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相机三脚架:一名流亡学生的抗日战利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09:12 1

摘要:10月16日,家住皇姑区的沈智群老人向沈阳博物馆捐赠了她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一个相机三脚架(相机在20世纪60年代遗失),还有她父亲1935年在东北中学求学时的学生照。

10月16日,家住皇姑区的沈智群老人向沈阳博物馆捐赠了她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一个相机三脚架(相机在20世纪60年代遗失),还有她父亲1935年在东北中学求学时的学生照。

沈智群是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一名退休老师,她的父亲沈流曾任辽宁省林业厅厅长,也曾是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关内的一名流亡学生。沈智群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流亡抗战、读书报国的故事。

1932年春天,沈流从家乡辽阳来到北平,考入东北中学初中部学习。沈流和同学们都很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遭遇了家乡沦陷、故土别离,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心怀壮志,愿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东北父老乡亲们报仇雪恨,所以在思想上很容易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同学们都抱着抗日复土的悲愤心情努力学习。课余,沈流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何梅协定》签署,规定有抗日色彩的团体、学校一律离开平津。沈流随东北中学来到河南信阳鸡公山,直到1937年8月高中二年肄业。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运动后,东北中学爱国师生十分振奋,于1936年2月19日掀起了大规模学潮,沈流是积极分子之一。沈流于1936年9月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七七事变后,沈流参加了豫北181师抗日学兵队。后经周恩来介绍,沈流奔赴延安。1938年夏,沈流被安排入陕北公学旬邑分校第35队学习,于1938年9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他被派赴太行山第115师344旅供给部工作;1940年1月,调冀鲁豫军区八分区政治处工作。

沈智群说:“抗战后期,一次与日寇战斗,部队缴获了一些战利品,当时要求将这些战利品分给团级以上的干部,父亲当时任党总支书记,得到一支美国派克笔和德国望远镜,他的一个战友得到了一个德国相机。父亲喜欢他战友的相机,战友喜欢他这个望远镜,两人就互相交换了。”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父亲背着相机随部队走出了山海关,回到阔别13年的东北家乡,终于实现了“打回老家去”的愿望!当父亲双脚踏上东北黑土地这一刻,父亲说,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部队拉锯战,父亲带着这个相机几进几出辽阳,打游击过长白山,上级要求精简随身所带的物品,父亲也没有扔掉,一直带着它。”沈智群说。

“父亲当时在辽阳县政府工作,有一些照片就是用这个相机拍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庭有些照片也是用这个相机拍的。这架相机跟随父亲近50年,后来,相机丢失了,只剩下了这个相机三脚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我决定把它捐献给沈阳博物馆,这件抗战文物带着父亲的体温,在我们家存放了80多年,比我的年龄还大,我真有些不舍,但是放在博物馆比放在我们家作用更大!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前辈们不怕流血牺牲才得到的!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烈士和前辈们致敬!”

这个相机三脚架,见证了一名流亡学生的成长、最终报效祖国的历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流亡师生辗转千里,于烽火中守护教育火种,书写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现沈阳博物馆“百万收藏计划”面向全社会,专项征集与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师生相关的各类实物资料。征集内容包括:身份与旅行证明、学习与宣传用品、信函与影像、生活物品、组织与军事相关实物、文艺创作手稿等。

捐赠物品经甄选后将纳入馆藏,并有机会入选“唤醒者——东北青少年流亡抗战叙事展”,用于展览、研究与教育传播。优秀捐赠故事还可经采访后刊发于《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栏目。

欢迎提供实物或线索,联系方式:

邮箱:youthzo@aliyun.com;sybwsc@163.com

、沈阳博物馆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