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经典表情包“熊猫头”套着白色宇航服,踩着太空步卡点跳舞,背景里的月球环形山细节清晰——这不是专业团队的特效,而是OpenAI的视频生成应用Sora用10秒捣鼓出的玩梗作品。
“刚用Sora让熊猫头在月球跳科目三,连宇航服褶皱都像真的!”10月中旬,这条带着短视频的朋友圈在社交平台刷屏。
视频里,经典表情包“熊猫头”套着白色宇航服,踩着太空步卡点跳舞,背景里的月球环形山细节清晰——这不是专业团队的特效,而是OpenAI的视频生成应用Sora用10秒捣鼓出的玩梗作品。
上线才十几天,Sora早跳出了“AI工具”的范畴,成了全网公认的“赛博老资历”。
从复刻90年代港片名场面,到让乔布斯和马斯克“跨时空对话”,再到把宠物猫塞进科幻大片,它把几十年的互联网梗玩得比老网民还溜,连网友都调侃:“ChatGPT还在学说话,Sora已经把梗玩到骨子里了。”
谁也没料到,OpenAI憋了大半年的Sora,居然靠“玩梗”杀疯了。
9月30日,Sora的iOS应用率先在美国和加拿大上线,第二天就凭着“Cameos客串功能”炸了社交圈。
这个功能有多神?只要上传一张照片,再敲几句文字指令,就能把任何人的形象嵌入任意场景,10秒生成带音效的短片,操作简单到爸妈辈都能上手。
最先玩嗨的是影视迷和梗图爱好者,有人把自己塞进《教父》的书房,穿着西装跟马龙・白兰度“碰杯”,Sora生成的复古滤镜和烟雾效果,让网友惊呼“以为是修复的删减片段”;《甄嬛传》粉丝更会玩,用AI把自己P成“祺贵人”,跪在养心殿前喊冤,连鬓角的珠花和殿外的雨声都还原得一模一样。
紧接着,互联网老梗被集体“复活”,“蘑菇头”戴上墨镜化身《黑客帝国》里的尼奥躲子弹,动作流畅到看不出破绽;十年前火的“凡客体”被翻出来,Sora让“凡客小子”穿着T恤念台词,背景从当年的纯色墙变成了赛博朋克街头;甚至有网友让Sora生成“鲁迅在咖啡馆刷手机”的视频,先生的长衫纹理、桌上的搪瓷杯,细节到位得让人拍案。
最戳人的是跨时空“回忆杀”,有网友上传了爷爷年轻时的黑白照,让Sora把他放进1960年的天安门广场,视频里爷爷穿着中山装跟路人打招呼,阳光洒在琉璃瓦上的质感,连家里老辈都看得抹眼泪:“这跟我当年去北京的样子一模一样。”
上线头三天,Sora相关玩梗视频就霸占了TikTok和国内短视频平台热榜,光“#Sora把梗玩活了”话题播放量就突破5亿。有老网民感慨:“这AI怕是偷偷刷了十年梗,不然怎么连2015年的老段子都懂。”
Sora能一夜变身“玩梗老资历”,可不是靠运气,OpenAI藏的两个“杀手锏”,正好挠中了普通人的创作欲。
第一个关键是“Cameos客串功能”带来的“代入感”,以前想做个“穿越视频”,要么得学Premiere、AE这些复杂剪辑软件,要么得花钱找团队,普通人根本玩不转。
现在用Sora,输入“把我放进1998年的夜市,穿碎花裙吃烤串,带复古滤镜”,10秒就能出片,连烤串的油光、夜市的嘈杂背景音都能精准还原。
更牛的是它的“细节还原力”,这背后是Sora2模型训练的海量数据,从百年前的老影像到当下的短视频,从不同年代的服饰道具到各地的生活场景,都被它“吃透”了。
有博主测试,让Sora生成“1980年的上海弄堂早餐摊”,视频里不仅有煤炉冒的青烟、铝制饭盒的反光,连摊主穿的的确良衬衫、墙上贴的老日历都跟当年丝毫不差。
而玩梗的精髓恰恰在细节,差一点“氛围感”就没那味儿了。
第二个是“低门槛+高自由度”,以前的AI视频工具,要么生成画面假得像游戏CG,要么得写几百字复杂“提示词”,普通人试几次就放弃了。
但Sora不一样,哪怕只输入“猫,太空,激光笔”,也能生成猫咪在空间站追激光的搞笑视频;懂点技巧加句“80年代港风滤镜,慢动作,萨克斯配乐”,出来的效果直接能当爆款模板。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Appfigures统计,Sora上线首日下载量就达5.6万次,3天就登顶美国AppStore排行榜,首周下载量更是冲到62.7万次,追平了ChatGPT上线初期的成绩,要知道,Sora还在用“邀请制”,而ChatGPT当初是直接开放下载,这样的热度足以见得大家有多爱用它玩梗。
OpenAICEO山姆・奥特曼早看透了这点,他在10月8日访谈里说,Sora本质是“打破创作门槛的工具”,现在看来,他完全做到了,只不过没人想到,大家先用这个工具“玩梗”罢了。
Sora的玩梗热潮,很快从普通网友烧到了各行各业,连明星、企业甚至官方都忍不住跟风。
最先动起来的是黄牛。因为Sora刚上线只对美加iOS用户开放,还得要邀请码,国内网友想体验只能找黄牛。
有卖家在二手平台挂出“Sora邀请码+代生成视频”套餐,居然炒到299元一套,评论区还排着队抢:“就想给我家狗整个太空汪星人视频,值了!”
明星们也纷纷加入“玩梗大军”,演员陈赫用Sora把自己放进《爱情公寓》经典场景,穿着曾小贤的西装喊“好男人就是我”,背景里的沙发、海报都跟剧里一样,瞬间勾起一波回忆杀;歌手李荣浩更绝,让Sora生成“自己跟20年前的自己合唱”的视频,两个“李荣浩”拿着吉他弹唱,连声音质感都区分出青涩和成熟,点赞量很快破百万。
企业也嗅到了商机。麦当劳推出“把自己变成汉堡侠”活动,用户上传照片就能生成“穿汉堡服拯救世界”的视频,一天吸引几十万用户参与;国产汽车品牌玩起“未来梗”,用Sora做“新车穿越到2050年都市”短片,汽车飞在高楼间跟飞船“打招呼”,评论区全在问“这是要出科幻片吗?”
连官方媒体都放下身段玩梗,共青团中央用Sora制作“先辈穿越看今朝”视频,让革命先辈形象出现在现代都市,看到高铁、摩天楼的画面配文“这盛世如你所愿”,看得不少人热泪盈眶。
有网友说:“以前觉得官方内容严肃,现在用Sora玩梗,反而更接地气了。”
看着满屏搞笑视频,有人觉得Sora只是个“娱乐工具”,但这些玩梗背后,藏着OpenAI的大野心。
首先是改变“内容创作规则”,以前做一条有质感的短视频,写脚本、拍素材、剪片子、加特效,没大半天搞不定。
现在用Sora,几分钟就能出“电影级”短片,成本直接降到零,有自媒体博主算过,以前一周更3条视频累到吐血,现在用Sora玩梗,一天能更5条,粉丝还涨得更快。
这正是奥特曼说的“打破90/9/1法则”,互联网上90%的人只看内容,9%的人互动,只有1%的人创作。
而Sora让创作门槛低到人人可及,上线十几天就生成了超1000万条短视频,其中80%都是普通人的玩梗作品,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其次是悄悄培养“AI使用习惯”,现在大家用Sora玩梗,看似图乐,实则在熟悉AI逻辑——怎么写提示词更精准,怎么调参数出更好效果。
等新鲜感过去,这些技能能用到正经地方:小商家用它做产品宣传,老师用它做教学动画,普通人用它记录“虚拟回忆”。
就像当年的PS,一开始也有人只用它P搞笑图,后来成了设计行业必备工具。
行业分析师说:“Sora现在的玩梗热潮,其实是在教育市场,让大家知道AI视频能做什么,等用户习惯了,真正的商业价值就来了。”
不过Sora想走得远,还有坎要跨,最头疼的是版权和伦理问题,有人用它生成已故演员RobinWilliams的视频,引发其女儿公开反对;还有人做明星“虚假代言”短片,踩了法律红线。
另外,生成10秒高清视频要消耗大量算力,用户量暴增后OpenAI能不能扛住,也是个问题,奥特曼在访谈里也提到,会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还会开放更长视频生成功能。
现在打开社交平台,依然满屏Sora玩梗视频:有人把宠物变成“超级英雄”,有人让自己“穿越回童年”,有人用它做“未来退休生活”短片,这些视频可能不够“高大上”,但每一条都藏着普通人的想象力。
以前,创作是“少数人的特权”,拍电影、做特效都是专业人士的事;现在有了Sora,哪怕没学过剪辑、没碰过摄像机,也能靠文字和照片把奇思妙想变成视频。
这种“人人都能创作”的狂欢,才是Sora成“玩梗老资历”的根本原因。
有人担心AI会取代人类创作者,但看这些视频就懂了:AI只是工具,真正的“梗魂”在人身上,是网友对老电影的怀念、对生活的调侃、对未来的想象,才让这些视频有温度。
说不定几年后回头看,2025年这场“Sora玩梗热潮”,其实是AI走进普通人生活的关键节点。
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智能手机,从“新鲜玩意儿”变成“生活必备”,而那些搞笑的玩梗视频,就是这段历史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