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结婚彩礼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近年来,高额彩礼的现象愈发普遍,给许多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像 “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 等说法,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热议的焦点。
在农村,结婚彩礼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近年来,高额彩礼的现象愈发普遍,给许多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像 “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 等说法,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热议的焦点。
彩礼,本是一种传统民俗,承载着双方感情的美好见证,是两个家庭对新人的祝福。可如今,在农村却逐渐变了味,互相攀比之风盛行,彩礼越要越高,让不少农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因婚致贫 。一些家庭,为了儿子的婚事,父母四处借钱,婚后小两口也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奔波,生活压力巨大。不仅如此,高额彩礼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因彩礼退还引发的纠纷、婚姻买卖的隐患等,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秩序,侵蚀着乡村文明的根基。
面对农村彩礼的 “天价” 困境,近期,农业农村部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鼓励对农村彩礼、礼金数额提出倡导性标准。那么,这一倡导性标准究竟有何作用,又存在哪些局限呢?
根据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部署,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也将指导各地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且也会指导各地按照法定程序深化村规民约制度修订工作,鼓励在尊重农民群益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彩礼数额、礼金数额以及农村宴席可办理的类别、桌数、菜品费用等提出倡导性标准,让农民群众操办红白事有据可依。
说实话,农业农村部提出的这些倡导性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农民群众在操办红白事时有了明确的依据,不再盲目跟风,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比如说;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青岗村,当地在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之后,也将彩礼上限压至 5 万元、酒席每桌不超过480元后,村民的婚嫁负担明显减轻。而政策的核心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引导着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彩礼回归到祝福新人的本质,同时也减少了因彩礼而产生的功利性和攀比心理。
当然,虽然说农业农村部已经开始部署下一步的农村彩礼整治工作,但在现实中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都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差异极大,这使得统一标准难以实现。在南方一些地区,彩礼可能更注重寓意和象征,金额相对灵活;而北方部分地区,彩礼则有着较为严格的传统标准,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全国农村的彩礼标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群众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被视为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补偿,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人情攀比心理作祟,使得部分人难以接受倡导性标准,甚至可能出现表面同意、私下照旧的情况。
据悉,即便各地落实了倡导性标准,但在监督执行这方面也是一大难题。倡导性标准缺乏有效的强制力保障,不像法律法规那样具有威慑力。即使制定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
比如说;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彩礼上限,但在实际结婚时,女方家庭可能会以各种名义索要额外财物,难以进行监管。
所以,如果农村的高额彩礼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倡导性标准,还需要多管齐下,从经济、法律与监管、观念等多个层面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才可以遏制这股风气在农村地区蔓延。
个人认为,在提出倡导性措施中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规范彩礼行为。可以明确 “借婚姻索取财物” 的界定标准,让法律成为遏制高额彩礼的有力武器。对于那些以结婚为幌子,实则进行婚姻诈骗的行为,要依法严惩,形成法律震慑。
另外,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婚丧喜庆市场的监管。一方面是规范婚庆公司、媒人等相关从业者的行为,防止他们在彩礼问题上推波助澜。同时也要对于一些不良商家借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另一方面则是组织各地定期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让群众深刻认识到高额彩礼的危害,弘扬文明新风。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要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让抵制高额彩礼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这些组织扎根基层,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能够更好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红白理事会可以制定具体的彩礼标准和操办流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内容,对此,大家怎么看?一起说说吧。
来源:赵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