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动作不少,一边联合东南亚国家搞电诈打击行动,一边公布针对电诈集团的制裁名单,看似是跟各国一起“反诈”,但细究时间点和手段就能发现,这背后远不止“保护民众财产”那么简单。要知道,美国以前对跨国电诈多是“口头关注”,现在突然动真格,本质是把“反诈”当成了撬
最近美国动作不少,一边联合东南亚国家搞电诈打击行动,一边公布针对电诈集团的制裁名单,看似是跟各国一起“反诈”,但细究时间点和手段就能发现,这背后远不止“保护民众财产”那么简单。要知道,美国以前对跨国电诈多是“口头关注”,现在突然动真格,本质是把“反诈”当成了撬动战略利益的工具,这几层深层目的,得掰开了说才清楚。
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美国民众确实是电诈受害者,202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数据显示,美国公民因电诈损失超100亿美元,比前一年涨了23%,其中冒充政府机构、投资诈骗占比最高。但要说美国这次行动纯粹是“为民除害”,就太表面了——早几年电诈对美国民众的危害就不小,为啥偏偏选在现在集中发力?关键还是看行动背后的“附加动作”,比如借机加强在东南亚的存在、试探科技领域的管控力,这些才是更核心的考量。
第一层战略目的,是借“反诈”之名,强化在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东南亚是电诈活动的高发区,也是美国近年来想重点渗透的区域。过去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感,多靠军事合作和经济援助,效果不算太明显;现在借着“打击电诈”这个各国都认可的理由,美国顺理成章地跟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开展执法合作,不仅能共享情报,还能借机向这些国家输出警务装备和执法标准。更关键的是,美国在行动中刻意强调“应对跨国犯罪需要统一协作”,其实是想在东南亚搭建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安全合作框架,对冲其他国家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比如美国近期跟菲律宾签署的“反诈情报共享协议”,表面是合作打击电诈,实则把情报网络更深地扎进了东南亚,这步棋的地缘意图很明显。
第二层战略目的,是借机收紧对科技领域的管控,尤其是跨境支付和数据流动。电诈离不开跨境转账和信息传递,美国这次打击行动,特意把“监管跨境支付平台”“审查数据服务商”作为重点。比如要求PayPal、西联汇款等支付机构,对涉及东南亚、西非等电诈高发区的转账进行“额外审核”,甚至直接暂停部分地区的转账服务;同时以“防止电诈信息传播”为由,要求谷歌、Meta等科技公司,对特定地区的社交账号和信息内容进行更严格的筛选。看似是为了反诈,实则是借机扩大对全球跨境支付和数据流动的管控权。要知道,跨境支付和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美国通过“反诈”这个合理借口,把自己的监管规则强加给全球平台,本质是想巩固在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比单纯的技术封锁更隐蔽,也更容易被接受。
第三层战略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同时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当下美国国内问题不少,通胀虽有缓解但民众生活成本仍高,2024年总统大选后两党分歧依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算高。这时候搞一场“跨国反诈行动”,既能通过“保护民众钱袋子”的名义争取民心,转移国内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注;又能借着跟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塑造自己“积极应对全球问题”的形象,掩盖之前在气候变化、难民等问题上的“退群”做法。比如美国司法部近期高调宣布“捣毁一个针对美国民众的东南亚电诈窝点”,还公布了追回的资金数额,这种“看得见的成果”很容易引发民众好感,本质是用“对外行动”缓解“对内压力”,这是美国政府常用的策略。
当然,不能否认美国这次打击电诈,确实能对部分跨国电诈集团形成震慑,也能减少一些民众的损失,这是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但要认清的是,美国的对外行动从来都是“战略优先”,所有看似“公益”的举措,背后都藏着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比如同样是电诈,欧洲、非洲也有不少受害者,但美国的打击重点却集中在东南亚,这跟它想在该区域强化影响力的战略方向完全吻合;再比如美国对自己国内的电信诈骗(比如针对老年人的投资诈骗)打击力度,远不如对跨国电诈这么“高调”,也能看出其行动的“选择性”。
对其他国家来说,跟美国合作打击电诈是必要的,毕竟电诈是全球公害,需要多国协作。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不能让“反诈合作”变成美国推行地缘战略的工具。比如在情报共享时,要守住数据安全的底线;在跨境支付监管上,要维护自身的金融主权,不能完全跟着美国的规则走。更重要的是,各国要加快建立自己的反诈体系,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只有自身的反诈能力强了,才能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真正实现“打击电诈、保护民众”的目标。
总的来说,美国这次加码打击电诈,是“借势而为”的战略动作,既解决了部分现实问题,又实现了深层的战略目的。看懂这背后的逻辑,才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的对外行动,也能更清晰地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毕竟在国际博弈中,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举”,只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这一点从来都没变过。
来源:心想事成一点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