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场跨越学科、地域与身份的思想盛宴。10月14日至15日,由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民盟湖南省委会联合主办,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2025民盟科技论坛在“制造名城”株洲市举行。作为以文化教育及相关科技领域为主界别的参政党,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科研
这是一场跨越学科、地域与身份的思想盛宴。10月14日至15日,由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民盟湖南省委会联合主办,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2025民盟科技论坛在“制造名城”株洲市举行。作为以文化教育及相关科技领域为主界别的参政党,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盟员代表齐聚一堂,实地调研中车株机、山河星航等重点企业,并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突破瓶颈补短板 构建融合生态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其与未来产业的融合深度将直接决定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从技术演化规律、行业应用痛点、治理体系构建三个层面勾勒出AI赋能产业的清晰路径。
14日当天,AI4S(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成为会场焦点。李瑞、熊刚、钱越英团队系统梳理了AI4S的发展范式,指出科研正从数据密集型科学迈向“人工智能+科学”的第五范式。不过,AI4S在不同学科之间呈现出差异化落地路径,如生物学因数据丰富、实验通量高成为首个突破领域;物理、化学则因理论封闭、数据稀疏面临较高技术门槛。
针对技术路线不清晰、数据异构壁垒、可信AI瓶颈等现有问题,团队建议强化“AI +基础学科”专项部署,构建国家级科研数据库,推动领军企业牵头场景创新。同时,建立伦理安全多维治理框架,筑牢技术应用底线。
制造业作为AI落地的核心场景,其智能化转型的实践与挑战引发热议。闫凌州指出,当前AI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最广,但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不足、技术能力弱的适配难题。而生成式AI虽然在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环节显现潜力,但因生产安全要求严格,在制造环节进展缓慢。对此,他提出“集聚发展+场景验证+金融支持”的破局思路,依托高新区打造制造业先导区,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与灯塔工厂,拓展多维度金融政策工具缓解中小企业转型资金压力。
日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该技术也是AI与通信产业融合的关键纽带,其战略价值与推广瓶颈同样引人关注。郭建强表示,eSIM服务可通过虚拟化联网,既能为AI应用提供全时高速连接,又能推动手机硬件革新,提升数字消费体验与潜力,但此前因存在非法写卡、物联网卡违规转售等安全隐患曾暂停推广,后续还将面临运营商利益格局重塑、终端兼容性不足、监管法规滞后等挑战。他建议修订准入法规,构建“平台分级认证+区块链溯源”的安全体系,鼓励运营商推出多设备共享套餐,加速产业生态培育。
此外,尚巍、杜丹、吴霄汉团队提出以昆仑大模型重构企业ERP系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智能体协作”搭建“直达式操作-陪伴式培训-随身式运维”模式。孙忠武指出,我国医疗AI论文数量虽然超过美国,但高质量成果仅为美国的28%,且80%集中于影像诊断,建议构建多模态医学数据平台、开发专科大模型。李嵩松、魏志强、董婷等人分别就AI与量子计算双向赋能、涉海垂直领域AI大模型建设、AI赋能新能源产业作分享发言,强调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数据治理与跨领域协同的重要性,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解决方案。
因地制宜解痛点 促进协同升级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如何立足资源禀赋构建适配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协同分论坛的核心议题。活动期间,与会专家以长三角、京津冀、资源型城市、地市级区域等不同案例为样本,剖析协同瓶颈,提炼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巩昱坤基于长三角、成渝地区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区域创新面临着载体定位冲突、要素流动阻滞、产业协同薄弱三重障碍,研发机构受制于公益使命与市场化生存的二元困境,高层次人才因“双聘制”履职碎片化,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他建议借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斗七星”模式,构建“载体-网络-生态”协同框架,分类定位创新载体,打通人才与技术转化双通道,培育场景驱动生态。
梅晓、高金贵、张玺团队指出,京津冀已建成51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攻克巡航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30余项“卡点”技术,但仍存在创新要素流动效率低、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创新链与产业链“弱匹配”等问题。团队建议强化统筹协调,共建中试平台与技术转移联盟,聚焦“六链”卡点技术攻关。同时,以雄安新区为支点,吸引疏解央企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打造创新高地。
任磊、郝艳娥、刘勇呈团队以山西吕梁为例,指出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创新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平台滞后等困境,建议通过财政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建立煤矿智能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杨永珍、简尔戎以鄂尔多斯为样本,提出以科技新政30条2.0版为抓手,对研发投入超过5%的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构建特色产业链,推动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
王翰遒、胡博、宋鸽、庞胜利团队指出,吉林市“绿氢+”产业虽然已经形成全国领先集群,但其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引进,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议培育本地创新主体,构建“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支撑体系。针对蚌埠智能传感产业规模小、创新弱的问题,李远、张传军团队建议聚焦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强化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多场景活化文脉 提振产业价值
科技遇见文化不仅能让千年文脉“活”起来,更能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创产业升级、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等议题,探讨如何以技术激活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协同提升。
徐超指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023年占GDP总量比重达4.59%,但融合过程中仍面临政策适配不足、区域不均衡、技术与文化脱节等问题。他建议构建“政府统筹+企业主导”的协同机制,按区域差异化施策,同时完善跨界人才培养体系,避免技术异化。
国产动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文化+科技”融合路径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陈玉霞以《黑神话:悟空》和《原神》这两款国产热门游戏作品为例,指出国产动漫已经形成了“文化解码-科技转译-全球共鸣”的成熟链条,如《原神》中的“璃月”场景融合《千里江山图》的美学与福建土楼建筑,《哪吒之魔童闹海》用“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的现代手法表达传统美学,但行业也同时面临文化符号堆砌、底层技术依赖进口等挑战。她建议建立传统文化数字数据库,加大实时渲染、动作捕捉等核心技术研发,构建“中国元素+全球创作”的传播格局。
VR/AR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优化案例同样令人关注。刘贺通过故宫VR虚拟文旅、敦煌莫高窟VR保护、陕西历史博物馆AR导览等案例,阐述技术如何打破时空壁垒——游客佩戴VR设备可走进莫高窟329窟,触摸壁画颜料质感;AR导览技术动态复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等。针对技术应用面临成本高、内容同质化、老年用户操作门槛高等难题,他建议政府加大设备补贴,推动技术普惠,深耕文化内涵,优化适老交互设计,让科技真正服务全年龄段用户。
此外,于秋娜建议将良渚文化大走廊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推动“文化+科技”与绿色甲醇等产业融合创新。袁清、阙明坤、付卫东团队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经验,提出构建文理融合课程体系,设立科技伦理、科技哲学等跨学科课程。魏三强建议以AI赋能文旅全链条,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林杰围绕闽南非遗保护中的侨批活化、族谱造假、方言断层问题,提出利用AI规范资料收集、建立公共支撑平台,开发数字藏品等创新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作为2025民盟科技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分论坛活动直面产业融合中的现实瓶颈,总结了一批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从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探索到区域创新协同的因地制宜,再到文化科技融合的守正创新,本次论坛研讨成果为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参考依据,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文化宝库走向大众生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民盟动能。
来源:中人社传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