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突然袭击,枭龙越境炮轰喀布尔,印度趁机逢迎阿富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03:31 1

摘要:2025年10月9日深夜,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宁静被战机的轰鸣和爆炸的火光撕裂。巴基斯坦空军的多架战机越过边境,直扑喀布尔市中心阿卜杜勒·哈克广场附近的目标实施空袭。

巴基斯坦空军大批无人机和战斗机在深夜对邻国发动了空袭,阿富汗四个大城市接连发生大规模爆炸。

2025年10月9日深夜,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宁静被战机的轰鸣和爆炸的火光撕裂。巴基斯坦空军的多架战机越过边境,直扑喀布尔市中心阿卜杜勒·哈克广场附近的目标实施空袭。

这是巴基斯坦近年来首次将打击目标直接指向阿富汗首都核心区域,行动代号未公开,战机型号包括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斗机和美制F-16战机,配合“翼龙-2”无人机执行精确打击。

巴基斯坦对恐怖活动一直保持强硬立场,从来不会容忍恐怖分子。把恐怖分子打击当成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是其反恐行动的核心原则。

据媒体报道,喀布尔市区接连传来两声巨响,疑似发生了连续爆炸。不少当地居民表示听到了爆炸声,一些市民和在阿富汗的外国人纷纷躲到安全的地方避险。目前具体细节还在进一步核实中。

据初步战报,巴军方在喀布尔锁定并打击了三个关键目标。第一,是一辆常被巴塔头目使用的丰田巡洋越野车;第二、三则是两处藏匿点极为隐蔽的院落——据称这两处院落都是巴基斯坦塔利班高层的核心藏身点。

一切的导火索,都源于空袭前一天,10月8日发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古勒姆地区的一场血腥伏击。一支巴基斯坦军方车队遭到了精心策划的袭击,武装分子先用路边炸弹发起突袭,随后猛烈开火。巴基斯坦塔利班(TTP)很快就站出来,高调宣布对此事负责。

这场伏击让巴基斯坦军方付出了惨痛代价,一份报告称有11名军人阵亡,其中包括两名军官。另一份来源则说,损失是两名军官和11名士兵。无论具体数字如何,这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知道,今年以来,巴军已经有多名中高级军官在类似袭击中丧生。国防部长口中那句“耐心已耗尽”的警告,显然不是空话。复仇的怒火在不到24小时内就烧到了阿富汗的首都。

巴基斯坦空军的这次行动,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协同作战。部署在白沙瓦空军基地的多型战机倾巢而出。打头阵的是“翼龙-2”无人机,它负责前期侦察和精确定点打击。核心攻击任务由JF-17“枭龙”战斗机担纲。而在更高空域,则有性能更优越的F-16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

这个组合被军事分析人士评价为“成熟且高效”。根据巴方情报,他们的首要目标——TTP头目努尔·瓦利·马哈苏德,当时就在喀布尔市中心的一辆丰田越野车内。无人机率先摧毁了这辆车,紧接着,“枭龙”战斗机群又长途奔袭,轰炸了位于帕克蒂卡省的TTP训练营。

然而,这场看似“精确”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很快就显露出了其血腥和粗糙的一面。巴方宣称的目标是恐怖分子头目,但喀布尔第10区的平民伤亡报告却触目惊心:至少12人死亡,30人受伤,其中不乏妇女和儿童。

爆炸现场很快被阿富汗塔利班当局封锁,增设的检查站导致全城交通陷入混乱。所谓“精确打击”的神话,在平民的血泪和破碎的家园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把复仇的“利刃”,在挥向敌人的同时,也深深划伤了无辜者。

“枭龙”战斗机为何会成为巴基斯坦反恐行动的急先锋?答案很简单,因为巴基斯坦正面临着巨大的“安全赤字”。自2021年阿富汗局势剧变以来,TTP等武装组织仿佛找到了一个安逸的庇护所,他们以阿富汗为基地,频繁对巴基斯坦发动跨境袭击。

官方数据显示,仅今年,巴基斯坦边境两省就有近460人在各类武装袭击中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军人和警察。这种持续失血的状态,迫使巴基斯坦必须寻求更强硬、更具威慑力的手段。

更要命的是,这种安全威胁已经开始直接冲击巴基斯坦的战略核心利益。今年3月26日,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项目——达苏水电站,其承建方的中国工程师车队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重大伤亡。

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巴经济走廊这类关乎国运的战略资产,成了巴军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升级军备,尤其是提升空地一体化打击能力,就成了必然选择。“枭龙”的频繁出动,正是这一战略需求的直接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正在系统性地构建一套以中国技术为核心的、可负担的现代作战体系。除了与中国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斗机,近年来巴基斯坦还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歼-10CE战斗机、ZDK-03预警机,并大力发展国产无人机。

这套“中国造”装备组合,让巴基斯坦的情报获取和打击能力,从过去依赖地面人力侦察,逐步转向了空地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可以说,“枭龙”的每一次出击,背后都站着一个日益庞大和完善的东方军工体系。

“枭龙”的每一次呼啸越境,都在阿富汗的主权版图上划开一道新的伤口。这种单边主义的军事行动,虽然暂时宣泄了巴基斯坦的怒火,却也使其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关系降至冰点。阿塔政府第一时间便通过发言人穆贾希德提出严厉谴责,称此举是“侵犯主权”,并立刻召见了巴方外交官,警告可能引发“无法控制的后果”。

在阿塔内部,强硬派主张立即对巴基斯坦采取报复行动,而务实派则考虑到自身经济困境和寻求国际承认的需要,主张保持克制。这种内部分歧,让局势更加复杂。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这么做了。就在今年3月18日,巴方就曾对阿富汗东部发动过空袭,那次行动同样引发了激烈的外交争端,并直接导致托尔坎、查曼等关键边境口岸一度关闭。

这种以邻为壑的打击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无法根除恐怖主义,反而持续破坏着地区稳定和民生经济。巴基斯坦指责阿塔纵容甚至暗中庇护TTP,而阿塔则坚称二者同源但目标早已不同,自己忙于治国,无暇他顾。双方的互信基础,在一次次爆炸声中被消磨殆尽。

就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关系剑拔弩张之际,印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空袭发生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10日,印度外长便在新德里与到访的阿富汗塔利班外长举行了会晤。

会后,双方确认了一个重磅消息:印度将重开其驻阿富汗大使馆。自2021年以来,印度对阿富汗的策略已经从最初的敌视,悄然转变为务实的接触和人道主义援助。如今,印度选择在巴阿矛盾最尖锐的时刻高调示好,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在巴基斯坦看来,这无异于一个“联手抗巴”的危险信号。印度的见缝插针,让本已混乱的南亚棋局,又多了一个精明的棋手。

“枭龙”空袭的最终战果,很快就陷入了一场真假难辨的“战争迷雾”。巴基斯坦方面通过媒体和传闻释放出“已击毙TTP头目马哈苏德”的消息,但吊诡的是,巴基斯坦军方自始至终没有对此事进行任何公开的官方确认。

这种官方层面的沉默,与媒体的热烈报道形成了巨大反差,反而制造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真空。这让外界不禁怀疑,巴方对此次行动的真实效果,或许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对手的反击来得异常迅速。TTP很快就发布了一段音频,马哈苏德本人亲自现声,断然否认了自己的死讯,并对巴基斯坦的空袭行动大加嘲讽。

而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在面对媒体时,也只是含糊其辞地确认喀布尔发生了爆炸,但坚称“没有重大损失报告”,对马哈苏德的生死问题避而不谈。这一系列操作,让巴方宣称的“重大胜利”成了一个悬案。

更重要的是,事件的叙事权开始发生转移。在社交媒体上,大量关于喀布尔平民伤亡、房屋被毁的画面被广泛传播,阿富汗塔利班成功地将巴基斯坦塑造成了一个“滥杀无辜”的侵略者形象。而巴基斯坦方面,则只能反复强调自己打击的是“恐怖分子基础设施”。

在现代非对称战争中,军事上的胜利,已经不再由投下炸弹的一方单方面定义。谁能掌控舆论,谁能赢得人心,谁才能算是真正的赢家。显然,在这场围绕“枭龙”战果的叙事争夺战中,巴基斯坦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