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子女讲述“阴雨致部分玉米发霉”:爹娘舍不得地,我舍不得他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2:15 1

摘要:当前,正值黄淮海地区玉米集中收获的关键时节,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却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各地正采取多种措施抢收、抢烘,最大限度降低连阴雨给秋粮收获、晾晒和储存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当前,正值黄淮海地区玉米集中收获的关键时节,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却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各地正采取多种措施抢收、抢烘,最大限度降低连阴雨给秋粮收获、晾晒和储存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据央视新闻综合报道,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来自山东青岛农业大学的孟同学,把假期过成了“秋收”,他没有去景点打卡,而是掰了7天半的玉米,剩下半天坐上返校的列车。他说,“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九派新闻注意到,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上,有农户子女感慨,“爹娘舍不得地,儿女舍不得他们。”报喜不报忧的父辈人,鲜少向子女倾诉自己的忧愁,但国庆假期,回乡帮父母掰玉米的子女们看到了冒雨抢收的长辈、倒伏的玉米秆以及蔓延在四处的霉菌。

“看到家里满院子的发霉玉米,而且颗粒也发育不完全,真的很痛心,想哭又哭不出来。”河南许昌市种植户子女李女士说,霉变玉米滋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她担心霉菌对家人健康的影响。

国庆假期回豫西老家帮忙收玉米的老陈(化名)告诉九派新闻,去年收成好的时候,亩产能有千斤以上,今年的亩产估计难达到600斤,且发了霉的玉米没法正常卖出,期待政府出台好的收购政策。

“地里泥泞的土路,机器不能下地,收不了玉米,农用车进不去,爸妈就背、扛,一点点弄出来,再带回家。”小婷非常心疼家人的付出,她称现在的玉米收购价无法覆盖化肥种子的成本,更不能细想投入的人工、精力。

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自9月16日至10月10日,全省的阴雨日数平均达到19.8天,比往年同期偏多9.9天。此数据是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据10月10日新华社消息,为积极应对连阴雨影响,财政部近日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发芽霉变的玉米。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1】韩先生 山东淄博

我在淄博市区工作,今年国庆回老家,到现在待了十多天,正好赶上玉米成熟,一直跟着父母收玉米。按说9月底就能开始陆陆续续收玉米,国庆、中秋期间,玉米就大面积成熟了,正常情况下这时候就得掰玉米、晾干。

但这雨从9月28日左右开始下,国庆期间没停过,地里都是湿的,我们家的地在小山坡上,水不深,但很泥泞。我10月4日进过地里,感觉脚底被吸住了,没法进去收玉米。

我们也想抢收,但是还要抓紧时间翻地种小麦,没办法。下着雨,玉米太湿的话不好拔,而且拔了没地方晒,闷着也会发霉。

10月前收的那点玉米一开始堆在晾晒场或者空地上,用塑料布盖着防雨。但是里面水蒸气散不出去,又潮又闷。品相好点的玉米都发芽了,劣质点的玉米就腐烂了。

邻居家9月底铺在地上晾晒的玉米,下雨之后全部都发芽了,他们直接丢掉。

韩先生家的发芽玉米。图/受访者提供

这两三天雨停了,我们去地里拔,一些长势不大好的玉米在秆上就烂了,有的玉米秆成片地倒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玉米都不能用。

我们家大概有两亩地,最近我们四五个人花了一两天,把一亩地的玉米拔完了。现在收玉米主要用履带式的联合收割机,存水的地不好走,轮子会陷进去,但是土质干的玉米地还是可以进去收割的,半天就能收完。

我有次开车路过一户人家,他们已经收了一部分玉米,开始用脱粒机打玉米粒。从机器飘出来的灰尘吹到车窗里,我能闻到里面玉米的霉味和发酵的味道。

他们都在说什么黄曲霉菌,我猜应该会有,但是我们不懂这些,也没有什么防护。发霉的玉米都直接丢地里做肥料,这些霉菌都发青,没人收坏玉米。

收回来的玉米放在老家的铁罩晾台上,那里淋不到雨,也干燥,能好好晾着。以往我们老百姓晾玉米都铺在一条不常走的大马路上,很少用烘干机,多加一笔机器费用不值当。

乡镇工作人员下发表格,记录谁家有烘干机、履带机,还留了联系方式。但是我们没有联系过,毕竟那也是一笔费用,天晴之后我们也可以慢慢进地里。

其实种玉米本来就挣不了多少钱,一亩地最多也就收七八百斤,往年一斤才一块多,今年受了灾,不知道价格咋样,网上说湿玉米才四毛五一斤,晒干了也就一块来钱。

这次下雨除了对玉米有影响,对生活也有影响。我家有个3岁的小宝宝,孩子皮,衣服天天脏,下雨那阵衣服根本晾不干,最后都快没干净衣服穿了。

我父母也总念叨这天气,一直说:“天天下,这雨不断,地里咋弄啊?”之前天气预报说10月没雨,结果从10月初就开始下,中间只有10月8日停了一下午,直到最近,山东终于出太阳了,天还挺蓝的。

【2】老陈(化名) 豫西地区

国庆我回家帮忙一起收玉米的时候,河南已经断断续续下了一个月的雨。

我看到玉米地一片泥泞,本该饱满沉坠的玉米穗,在积水里泡得发黑、顶出细芽,把一整年的期盼泡得发潮。履带收割机陷在泥里寸步难行,六七十岁的老人蹚着齐脚踝的泥水弯腰掰棒子,大学生都被喊回家肩挑背扛,全家老小冒着雨去地里掰玉米。抢收的不是粮食,是勉强能换钱的“救命穗”。

水积得实在进不去地里,就只能等天晴,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玉米在地里已经发芽、生霉。玉米收到家里持续发霉变质,花生也一样。

这种霉不安全,我们采摘的时候,戴个手套就去摘。收回来的玉米堆在院里,用塑料布层层遮盖,也挡不住潮气滋生出霉菌。

老陈家的发霉玉米。图/受访者提供

我家里有七八亩地,现在还没有收完。只有父母在家,子女都出去上班,他们就慢慢地收。其实从10月1日前,他们就开始断断续续收,奈何一直下雨,玉米收成惨淡。

一亩地投入六百多元成本,湿玉米才卖五毛多一斤,算下来一天辛劳只值三块多,不及一瓶饮料的价钱。去年收成好的时候,亩产能有千斤以上,今年的亩产我估计六百斤都难达到,而且发霉的玉米没法卖出正常价。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见,具体怎么卖,我们想等政策。

【3】小婷(化名) 河南周口商水

玉米没有长起来的时候,河南各地一直大旱,没有水浇地。我的家有六亩多地,为了浇水,爸爸从外地回来,连着4个夜晚浇地,结果是这边浇完那边又旱,弟弟又连着浇了4个晚上,又旱又浇。持续了很久,弟弟也浇怕了,说很累,又不能看着地旱死。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白天浇地?”白天哪里有井,哪里有水?每个有水的井,都排满了等待浇水的农民。小时候的记忆中没有旱过的深井,今年却旱干了,于是家人组织着重新打更深的井。谁都不想看着玉米旱死,因为需要水浇地,家里用水直接断流,生活用水就靠着一点点自来水维持。自己家种的菜眼看着要旱死了,也不敢用水浇,因为吃的水都困难。

在即将丰收的时候,又赶上了河南天天降雨,爸妈辛苦种出来的成熟玉米,眼看着发芽发霉。地里泥泞的土路,机器不能下地,收不了玉米,农用车进不去。爸妈就背、扛,一点点弄出来,再带回家。已经4天了,还没有掰完。现在,脱了粒的玉米才五六毛一斤,化肥种子钱都不够,更别说投入的人工、精力。

【4】李女士 河南许昌

我家在河南许昌市,是河南省的中部。我家是个体种植户,家里有四口人,不到四亩地。今年,我刚好一整年都在家,目睹了夏季小麦因旱减产和现在的玉米发霉。

夏季的时候,我家受影响很少,当时我没有那么敏感。8月底,我家按习俗把快要成熟的嫩玉米掰回来,用清水煮着吃。那时候我就发现,玉米颗粒很少,星星点点的,当时我就预测今年的玉米收成应该不好。我9月旅游回来,看到家里满院子的玉米全部是发霉的,而且颗粒也发育不完全,真的很痛心,想哭又哭不出来。

9月初,玉米就已经有发霉的迹象,很多玉米发育不健全,都是畸形少籽的状态。9月底,河南开始迎来大面积的下雨,导致地里的玉米发芽、发霉。我们家的玉米收得比较早,当时的降雨量还不至于让机器进不了地,所以是机器收割的。

今年玉米面临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减产,夏季少雨让玉米收成并不好,往年每亩地可以收1200-1300斤的玉米,今年只收了不到1000斤;二是质量下降,很多玉米都发霉发芽,我们家还算幸运,玉米收回来时颗粒还算健全,但是玉米底部全都发霉。

现在玉米的收购价也一再被压低。正常的价格是1块2到1块3一斤,现在却是品质好的玉米1块一斤,没有发霉的玉米8毛一斤,发霉的4毛一斤,完全发霉情况很差的玉米是2毛一斤。

听收购玉米的人说,发霉的玉米,可能是拿去给蘑菇种植户,打碎做成发育蘑菇的胚胎底料,还有一些是用作工业酒精。原本这些玉米,是可能被卖给畜牧养殖户做饲料的,但今年他们放弃这批饲料,选择去采购东北的玉米。这些发霉的饲料是没办法喂养牛羊的。

我家的家用品受潮也很严重,厨房里的厨具几乎全都发霉,从案板到瓷砖,甚至电磁炉上都有霉菌。我是用84消毒液处理的,其他家的厨具发霉,也只是用水刷一遍,就继续使用。

我知道霉变玉米滋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并且了解了相关症状。我们隔壁村就出现过一例,被黄曲霉毒素感染后晕厥,他比较严重,诊所说主要是黄曲霉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引发了一系列炎症。之前大家抢收的时候,没有做任何的防护,只是穿着雨衣。

我建议身边人戴上N95口罩,穿防护服,再去晾晒玉米、接触发霉玉米,但是很多人不听。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该怎么去做霉菌的防护,应对霉菌可能带来的对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今天是河南出太阳的第二天,现在地里还都是雨水,但有些玉米种植户已经放弃。因为马上要种冬麦了,他们打算等地里可以进机器的时候,把这些废弃的玉米打到地里做肥料。现在花生也完全没有办法采摘,很多已经发芽,还要考虑人力成本和采摘效率,所以直接放弃。有些人甚至直接发视频说,这片花生地我们已经不要,谁想要就自己采。

老一辈们报喜不报忧,不会和家里的孩子说这些事情。很多年轻人国庆回来,才知道家里的情况。村里人大多数接受现状,这么多年来,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抱怨,因为现在的主要收入也不是种植。村民对于天象逆来顺受,下雨就等着雨停,缺乏农业上的指导,这些事本可以预防,如果能提前发现天气问题并提醒大家提前抢收,说不定就不会这样。

持续的阴雨下来,我很担心霉菌对人健康的影响,这样的天气,也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已经过了寒露,冬麦还没有入地,明年小麦也应该会减产,还很可能爆发虫害,我希望能获得帮助。

九派新闻记者 孙沁怡 徐玉婷

编辑 王佳箐 肖洁

【爆料】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