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逼记者签“卖身契”?不签就封杀!只为堵住民众的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21:30 2

摘要:几十年来,军方与媒体之间那种建立在默契与信任基础上的微妙关系,被这份合同彻底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契约化规训”。这不只是规则的更新,更像是一封宣战书。

编辑:欣阅

一份厚达17页的文件,直接摆在了五角大楼所有记者的案头。它不是一份简单的行政通知,而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法律文书,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几十年来,军方与媒体之间那种建立在默契与信任基础上的微妙关系,被这份合同彻底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契约化规训”。这不只是规则的更新,更像是一封宣战书。

这份新版媒体认证协议,核心要求简单粗暴:记者必须签字,否则就失去采访资格。

它的初稿甚至要求记者“认同”其中的每一项政策。在遭到强烈反对后,五角大楼的官僚们玩起了文字游戏,将“认同”改为了“理解”或“知悉”。这看似是让步,实则是一个更深的法律陷阱。

五角大楼记者协会(PPA)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是“换个说法耍我们”。因为一旦记者签署文件表示“知悉”,就意味着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些规则的合法性,日后若有纠纷,这份签名将成为对自己不利的铁证。你不能再说“我不知道”或者“这不合理”。

协议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它对一个概念的滥用——“受控非机密信息”(CUI)。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术语,被批评为一个定义模糊、可以无限扩张的“大筐”。它被定义为“敏感但非机密”的信息,但什么算“敏感”,完全由五角大楼说了算。

举个例子,曾经有外国阅兵式上坦克的数量这种公开信息,也被神奇地归入了CUI的范畴。这意味着,记者通过自己观察、计算得来的信息,都可能被扣上“违规”的帽子。

这份协议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用模糊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迫使记者在“彻底沉默”和“潜在违法”之间艰难抉择。协议里还包含了可直接吊销记者证的严厉条款,甚至可能导致记者因本职工作而被起诉。正如PPA前副主席凯文·巴伦所言,这就是“百分之百的恐吓”。

这份协议的影响远不止于纸面,它正在重塑五角大楼的物理空间,从根源上摧毁新闻业的生态。过去,记者们可以在五角大楼的走廊里自由活动,与偶遇的官员闲聊几句,那些不经意的“窃窃私语”往往是重大新闻的源头。

现在,这种自由荡然无存。约90名常驻记者一旦想上楼,就必须有专人“陪同”。这种所谓的陪同,在记者们看来更像是“押送”,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许多楼层干脆对记者完全关闭,变成了一个个权力的黑箱。

物理空间的规训,直接切断了记者与非正式信息源的联系。调查性报道的生命线,那个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正在濒临灭绝。

当记者无法与线人建立私下的信任和接触,他们能获得的,就只剩下官方发布会上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通稿。新闻的活力,恰恰在于那些走廊里的非正式交流,而现在,走廊沉默了。

这份充满敌意的协议,并非凭空出世的官僚产物,它深刻地烙着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的个人印记。《纽约时报》直言,他对媒体的敌意是“空前”的。这份协议,正是他个人意志制度化的集中体现。

讽刺的是,赫格塞思本人就在3-4月间卷入了一场泄密风波。他用私人手机,在两个不同的群组里分享了美军打击胡塞武装的作战计划,其中一个群里甚至有他的家人。泄露的内容包括F/A-18舰载战斗机的航程等高度敏感信息,直接导致他的高级顾问丹·考德威尔等四名幕僚被解职。白宫坚称“未泄露保密信息”,但这场风波无疑让赫格塞思对信息失控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这种“泄密”创伤,似乎正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反弹到媒体身上。赫格塞思无视传统,跳过新闻官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刻意制造“媒体”与“人民”的对立。他将《纽约时报》、NBC等主流媒体的办公室从五角大楼清出,转手就给了“新闻最大”这类保守派媒体。

再加上他大规模撤换军方将领、取消多元化政策、甚至被曝要求将休息室改成私人化妆间等一系列举动,一个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强硬形象跃然纸上。这份新规,正是他控制欲的最新延伸。

10月10日,《纽约时报》正式宣布,拒绝签署这份协议。其华盛顿分社社长理查德·史蒂文森表示,新规威胁要惩罚那些仅仅是在收集普通信息的记者,这是一场为公众监督权力而进行的抗争。

国家新闻俱乐部主席迈克·巴尔萨莫更是称此举为“对独立新闻业的公然攻击”,并警告说,最终公众只会看到宣传品。

这一幕,像极了1971年,尼克松政府曾试图阻止《纽约时报》刊登揭露越战真相的“五角大楼文件”,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终,最高法院以6比3的裁决,捍卫了媒体的权利,确立了“对出版的预先限制”违宪的原则。今天,同样的威胁再次降临,但形式更加隐蔽,也更加“合法化”。它不再是事后禁止你出版,而是事前就用一份合同,让你自我阉割。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肖恩·帕内尔强硬回应:“进入五角大楼是一种特权,不是权利。”而新闻秘书金斯利·威尔逊则反过来指责记者,试图“诱使”军方人员违法。这种将监督者视为敌人的逻辑,令人不寒而栗。

结语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它是特朗普政府系统性收紧媒体控制大动作的一部分。

从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威胁要惩罚播出深夜喜剧秀的电视台,到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意图将“国防部”改回旧称“战争部”,一种侵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政治气候正在形成。

当一个每年耗费近1万亿美元纳税人资金的部门,试图关上所有接受监督的窗户时,最终买单的是谁?是那些在前线奋战的军人,是他们忧心忡忡的家庭,是每一个希望了解国家机器如何运作的普通公民。

那份17页的协议,与其说是规则,不如说是一个精密的“文本囚笼”。《纽约时报》的硬刚,不仅是在为自己抗争,更是在为整个社会守护一道防止权力滥用的防火墙。这场博弈的结局,将深刻定义未来美国权力与监督的边界。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