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钢铁防护机制”源于内部产业的结构性困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8:40 1

摘要:2025年10月份,欧委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正式提出《保护欧盟钢铁行业免受全球产能过剩不公平影响的提案》,计划以“永久性保护机制”取代2026年到期的钢铁进口保障措施。这项新规提出3点关键变化:一是将免税配额削减至1830万吨/年,较2024年减少47%;二是将

沈昕一

2025年10月份,欧委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正式提出《保护欧盟钢铁行业免受全球产能过剩不公平影响的提案》,计划以“永久性保护机制”取代2026年到期的钢铁进口保障措施。这项新规提出3点关键变化:一是将免税配额削减至1830万吨/年,较2024年减少47%;二是将超配额关税上调至50%(现为25%),向美国关税水平看齐;三是新增“Melt and Pour”(熔炼—浇铸)溯源要求,防止“绕道进口”。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一个强大、‘去碳化’的钢铁产业对欧盟的竞争力、经济安全与战略自主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可见,欧盟正从“发起临时性防护”走向“搭建制度化护栏”。

欧盟此次提出的新方案,不仅是关税配额的数量与税率调整,还代表其贸易政策思维从“临时防护”迈向“结构性制度化”的升级。按照《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XXVIII条的规定,成员方有权在调整关税承诺或配额安排时,与主要贸易伙伴重新谈判并提供补偿。这为欧盟在现行保障措施到期后构建长期保护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制度形式上,欧盟选择继续采用“关税配额制度(tariff quota)”,而非直接征收全面关税。这种设计被视为在“保护”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既能维持必要的贸易流动,又能通过配额上限与高额超限税率对冲进口冲击。相比“一刀切”的高关税做法,这一机制为欧盟保留了更多的政策灵活性,也有助于其兼顾上游钢铁产业和下游制造业的利益。

提案将超配额关税提高至50%,旨在确保超出配额的贸易量被严格限制,从而不削弱政策效力。欧盟指出,若仍维持此前25%的水平,在他国普遍提高钢铁关税的背景下,这一措施将难以奏效。

从规则层面看,欧盟强调该提案完全符合世贸组织义务,属于在现行框架内的合法调整。在此前的政策咨询过程中,部分成员国和行业组织认可欧盟采取行动的必要性,认为在全球过剩产能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欧洲必须建立“稳定而可预期的防护体系”。同时,欧盟也强调,这一措施并非单边主义的回归,而是其在多边体系下的“主动防御”——仍将通过“全球钢铁过剩产能论坛”(GFSEC)等渠道,推动对产能失衡的国际协同治理。

欧盟此次提出“永久性钢铁防护机制”想法或源于其对于内部产业结构性困境的思考。

过去数年,欧洲钢铁业在需求、成本和投资3个方面同时承压,行业运行指标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下。其在相关文件中坦言,欧盟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已跌至约67%,远低于被认为“健康”的80%水平;自2007年以来,欧盟累计关闭约6500万吨产能,钢厂停产、裁员频发,2024年更是出现了10余年来的最大经营亏损。

在需求侧,传统支柱行业持续低迷。近年来,欧洲经济复苏乏力,钢铁下游的传统支柱行业普遍处于低速区间。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虽然车型结构发生变化,但并未带来钢材消费增量;建筑和机械制造业受高利率、财政约束与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需求持续萎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欧盟表观钢材消费量已连续3年下滑。对欧盟而言,这不仅是周期性低谷,还是需求结构老化与绿色转型错位的综合反映。

在成本侧,能源高位与产业承压。2021年—2023年的能源危机使欧洲工业能耗成本显著攀升,回落后仍远高于危机前水平。欧盟工业电价从2020年的132欧元/兆瓦时(1欧元约合1.157美元)升至2022年下半年的238欧元/兆瓦时,2023年上半年一度达241欧元/兆瓦时,至2024年上半年回落至197欧元/兆瓦时;工业用气价格则在2021年—2023年翻倍,中大型企业分别达到76欧元/兆瓦时、87欧元/兆瓦时的峰值。

尽管批发价自2022年底明显回落,但零售端传导滞后,加之欧盟对进口化石能源高度依赖,2023年工业电、气价仍明显高于主要贸易伙伴,普遍存在2~4倍价差,对该地区能源密集型行业竞争力提升持续形成压力。

在成本结构中,欧盟能源支出占比显著增加。近年来看,欧盟一般制造业能源支出占比为1%~3%,而钢铁、水泥、玻璃、化工等行业能源支出可达5%~10%,部分电密集型行业更高。高企的能源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推迟绿色投资,削弱了欧盟工业的资本支撑力。2023年,欧盟化石能源进口账单仍达4270亿欧元(约占该地区GDP的2.5%,较2014年—2020年均值高45%),进一步凸显了其结构性成本劣势。

从产业层面来看,面对持续亏损和投资压力,该地区钢铁业选择了强硬的政策诉求。2024年起,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等欧洲地区龙头企业多次呼吁建立“更强、长期且可预测的”防护机制。欧盟钢铁协会(EUROFER)在行业调查中指出,若不显著削减免税配额、提高超额关税,“欧洲钢铁的‘去碳化之路’将被廉价进口产品冲垮”。

这一诉求最终成为此次提案的核心:新的关税配额“必须为欧盟钢铁业恢复至健康产能利用率(约80%)提供空间”,此前更高配额水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言之,欧盟正在用配额压缩的方式人为创造市场空间,以便本土企业获得再投资的窗口期。

回顾欧盟钢铁保障措施的演变,自2018年起的系列临时措施主要针对进口激增的短期冲击。而其此次提案的时间跨度和制度设计,显然不再以短期平衡为目标,而是意图建立“可长期运行的防护框架”。

在欧盟的政策叙事中,维护一个“强大且低碳的钢铁产业”对其而言已不仅是经济问题,还上升为“战略自主与经济安全”议题。笔者认为,这种政治化的产业逻辑,正是欧盟内部推动此次提案的深层原因。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17日 02版二版)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