乐演奏,以密集而富有层次的鼓点,让观众感受节奏艺术的震撼;而街道职工家属张海燕自编的配乐朗诵《城南旧事》,则用温润的语调将人们带回老北京的烟火岁月,刚柔相济间尽显文化张力。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节目更是汇演的“重头戏”,多人舞蹈《捂不热的心》,以细腻肢体语言讲述邻里温情,引得台下掌声连连。
最热闹的当属四海镇的花卉音乐主题夜市。夜幕降临,在黑汉岭村文化广场,秧歌舞以欢快鼓点点燃全场,热闹的舞步与花海夜市灯光相互映衬,群众脸上的笑容洋溢着新时代的幸福。在舞台上,一首首经典歌曲时而婉转清丽,时而乡韵绵长,时而豪情激荡,嘹亮歌声响彻四季花海夜空,将文化惠民的温度传递到每个观众心间。夜市商户王先生说:“以前夜市靠卖小吃吸引客流,现在很多人是为了看演出而来,看完演出会顺便逛逛我们的小吃店,我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基本翻了一番!”花海夜市中,摊主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食客开怀的笑语交织,汇成活力四溢的夜市交响曲。
9月27日,延庆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暨群众文艺大汇演,将场景融合推向高潮。主舞台上,由群众排、群众演、群众看,汇集原创舞台剧、市级群众文艺大赛金奖作品等优秀节目轮番登场。场外文旅体商农大集更是热闹,67个特色展位人头攒动,190余种延庆优质农副产品、特色菜品及乡村文创产品集中亮相,集中展现延庆的丰收硕果。从新鲜果蔬、优质特产到非遗手作、主题文创,琳琅满目的美食、美物,让观众在欣赏演出之余,将乡土风味带回家。活动现场观众达2000余人次,线上线下销售收入160万元。这种融合既为农民群众搭建了庆祝丰收、传递喜悦舞台,又搭建了农产品展示销售、城乡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构建起“文化惠民、产业兴民、民生富民”的良性循环。
长效发展
文化魅力传下去
“王凤兰老师,这个动作我总跳不协调,您再教教我呗!”在延庆镇博园雅居西社区活动室里,10多名村民围着王凤兰请教舞蹈动作。作为活动培育的基层文艺骨干,王凤兰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带头人”,每周都会在村里带领村民开展文艺活动。“以前我只会跳简单的广场舞,自从专班老师教我怎么编排队形、怎么抠动作细节,现在我不仅能自己编节目,还能教别人,这种成就感是以前种地时没有的。”王凤兰笑着说,最近她正在编排新节目《花开中国》,“我们村是世园拆迁村,我想把世园花的绽放编进舞蹈,下次演出时演给更多人看。”
群众文化活动要“活起来”,更要“传下去”,人才培育是关键。活动期间,我区对舞蹈、声乐、戏曲、曲艺等多门类节目信息进行登记,详细记录节目特色、联系方式等,为文化队伍可持续建设与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爱芳等专业人才更是承担起“传帮带”的重任。“我每周都会抽出时间,要么给骨干上课,要么指导节目排练。”盛爱芳告诉记者,令她印象深刻的有指导延庆镇剪纸节目的场景,“她们镇的剪纸今年已经列为延庆区的非遗项目,在这个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非遗,但是我们把它活态化地演绎到了我们的光影秀中,无论是服饰还是背景板中,全部呈现了延庆的符号,参演人员也对剪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在他们不仅能独立演出,还能教其他乡镇的队伍,真正实现了‘专业人才带基层骨干,基层骨干带群众队伍’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立足“群众排、群众演、群众看”,整合全区文艺人才资源,我区打造了一批贴近生活、受群众喜爱、可长久流传的精品。活动诞生了《杏福满满》《永宁火勺》《陶韵乡音》《秧歌舞小车会》《遂城都会》等优秀案例,扎根生活,紧扣时代,既实现了传统元素现代转译,又增强地方文化叙事能力与情感感召力。活动覆盖老、中、青、少各年龄段,9月27日大汇演386名参演人员中,除《我的舅舅》节目“梅景田”饰演者为专业演员外,其余385人均为全区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让基层舞台充满生命力,体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文化生态。
如今,“长城脚下 艺动妫川”已成为延庆的文化名片,与“延庆超级晚”等品牌活动共同构建起具有延庆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下一步,我们要把这次活动的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董向阳在谈到未来计划时说,“10月至年底启动巡演,精选部分优秀节目走进社区、部队、企业以及重点民俗旅游村等地进行演出。我们将加强文艺创编人才培训,打造更多像《白河之光》《永宁火勺》这样有时代内涵、地域特色的原创作品,同时建立‘评选—提升—展演—传播’闭环机制,对优秀节目进行专业化打磨,推荐其参与市级、国家级展演,积极探索‘订单式创作’,根据乡镇、社区的需求定制节目,让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更贴心。”
傍晚时分,社区的广场上,又有村民自发组织起广场舞排练,欢快的旋律伴着夕阳,勾勒出一幅“文化惠民、民心向暖”的美好画卷……
编辑:韩丽琦
文字:张思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