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子陪伴的重量,在特殊需求儿童家庭中往往承载着更复杂的抉择。2025 年深秋,一场跨越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四省的徒步旅行引发全网关注,主角是湖北籍父亲余先生与 9 岁的儿子小景。这场计划耗时 60 天、全程 1045 公里的行程,背后藏着一位父亲为治愈孩子的
亲子陪伴的重量,在特殊需求儿童家庭中往往承载着更复杂的抉择。2025 年深秋,一场跨越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四省的徒步旅行引发全网关注,主角是湖北籍父亲余先生与 9 岁的儿子小景。这场计划耗时 60 天、全程 1045 公里的行程,背后藏着一位父亲为治愈孩子的深情付出 —— 小景被确诊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 ,这类孩子在网络上被称为 “A 娃”,常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情绪易冲动等特点。
余先生的人生轨迹曾沿着职场正轨平稳延伸。在深圳从事媒体运营工作的他,月薪最高可达 2 万元,这份收入足以支撑家庭的优渥生活。2024 年初,小景频繁出现上课走神、写作业错误百出的状况,医院的诊断书将 “多动症” 的标签贴在这个年仅 8 岁的孩子身上。“一开始以为是孩子懒,直到医生说这是神经发育障碍,才知道我们错怪了他。” 余先生在后续的分享中提到这段认知转变。
为期两个月的医院康复治疗结束后,余先生意识到孩子的康复需要长期干预。2024 年底,他悄悄拟定计划,2025 年 3 月正式为小景办理休学一年的手续。夫妻二人商议后,他辞去工作,带着儿子前往湖南张家界的特训营地,半年时间里,每天的体能训练成为小景的必修课。营地两位家长徒步返乡的举动,像一颗石子投进余先生的心湖,“既然运动有帮助,不如走得更远些”。
他在营地发起同行邀约,很快有两个相似境遇的家庭响应,三个家庭七口人组成徒步团队。目的地选在其中一个孩子的山东聊城老家,从湖南慈利县出发,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被换算成 1045 公里的徒步路线,计划每天行进 25 公里,每周休整一天。2025 年 10 月 1 日清晨,国庆的朝阳刚染红天际,三支装满行囊的登山杖便在慈利县的石板路上敲出启程的声响。
二、征途:风雨中的 14 天与 280 公里
10 月 14 日的湖北荆门,连绵秋雨将柏油路浸得发亮。余先生的黑色冲锋衣已经湿透,帽檐滴落的水珠顺着脸颊滑进衣领,他不时回头看向身后的小景。孩子的蓝色雨衣上沾满泥点,运动鞋的鞋尖裹着湿泥,却依旧迈着稳健的步伐,手里紧紧攥着一根橙色登山杖。这是他们徒步的第 14 天,原本计划今日休整,因前日提前休息,即便雨势未减,队伍仍按原计划前进。
“孩子们在营地磨合了半年,彼此熟悉对方的节奏。” 余先生的背包侧面挂着一个蓝色水壶,腰间的腰包鼓鼓囊囊,里面装着创可贴、碘伏、能量棒等应急物品。作为团队的后勤负责人,他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规划路线,沿途每隔 5 公里就会找一处避风遮阳的地方设立临时补给站,矿泉水、香蕉、全麦面包整齐摆放在自带的折叠垫上。到了傍晚,他还要提前联系沿途村镇的民宿,确保孩子们能吃上热饭、睡个安稳觉。
徒步第 8 天遭遇的高温天气,成为旅程至今最大的考验。湖南常德境内的国道上,正午气温飙升至 32 摄氏度,柏油路蒸腾着热气,远处的景物都变得扭曲。小景的额头上布满汗珠,T 恤早已湿透贴在背上,步伐逐渐变得拖沓。队伍行进速度明显放缓,原定 25 公里的目标最终只完成 20 公里,抵达住宿点时,三个孩子瘫坐在地上,小景喘着气说:“爸爸,我不想走了。”
余先生没有催促,他给孩子们拧开矿泉水,让他们坐在树荫下休息,自己则拿着毛巾挨个擦汗。“你们看路边的小树,这么热的天还在生长,咱们比它们坚强多了。” 他指着道旁的樟树说道,又拿出手机翻出出发时的照片,“才走了八天,小景已经能比以前多走五公里了”。家长们轮番讲述沿途的趣事,半小时后,小景主动站起来,拿起登山杖:“爸爸,我们明天能早点走吗?避开太阳。”
这样的成长细节被余先生一一记录在朋友圈。他的社交账号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日常:“路过白龙村,村民晒的衣服在竹竿上摇晃,村支书递来刚摘的橘子,三个孩子蹲在田埂上分享,橘子皮扔得整整齐齐”“山区迷路时闯进婚礼现场,主人家端来扣肉和米饭,临走塞了一大袋橘子,孩子们说这是最好吃的午饭”“小景关车门时不小心碰到同伴,主动递出自己的零食道歉,两个孩子很快又手拉手前进”。
三、蜕变:从冲动男孩到爱心传递者
小景的书包侧面始终挂着一个黄色布偶,那是他确诊后妈妈送的礼物。徒步第 9 天途经湖北荆州某村庄时,路边一位拾废品的老人引起他的注意。老人佝偻着身子,用铁丝钩扒拉着垃圾桶里的塑料瓶,破旧的三轮车里只装了半袋废品。小景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一包饼干和一瓶牛奶,犹豫了几秒后走上前,将零食递到老人手中。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给陌生人送东西。” 余先生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镜头里的小景没有说话,只是对着老人鞠了一躬,转身快步跟上队伍。在此之前,受多动症影响,小景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绪也容易突然爆发。有一次在营地训练,因为同伴抢了他的玩具,他当场把对方的水杯摔在地上,还哭闹了半小时。
徒步旅行似乎在悄然重塑这个 9 岁男孩。每天长时间的行走消耗着他过剩的精力,夜晚入睡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辗转反侧。余先生发现,小景现在能专注地看半小时风景,遇到岔路还会主动帮忙看地图。“户外活动能释放多余能量,自然环境的感官刺激也能提升注意力。” 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解释,这类运动对 ADHD 儿童的情绪调节有积极作用。
团队中的孩子们也在相互影响。三个孩子里最大的 11 岁,最小的 8 岁,起初常会因为分配零食、轮流背包等小事争执。一次徒步途中,小景不小心崴了脚,另外两个孩子主动帮他分担背包重量,还扶着他慢慢走。余先生在朋友圈写道:“以前总担心他不合群,现在看到他会主动分享,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和引导。”
即便在徒步途中,学习也没有被完全搁置。余先生的背包里装着几本课本和练习册,每天晚上安顿好后,会抽出半小时帮小景复习功课。“他三年级的知识还有很多没掌握,但现在能坐下来听十分钟了。” 余先生计划等孩子适应徒步节奏后,增加学习时间,“康复和学习一样重要,不能偏废”。
四、回响:质疑中的坚持与温暖同行
随着行程推进,余先生拍摄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评论区里既有鼓励也有质疑。“月薪两万说丢就丢,太冲动了”“徒步能治病吗?别耽误孩子治疗”“休学旅行靠谱吗?学习怎么办”,类似的声音不时出现。面对这些疑问,余先生在视频里平静回应:“每个家庭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试过很多方法,这是目前最适合小景的路。”
更多的人则被这份坚持打动,沿途不断有人送来温暖。在湖北宜昌某小镇,一位开餐馆的老板看到他们后,主动免费提供午餐,还打包了几份卤菜让他们路上吃;有网友看到视频后,特意驱车几十公里赶来,送来儿童防晒霜、驱蚊液和常用药品;甚至有 ADHD 儿童的家长留言求助,余先生都会抽时间回复,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些温暖被孩子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一次路过水果摊,小景看到摊主奶奶腿脚不便,主动上前帮忙整理散落的橘子。余先生在朋友圈写道:“我们收到太多善意,现在能传递出去一点点,比什么都开心。” 他发布视频的初衷也逐渐清晰:“不是为了博眼球,只是想记录孩子的成长,也让更多人了解 ADHD 群体,少一些误解。”
10 月 14 日傍晚,雨势渐小,余先生带着队伍走进荆门城区。小景的鞋子沾满泥污,却依旧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手里拿着村支书送的橘子,正小心翼翼地剥给弟弟吃。余先生背着沉重的背包跟在后面,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已完成的 280 公里路程,距离终点聊城还有 765 公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FM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