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蛮:中国马克思主义美术研究先行者(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09:51 2

摘要:胡蛮,原名王钧初,1904年出生在河南扶沟县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劼是个画家,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对美术怀有浓厚兴趣。小学毕业后,胡蛮到淮阳读中学。时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和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想的启蒙下,胡蛮萌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6岁时,他在家里闹了一次“革命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从周口扶沟走出的胡蛮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他的作品曾获得齐白石、徐悲鸿的喜爱。

他组织发起左翼美术活动,与斯诺、史沫特莱亲密交往。

他被称为鲁迅先生的好学生,如今上海鲁迅故居中仍陈列其作品。

鲁迅、宋庆龄帮助他赴苏联学习和进行文化交流。

共产国际中国支部负责人介绍他入党。

他曾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著书第一人。

专家学者对他的思想、贡献进行系统研究。

胡蛮,原名王钧初,1904年出生在河南扶沟县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劼是个画家,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对美术怀有浓厚兴趣。小学毕业后,胡蛮到淮阳读中学。时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和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想的启蒙下,胡蛮萌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6岁时,他在家里闹了一次“革命”——拒绝了家庭包办的婚姻。1923年,他转入开封师范学校艺术专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员,生活十分艰苦。幸得父亲好友、吉鸿昌之父吉筠亭先生慷慨相助,才得以渡过难关。

1925年,胡蛮考入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在学校里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画友和文友。当时在该校执教的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通过讲学和传艺给予胡蛮很大的影响。当时学校里各种进步文学社和画社相继成立,胡蛮借用郑板桥名句“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创立了“糊涂画会”。

1927年10月,胡蛮住在北平陈州会馆,结交了一些贫苦的进步学生,并有意识地阅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及其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从这时起,他的思想与行动开始转向无产阶级文艺活动。为表明彻底革命的决心,1927年10月,胡蛮毅然在河南一家报纸上刊发声明,宣布与封建家庭全面决裂,断绝一切关系。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在进步思想的引领下,胡蛮反对学院派因循守旧的画风,开始探索贴近时代的新艺术。他聚焦现实生活,关注底层民众,创作了早期最著名的油画作品《拔刺》《鞭痕》。《拔刺》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沉重剥削下赤脚从事苦力劳动的艰辛;《鞭痕》真实勾画了生活在死亡线上的农民被地主鞭打的情景。这些作品受到齐白石、徐悲鸿等老师的喜爱。1936年,《拔刺》发表在苏联高尔基主办的《在国外》杂志上。

1928年春,胡蛮离开北平南下杭州,经刘开渠介绍,在杭州国立艺专图书馆当馆员。后因涉嫌参与学潮,被当局视为“赤色分子”而受到监视。在朋友掩护下,他深夜离开杭州来到上海,在同学资助下进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西画系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冼星海、塞克,以及狂飚社的高长虹、柯仲平、尚钺等人。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美术论著,尤其喜爱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除美术创作外,他还开始写作小说、散文,如描写一群农民涌进城市却因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的短篇小说《进城》,发表于上海《南国》等报刊。

同年夏,胡蛮得知北平艺专改名为国立北平艺术学院,并由徐悲鸿出任院长,遂连夜乘火车赶回北平,入校继续学习。在徐悲鸿悉心指教下,他的绘画技艺提高很快,并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常务委员。此时胡蛮非常喜爱阅读鲁迅翻译的作品,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夏,胡蛮在国立北平艺术学院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留校任教。7月,学校资助胡蛮等人到日本东京考察艺术。在日本,他们举办小型绘画展览,参观美术学校、美术博物馆等;胡蛮访问日本左翼美术家联盟,并拜会日本左翼作家。

自1929年秋季起,胡蛮在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任教,当时有许多进步学生接近他。受日本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他组织发起“青年文艺家学会”“画工同盟”等左翼文艺团体,积极为进步文艺刊物绘制封面插图、创作革命题材绘画,并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参与国内外时事讨论。1930年冬,胡蛮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春,北平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北平社联”“北平剧联”“北平美联”等团体相继成立。在“北平美联”成立大会上,胡蛮当选常委。同年5月,中共北平市委为加强对各文化团体的统一领导,决定成立北平文化总同盟(简称“北平文总”),胡蛮在秘密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当选执行委员。

当时的美术理论界观念僵化,死水一潭。“北平文总”交给胡蛮一个重要任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美术,结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尽快把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拯救”出来。

从得心应手的绘画转向美术理论研究,对胡蛮而言不啻于新辟赛道。他受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全身心投入美术理论研究,夜以继日研读中外美术论著,先后读过列宁、高尔基论艺术的文章,还涉猎《苏联文学》《莫斯科周报》上刊登的相关论文。在美术作品方面,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作品,还是我国传统的美术作品,他都注重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在此基础上,胡蛮完成了重要美术学术论著《辩证法美学十讲》。该书当时在北平出版发行后,影响颇大,它进一步开拓了我国美术理论研究领域,更首次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一次革命性转变。

1931年冬,年轻的美术教员胡蛮为了解煤矿工人的生活,乘小火车先到北平门头沟,再步行前往斋堂煤窑。

当时的煤矿条件极为恶劣且不安全。工人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从事着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的重体力劳动。他们穿着破旧的黑色棉袄棉裤,被有钱人称为“煤黑子”。

作为革命文艺战士,胡蛮最痛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切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他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是:以写文作画为武器来战斗!

在热心工友的帮助下,胡蛮多次下矿井,与矿工们一起劳动、生活。严冬之中,他们用铁镐、铁铲挖呀、掘呀,而得到的工钱却很低,难以维持生活。他们饥寒交迫,却很照顾胡蛮。胡蛮和他们一起吃小米干饭、吃咸菜、喝水、蹲在地上烤火,有时坐在炕上交谈,并用画笔勾勒他们在矿井中的劳动场面,速写他们的面貌、动作。

这段经历让他看到矿工身上闪耀的星光:他们的眼睛特别亮,认识谁是可恨的人、谁是朋友。他仿佛听到他们的“耳语”:天快亮了!

回城后,胡蛮创作了大幅油画《星野密语》(亦名《密谋之夜》)。3年后,这幅作品在法国展出时,获得高度肯定。有评论写道:“在星野中,有亲密地互相耳语着的两人,他们的面孔显出急切与诚恳之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胡蛮深感民族危亡,相继创作《战壕》《探狱》《被日军蹂躏的农村妇女》《孟姜女哭长城》《兵车行》《鲁智深醉打山门》等具有较强时代性与革命性的油画作品,有力配合了当时的抗日宣传。

1933年6月,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成立,揭开长城抗战序幕。胡蛮受“北平文总”指派,负责在北平、天津文化艺术界为抗日同盟军募捐,并征集抗日宣传画。其中,他与梁以俅等画界同仁集体创作的长幅水墨画《今日的世界》,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尤为引人注目。

1933年年底,在国民党当局的大肆破坏下,北平地下党组织及左翼团体损失惨重,许多同志被捕或逃亡,“北平文总”和各左翼团体无法活动,一时陷入停滞状态。胡蛮当时埋头创作,在寒假期间收到一封匿名恐吓信,指其有“共产嫌疑”,勒令即日离开北平。他不得不临时躲避,托人租房子搬家,生活处于居无定所状态。

1933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妻子海伦来到北平,从事文学艺术活动。海伦对中国美术产生浓厚兴趣,为研究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当时在北平翻译鲁迅小说的姚克(即姚华农)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慎明介绍,结识胡蛮。

此后,胡蛮常应海伦之邀,前往其寓所探讨中国美术问题,并为海伦提供很多美术史料。海伦后来撰写的论文《中国的新艺术》,是最早在外国杂志上宣传中国左翼美术家作品的文章。

胡蛮称斯诺为“白雪先生”,二人因共同爱好——骑自行车而结下友谊,他们常一同骑行畅谈。这段情谊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1934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破天荒地举行了一场中国左翼美术作品展。这一活动是由鲁迅和胡蛮等人主持完成的。

早在1933年冬,海伦就向胡蛮提出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左翼美术家作品展览的构想,胡蛮当即表示赞同,并负责在平津美术界征集作品。鲁迅在上海得知后也积极支持。12月4日,鲁迅得讯的当晚就写信告知几位木刻家,请他们参加作品征集。在众多美术家共同努力下,仅一个月时间就征集到58幅木刻作品,由鲁迅直接寄往巴黎。胡蛮在平津征集到30余幅美术作品后,也按规定时间寄往巴黎。在北平参展的美术作品中,胡蛮的《战壕》《王道》《孟姜女寻夫》及《拔刺》等作品名列其中。

1934年3月中旬,在法国革命文艺家协会的精心组织下,“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在巴黎成功举办,展期半个月,获欧洲艺术界好评。1935年7月,《亚洲》杂志刊发文章《中国的新艺术》,对胡蛮等新一代中国画家作了中肯的评价,称中国画家已“跨出了象牙之塔”。

这一时期,胡蛮还通过斯诺将一些中国左翼美术作品推荐到海外,让世界逐渐认识红色中国。这些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美术原作、资料及斯诺对胡蛮的详细报道,至今仍保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由斯诺前妻海伦·斯诺捐赠)。

通过巴黎美展,胡蛮有幸结缘鲁迅。鲁迅早从朋友处了解到胡蛮是个很有作为的青年画家。1934年1月12日,胡蛮开始与鲁迅直接联系。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得姚克并王钧初(彼时胡蛮仍用本名王钧初)木刻新年片四枚。”

1935年2月,美国《亚洲》杂志发表了由姚克翻译、斯诺作序的鲁迅小说《药》,其中附有胡蛮应姚克之邀所作的插图《两个母亲》。斯诺在序言中为插图作了说明,指出此画“把中国的纸、毛笔和墨汁,跟渗透了西方技术的线条和形态结合运用”。

1935年,日本以武力相威胁,制造华北事变,要挟国民党当局出卖华北主权。北平宪兵、特务横行霸道。胡蛮从事左翼美术活动,受到国民党便衣特务监视。1935年6月底,在斯诺夫妇协助下,他离平赴沪,暂住姚克家中,并经由姚克与史沫特莱引见,得以在大陆新村拜见鲁迅。初次见面,鲁迅就叮嘱胡蛮:可住姚处,但不要多出门,上海的“狗”很多。此后数月,胡蛮多次到鲁迅家拜访并汇报北平左翼文化动态。

在鲁迅的直接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胡蛮继续创作。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胡蛮对鲁迅非常崇敬,不仅孜孜不倦地研读其作品,并开始尝试为之插图。1935年8月3日《鲁迅日记》记有:王钧初来并赠《读〈呐喊〉图》一幅。《读〈呐喊〉图》是鲁迅观赏了胡蛮的画后欣然取的题目。鲁迅十分喜爱这幅作品,一直将其摆放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的客厅中。直到今天,上海鲁迅纪念馆仍陈列着这幅作品的原件。

胡蛮暂居上海非长久之计。为妥善安排他的工作与学习,鲁迅决定帮助胡蛮到苏联去。为此,鲁迅悉心筹划:先是致信莫斯科国际文学编辑部友人萧三为其引荐;后又为其筹措路费,指导胡蛮创作《卖儿女》《探狱》《百万双草鞋运动》三幅小幅油画。这些作品经宋庆龄、许广平审阅认可后,由鲁迅出面售予苏联驻远东苏维埃机构。

在鲁迅、宋庆龄的帮助下,1935年9月下旬,胡蛮从上海启程,乘苏联轮船经海参崴,于10月中旬抵达莫斯科。胡蛮一进入苏联,即写信给鲁迅报平安,并请其转告斯诺夫妇及史沫特莱,请他们放心。

鲁迅及斯诺夫妇十分关注胡蛮赴苏行程。鲁迅在1935年至1936年的日记中,多次提到与胡蛮的往来,不仅记录胡蛮赠予海婴画具,也记下全家于上海新亚饭店为其饯行的情景。

胡蛮抵达莫斯科后,首先与萧三取得联系,后经其介绍进入国际文学编辑部,开启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不久,胡蛮加入国际革命艺术家同盟,开始参与中苏文化艺术联谊活动。在苏联期间,胡蛮先后担任国际革命美术家同盟执行委员、莫斯科东方文化博物馆中国部顾问,并受聘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和美术。1936年2月16日,经共产国际中国支部负责人王明、康生介绍,胡蛮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早期活跃于国际美术界的中国画家,胡蛮致力于在苏联传播中国绘画艺术,积极推动中苏文化交流,受到苏联教育、美术界同仁的称赞。他还投身古文物鉴定与研究,并为法国巴黎《救国日报》设计报头、创作插图,撰文介绍中国美术等。

1936年秋,胡蛮到列宁格勒全苏艺术学院进行油画写生实习。次年,他访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历史博物馆和美术陈列馆。他在苏联考察期间,反复研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胡蛮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深深感到艺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蛮要求回国,但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负责人王稼祥没有同意,嘱咐他继续留在东方大学,可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美术活动和业务学习。1939年2月,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负责人任弼时批准其回国申请。胡蛮遂由莫斯科出发,途经新疆、兰州、西安,于同年4月底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锦春 付永奇)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