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裁撤百名云设计员工,AI正在重构设计师价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6:08 1

摘要:数据调研与用户行为分析这些曾被视为科技公司“以用户为中心”的标杆岗位,如今在AI和成本压力下首当其冲。

数据调研与用户行为分析这些曾被视为科技公司“以用户为中心”的标杆岗位,如今在AI和成本压力下首当其冲。


失业君小编 | 文
Ketut Subiyanto | 图

过去一周,谷歌在云计算部门裁减了100多个与设计相关的职位,主要涉及“定量用户体验研究”团队和“平台与服务体验”团队。

这些曾经用数据、调查和其他工具来理解用户行为,为产品开发提供信息的岗位,如今成了企业削减成本、转向AI战略的牺牲品。

此次裁员规模虽不大,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科技行业的岗位结构,即使是那些看似不可或缺的用户体验岗位,也难逃这场变革的冲击。

要理解这场裁员的深层含义,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些被裁的“设计相关岗位”到底是什么?

根据谷歌内部文件披露,此次被波及的主要是两个核心团队:“定量用户体验研究”(Quantitative UX Research)和“平台和服务体验”(Platform & Service Experience)。

这些团队的名字听起来抽象,实则与每一位谷歌云用户的使用体验息息相关。

定量用户体验研究团队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数据为用户“画像”。

当企业客户使用谷歌云的数据分析工具时,哪个按钮点击频率最高?哪一步操作容易卡顿?用户平均需要几次尝试才能完成数据上传?

这些问题都需要团队通过埋点数据、问卷调查、A/B测试等方式找到答案。

而平台和服务体验团队则更像“体验架构师”,他们负责确保谷歌云旗下数十款产品的协同性。

从企业客户注册账号到购买服务,再到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全流程是否顺畅?不同产品的界面设计是否统一?这些都由该团队负责。

谷歌为何会对这些“不可或缺”的岗位下手?分析谷歌的决策,不能只看“裁了谁”,更要关注“为什么是他们”。

第一重逻辑很直接:AI正在“吃掉”基础设计调研工作。

过去五年,AI技术在用户体验领域的渗透速度远超想象。以谷歌自家的Gemini大模型为例,现在它已经能完成80%的基础用户研究工作。

上传用户行为数据后,AI可以自动生成热力图、流失节点分析、用户分群报告,甚至能预测“如果调整按钮位置,用户点击量可能提升多少”。

第二重逻辑是云计算行业已经打响了“成本战争”。

根据IDC 2024年数据,全球云计算市场前三名的平均利润率为5.1%,而谷歌云仅为3.2%。

设计团队的人力成本并不低。硅谷一名资深用户体验研究员的年薪通常在15万-20万美元,100人团队一年的薪资支出就超过1500万美元。

第三重逻辑在于设计岗的“定位陷阱”。

长期以来,设计岗在科技公司里的定位更偏向“支持部门”,而非“核心业务部门”。

产品经理决定“做什么”,工程师负责“怎么做”,设计师和用户体验研究员则负责“怎么做得更好”。

谷歌的动作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科技行业对设计岗位的调整已显现出共性趋势。

Meta在2024年Q2财报中提到,已将20%的“基础用户研究”工作通过AI工具自动化,相关团队规模缩减15%。

微软则在Office团队中试点“AI+设计师”模式,让AI负责基础界面设计(如按钮大小、颜色搭配),设计师专注于“跨设备体验一致性”等更高阶的工作。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不是设计岗不重要了,而是“传统设计岗”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那些只会做“数据收集-报告撰写”的“工具人”岗位,正在被AI和更高效的组织模式替代;而能将“体验优化”与“商业目标”直接挂钩的设计师,反而成了香饽饽。

面对这样的行业趋势,设计师该如何应对?与其焦虑“会不会被裁”,不如聚焦“如何让自己不可替代”。

①设计师需要从“数据搬运工”转变为“问题解读者”。

AI能处理数据,但解读数据背后的“人性逻辑”仍需要人。

比如AI可能发现“80%用户在支付环节流失”,但人需要分析“是价格太高,还是支付流程太复杂,或是企业客户对数据合规有顾虑”。

②把AI变成“效率杠杆”,而不是“竞争对手”。

与其害怕AI抢工作,不如主动用AI提升自己的价值。

可以用AI工具自动生成用户行为数据的初步报告,自己则专注于提炼核心结论;用AI快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自己负责筛选并优化细节。

③深耕“垂直领域”,成为“体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云计算、医疗、金融等行业的用户体验,从来不是“通用设计”能解决的。

如果设计师只懂“界面好看”,不懂行业业务逻辑,很容易被替代。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谷歌云计算部门的这场裁员,本质上不是设计岗的“末日”,而是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必然结果。

当AI能处理基础调研,当企业更关注“体验的商业价值”,传统设计岗的“舒适区”确实在缩小。

但新的机会也在涌现——那些能将“用户体验”与“业务目标”深度绑定、能驾驭AI工具提升效率、能深耕垂直领域的设计师,反而会迎来更大的舞台。

对从业者来说,与其纠结“谷歌为什么裁我”,不如思考“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毕竟,科技行业的生存法则从来不是“不变”,而是“变中求进”。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8月份告诉员工,公司需要“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这样我们就不会用员工来解决所有问题。”

谷歌已经将云计算部门的部分设计团队削减了一半,许多受影响的是美国的职位,一些员工被要求在12月初之前找到公司内部的新职位。

放眼整个科技行业,微软在今年7月裁掉了9000名不同岗位和地区的员工,Meta也进行了多轮裁员。

AI不会停止重塑职场脚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网友热议

@Rors艾芳儿(IP京):

作为UX设计师,看到这消息背后发凉。我们团队刚引进AI用户分析工具,原来要花一周的调研现在几小时就能出报告。不是公司无情,是技术进步太快,我们必须跟上啊……

@硬核赛柯(IP津):
谷歌一边喊着‘以用户为中心’,一边裁掉帮他们理解用户的人。这很讽刺不是吗?定量研究看似可以被AI替代,但数据背后的人性洞察,机器真的能懂吗?

@海角Harbor(IP黑):
这波AI浪潮就像当年的工业革命,纺织工人觉得机器抢了工作,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短期看是裁员,长期看会让设计师专注更高价值的工作。

@八杯冰媒(IP桂):
云计算价格战这么激烈了吗?连谷歌都要省这100人的开支。看来AWS和Azure给的压力真的很大,巨头们都开始‘精益运营’了。

这些被裁的员工很可能成为首批‘AI增强设计师’ - 他们懂用户研究的方法论,再加上AI工具,反而能作为独立顾问获得更高收入!

@NAFTA_Insider(IPHK):

有趣的是,谷歌一边裁用户体验研究员,一边大力招聘‘提示词工程师’。本质上就是把资源从理解人类用户转向训练AI模型,这个转向很说明问题……

最后一条,
残酷的真相!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