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美国国务院都会按惯例发布《国别人权报告》,报告覆盖几乎全世界的国家,从非洲的荒漠到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却唯独漏掉了自己。美国的外交官员和研究员每年都在这份报告上绞尽脑汁,评估别国的法治、言论自由、集会权利和选举公正,却从未认真面对自己。如果把镜子对准华盛顿
文︱陆弃
每年,美国国务院都会按惯例发布《国别人权报告》,报告覆盖几乎全世界的国家,从非洲的荒漠到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却唯独漏掉了自己。美国的外交官员和研究员每年都在这份报告上绞尽脑汁,评估别国的法治、言论自由、集会权利和选举公正,却从未认真面对自己。如果把镜子对准华盛顿,会映出什么样的画面?
美国前外交官员、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杰夫·霍金斯大胆设想:如果美国成为报告对象,情形不会像媒体表面呈现的那样光鲜亮丽。法外处决、非法拘留、公正审判的缺失,这些标签在虚拟报告里赫然存在。美军在委内瑞拉海岸发起的所谓“毒贩恐怖分子”行动,没有国会授权,也无程序保障,可以归入法外处决;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仅凭外貌或语言就逮捕美国公民或合法居民,成为非法拘留案例;针对总统政治对手的调查和对前FBI局长的无根据起诉,更是剥夺公正审判的明显例子。
公共自由的尊重同样遭遇倒退。言论自由在特朗普政府面前,似乎必须先通过意识形态的“入场券”。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后,司法部长帕姆·邦迪扬言要起诉那些表达“仇恨言论”的人,这种言论警察式的做法,让言论自由像玻璃一样脆弱。和平集会的自由,也被总统的字眼和武力所压制——反对移民政策的洛杉矶抗议者,被称为“动物”和“外国敌人”,国民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被派去恢复秩序。至于宗教自由,则明显偏袒基督教。特朗普口中“基督教国家”的说法不再只是口号,联邦资产上展示宗教符号,成为政策默认的现实。
政治进程的参与也出现扭曲。两党为了中期选举重新划分选区,某些情况下完全无视多数民意;“统一行政权”理论让总统在行政系统中拥有绝对控制权,削弱了国会监督和预算权力。表面上,美国仍是民主制度,但权力的平衡正在被慢慢侵蚀,制度的漏洞被利用来强化政治优势,而民众真正的选择空间被缩小。
霍金斯的这份虚拟报告,让人清醒地看到:美国在人权保护上并非完美象牙塔,它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单一事件,而是制度性和趋势性的倒退。在人身权利、公共自由和政治参与上,美国都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裂痕。若把这份虚拟报告拿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外交会议上,其他国家或许都会面露微笑:你们的标准要求别人,自己是否遵守?
面对这种现状,外界可以讽刺、可以冷眼旁观,但这份镜子映出的不只是美国自身的矛盾,也揭示了全球价值观和标准传播的悖论:美国长期把自己定位为世界人权的评判者,却没有勇气把自己纳入审视范围。当权力成为衡量标准而非法治本身,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便容易被工具化。
过去一年,美国在多个领域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出现倒退。执法者的武力、总统对行政权力的集中、对异见者的打压、对少数群体的制度性偏袒,这些都让人权的光环开始蒙尘。霍金斯的虚拟报告,不是为了挑刺,而是提醒世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自外于规则,连美国也不例外。
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让观察者意识到,人权与法治不是口号,它们是具体的行动与制度安排。没有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所谓全球标准也只是政治工具。当美国的外交官和研究员放下笔,面对虚拟的自己,读者才会明白:自由和民主的真正价值,不在外部宣示,而在内部践行。
透过这份虚拟的镜子,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美国的倒退,更是警示:任何国家,哪怕是自诩的榜样,也无法脱离自我审视的规则。法治、公正、自由、参与,这些概念,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否则再光鲜的报告,也不过是一面粉饰的镜子。
美国如果真的被写进年度人权报告,会是如何?它可能会令人失望,也可能令人深思。在全球人权话语权的背后,这份失衡的现实提醒我们:标准需要一致性,评价需要诚实,而自由的真正价值,必须从内部开始守护。
来源:陆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