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却说韦皇后毒死唐中宗后,偷偷隐瞒死讯,召集宰相们进宫,调集五万府兵驻守京城,派驸马都尉韦捷、韦濯,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县令韦播等人分别统领。令中书舍人韦元徼在长安六条大街巡逻,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率领五百士兵去驻守均州,防备谯王李重福。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51,点击此处查看上篇。
却说韦皇后毒死唐中宗后,偷偷隐瞒死讯,召集宰相们进宫,调集五万府兵驻守京城,派驸马都尉韦捷、韦濯,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县令韦播等人分别统领。令中书舍人韦元徼在长安六条大街巡逻,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率领五百士兵去驻守均州,防备谯王李重福。
韦后又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东都留守。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都为同平章事。
同时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商量起草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小儿子,后宫所生,才十六岁。由韦皇后主持朝政,相王李旦参与政务。诏书颁布后才发丧。
宗楚客嫉妒相王,便对韦氏说:“皇后和相王是叔嫂关系,按古礼叔嫂不能随便来往,将来上朝听政,这算什么礼数?”
韦氏说:“遗诏已经颁布了,怎么办?”
宗楚客说:“皇后放心,我自有办法。”第二天,就联合百官奏请皇后临朝听政,取消相王参政资格。
韦氏立即批准,让相王李旦当太子太师,自己临朝摄政,改年号为唐隆,大赦天下,命韦温总管内外兵马。
韦温是韦皇后的堂哥,所以韦氏把他当作心腹。
又过了三天,才让太子李重茂即位,尊韦皇后为皇太后,立妃子陆氏为皇后。
宗楚客与武延秀、赵履温、叶静能等人,以及韦家亲戚,都劝韦氏效仿武则天先例,让韦家子弟统领南北禁军。
宗楚客还引用预言书,暗中说韦氏应该改朝换代,怂恿韦氏谋害小皇帝,而且特别忌惮相王和太平公主,整天与韦温、安乐公主商量要除掉这两人。
哪知道天意难违,人心还是向着李唐,大唐天下不该落到韦氏手中,这就让皇族正宗起兵讨逆,把韦家、武家以及那些淫乱作恶的男女全部处死,才让宫廷恢复平静,重见天日。
你猜这人是谁?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
相王李旦有六个儿子,长子是李成器,曾经被立为太子,相王恢复爵位后,李成器也降封为寿春王;次子叫李成义,封衡阳王;四子叫李隆范,封巴陵王;五子叫李隆业,封彭城王;小儿子叫李隆悌,封汝南王,早年就死了。
李隆基排行第三,是相王妾室窦氏所生,性格英武,擅长骑马射箭,通晓音律历法等学问,最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任潞州别驾。景龙四年回朝,被留在京城。他知道韦家武家专权,必定危害国家,就暗中结交豪杰,准备复兴李唐。
当初唐太宗时,曾挑选官户和外族勇猛士兵担任羽林军,穿虎纹衣,骑豹纹鞍,共一百人,叫百骑。武则天时增加到千骑,中宗时又添到万骑。李隆基暗中与他们联络,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
兵部侍郎崔日用一向与宗楚客来往,知道宗楚客的阴谋,怕自己受牵连,就转告李隆基。李隆基立即与太平公主,以及公主的儿子薛宗暕、内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折冲麻嗣宗等人,决定先发制人,商议讨逆。
正好长安令韦播虐待万骑士兵,经常鞭打他们,万骑都很怨恨。果毅校尉葛福顺、陈元礼去找李隆基诉苦,李隆基又和他们商量讨逆事宜,大家都踊跃愿意效力。葛福顺还对李隆基说:“贤王起事,应该先禀报相王。”
李隆基却说:“我们起兵讨逆,是为了国家,成功了归功于父王,失败了我们自己赴死,免得连累父王。如果今天先告诉他,万一父王不同意,反而坏事,不如不说。”于是改换衣服,暗中率领刘幽求等人进入禁苑。
当时已是黄昏,忽然看见天上星星纷纷坠落,像下雨似的。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时机不可错过!”
葛福顺拔刀当先冲入羽林营,韦璿、韦播来不及防备,被葛福顺带人冲进去乱砍,当场杀死,砍下头颅示众说:“韦氏毒死先帝,谋害国家,今晚要共同诛杀韦家人,另立相王安定天下。如果有人三心二意,帮助逆党,罪连三族,别后悔!”
羽林军本就心向李隆基,当然听从命令,就把韦璿等人的首级派人送给李隆基。李隆基拿火照看,确认无误,就和刘幽求等人出南苑门。总监钟绍京召集工匠二百多人,各拿斧头锯子跟随。
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另派羽林将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
李隆基带兵守在玄武门外,静候消息。三更后听到里面喧闹声,就与钟绍京等人破门直入,冲到太极殿。殿中停放着中宗灵柩,有卫兵守着,一听到外面喧哗,也披甲出来。
韦氏正睡在殿中,突然惊醒,只穿着内衣单衫,逃出后门。正好遇见杨均、马秦客,韦氏急忙呼救,两人左右搀扶,逃进飞骑营,希望得到保护。不料营中将士冲出营门,先把杨均、马秦客一刀一个砍死在地。
韦氏吓得浑身发抖,泪流满面,哀求饶命。众人一齐嚷道:“弑君淫妇,人人愤恨,今天还想活吗?”说着就有人手起刀落,把韦氏砍成两段,将首级献给李隆基。
李隆基听说韦氏已死,传令肃清宫廷。于是驸马武延秀、尚宫贺娄氏都被搜出,一并斩首。
这时天已黎明,刘幽求等人冲进宫中。安乐公主住在别院,还不知道外面变故,刚早起梳洗,对着镜子画眉,突然听到后面一声响,正要回头,就遭到重击,只叫得一声“哎呀”,已经头破脑裂,当场死亡。
刘幽求杀了安乐公主,又去搜捕上官婉儿。婉儿是个聪明人,竟带着宫女,手持蜡烛出来迎接。见到刘幽求后,把前几天起草的让相王参政的诏书草稿从袖中取出,给刘幽求看,并托他转告李隆基,饶自己一命。
刘幽求见她声音婉转,楚楚可怜,就满口答应。正好李隆基进宫,刘幽求就把草稿呈上,替婉儿说情。
李隆基说:“这女人妖艳淫荡,扰乱宫廷,怎能轻饶?今天不杀,后悔莫及!”命令左右去取上官婉儿首级。不到一刻钟,就把一个红颜绿鬓的脑袋提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验明后,又搜捕所有韦氏党羽,以及向来依附韦氏的宫门守卫和官吏,全部处死。
内外平定后,李隆基去见相王,解释没有事先禀报的原因,叩头请罪。相王抱着他哭道:“国家宗庙靠你才得以保全,有什么罪呢?”
李隆基迎接相王入宫,关闭宫门和京城城门,分派万骑收捕韦氏亲党,先把韦温抓获斩首。
中书令宗楚客穿着孝服,骑青驴逃出,刚到通化门,被守门士兵拦住,笑道:“你是宗尚书,怎么到这来了?”一面说,一面把宗楚客拖下驴,摘掉布帽,一刀砍死。那个冒冒失失的宗晋卿,也随后跑来,同样做了刀下鬼。兄弟同死,也算亲密。
相王带着少帝李重茂驾临安福门,安抚百姓。司农卿赵履温,以前在安乐公主门下奔走奉承,这时急忙跑到安福楼下,跳舞喊万岁;声音还没落,相王已派人出来,取了他的脑袋,剩下无头尸体被扔在地上,百姓争相聚集,拔刀割肉,一会儿就割光了。
韦巨源正要入朝,有家人报告发生变故,劝他逃跑。巨源说:“我身为朝廷重臣,怎能听说有难不去?”说着就走,刚到街市,就被乱兵杀死。
其他如韦捷、韦濯、韦元徼,以及纪处讷、叶静能、张嘉福等人,统统被抓到安福门前,一刀一个,两刀一双,都成了无头鬼。
秘书监王邕,是韦后妹妹崇国夫人的丈夫,他怕受亲党牵连,杀了妻子自首。最可笑的是那个“皇后阿㸙”窦从一,也把他老妻莒国夫人的头砍下献上。两人总算免于一死。
韦后被废为庶人,尸体陈列街市。所有韦氏宗族,都由崔日用带兵搜捕诛杀,连婴儿也杀得一个不剩。武氏家族,重罪处死,轻罪流放。于是下诏大赦,封李成器为宋王,李隆基为平王,统辖左右厢万骑。
薛崇暕晋封立节王,钟绍京任中书侍郎,刘幽求任中书舍人,参与机密事务,麻嗣宗任左金吾卫中郎将,其余功臣都有赏赐。李隆基的两个奴仆王毛仲、李守德,也破格提拔为将军。
不久太平公主传达少帝旨意,愿意让位给相王,相王坚决推辞。刘幽求对宋王李成器和平王李隆基说:“以前相王曾当过皇帝,众望所归,现在人心未定,国家刚度过危难,相王怎能拘泥小节?请早日即位以安定天下。”
李隆基说:“父王性情淡泊,从没有心思想当皇帝,就算拥有天下也要让给别人。何况少帝是亲侄子,怎肯夺他位子?”
刘幽求说:“民心不可违,相王虽然想清高独善,恐怕也难以如愿,况且社稷为重,君王为轻,二位也应该劝谏才是。”
李成器、李隆基于是去见相王,极力说明人心所向,事关国家安危,不如早登皇位等等。相王还不肯答应,经二人再三劝说,才同意。
当晚颁布诏书,命宋王李成器为左卫大将军,衡阳王李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巴陵王李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彭城王李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晋升平王李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钟绍京,黄门侍郎李日知,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次子薛崇训为右千牛卫。贬窦从一为濠州司马,王邕为沁州刺史,杨慎交为巴州刺史,萧至忠为许州刺史,韦嗣立为宋州刺史,赵彦昭为绛州刺史,崔湜为华州刺史,郑愔为汴州刺史。
安排妥当后,第二天在太极殿办理皇位交接。这个茫然无知的少帝李重茂,贸然出殿,走到东边角落,面西而坐,相王也上殿到棺材旁,太平公主早已在殿中,等众大臣都进来后,才当众宣布:“皇帝想把皇位让给叔父,各位认为可以吗?”
刘幽求立即跪下回答:“国家多难,应立年长君主,皇上仁孝,效法尧舜,实在十分公道。相王替他担当重任,慈爱更深,这事应该尽快办理。”说到这里,大家都齐声赞成。
太平公主就走到少帝座前,高声对他说:“人心都已归向相王,这位子已经不是你的了,快下来吧。”
少帝还呆呆坐着不动,被太平公主一把拉下来,只好含着眼泪,站在下首。相王慢慢走过来,在少帝坐过的位置坦然坐下。群臣都跪拜高呼万岁。
朝拜祝贺完毕,又簇拥相王出殿,驾临承天门,大赦天下,这就是睿宗皇帝。仍封少帝李重茂为温王,晋升钟绍京为中书令,赏赐内外官员爵位不等,加封太平公主食邑万户。
只是立太子一事,睿宗考虑了很久,因为立长子还是立有功之子这两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
宋王李成器看出父亲心意,就对睿宗说:“国家太平时应该立嫡长子,国家危难时应该立有功之子,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违背众望。我宁可死,也不敢位居平王之上。”
睿宗还有疑虑,召问群臣。刘幽求进言说:“能消除天下大祸的人,应该享受天下大福。平王使国家安定,救护君亲,功劳最大,德行也最贤明。况且宋王已经推让,理应立平王为太子,请陛下不要怀疑!”
群臣也大多赞同刘幽求的意见,立太子的事就这么定了。过了几天,就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又上表推让给李成器,睿宗不准。李隆基于是入居东宫,命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兼太子太师。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的爵位和谥号,劈开棺材暴尸,铲平坟墓,把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长史冉祖雍流放岭南。取消则天大圣皇后的名号,仍称天后。追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封李贤的儿子李守礼为豳王,恢复已故太子李重俊的爵位,赠谥号节愍。追还张柬之等五人的王爵,所有因得罪韦氏、武氏而被杀被流放处死的官员,都恢复官阶。
召许州刺史姚崇为兵部尚书,洛州长史宋璟为吏部尚书,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封李成义为申王,李隆范为岐王,李隆业为薛王,改年号为景云,再次大赦天下。所有韦氏余党,没有查出来治罪的,一概免予追究。
又派使者安抚谯王李重福,调任集州刺史。李重福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正好洛阳人张灵均送信给李重福说:“大王您是嫡长子,应当做皇帝,相王虽然有功,不该继承大统。东都百姓都盼望大王到来,您如果暗中进入洛阳,调发左右屯营兵,袭杀留守。攻取东都易如反掌,然后向西攻取陕州,向东扫荡黄河南北,天下就可以轻易平定了。”
李重福信以为妙计,回信答应。恰巧郑愔被贬到汴州,路过洛阳,张灵均拦路请他留下,告诉他秘密计划。郑愔正怨恨朝廷,遇到这个机会,乐得顺水推舟,当即与张灵均勾结,聚集党徒几十人,预先替李重福起草诏书,立李重福为皇帝,改年号为中元克复,尊睿宗为皇季叔,李重茂为皇太弟,郑愔为左丞相,主管内外文事,张灵均为右丞相,兼天柱大将军,主管军事,右散骑常侍严善思为礼部尚书,主管吏部事。一面派张灵均去迎接李重福。郑愔留在洛阳,借驸马都尉裴巽的旧宅,暗中准备接待事宜,专等李重福到来。
洛阳县官稍微听到些风声,侦查了好几天,越发觉得事出有因,就带了几十个差役,直接到裴宅查问。刚到门口,迎面碰上李重福,与张灵均带着几个壮汉,鱼贯而来。县官急忙退回,报告留守。官员们听说变故,相继逃跑躲藏,只有洛州长史崔日知奋然而起,召集士兵,准备前往讨伐。
留台侍御史李邕,在天津桥遇到李重福,料想他必有阴谋,也急忙骑马冲入屯营,对大家说:“谯王得罪先帝,现在无故进入东都,必定要作乱,诸位正可借此立功,博取富贵。”营兵齐声答应。
李邕又通知皇城使赶紧关闭各处城门,严防意外。
李重福赶到左右屯营,营兵张弓连射,箭如飞蝗,吓得李重福连忙回头,转到左掖门,想劫持留守部队,偏偏城门已经紧闭,不由懊恼起来,就命手下放火烧门。火还没烧起来,左右屯营兵从两路杀到,李重福哪里抵挡得住?没办法只好骑马逃跑,躲进山谷。留守兵四处搜捕,追进山谷,李重福无路可走,跳进漕渠,立刻淹死。又抓到张灵均,押到狱中,只有郑愔下落不明。
随后崔日知亲自督捕,到处搜查,突然看见一辆小车,车里载着一个女人,梳着高髻,脸上却用巾遮住,由车夫急忙推着前行,形迹可疑,崔日知就命令士兵追问这辆车,并把妇人的面巾揭去,一露脸,却是个满脸大胡子的丑男人。各位不必细问,就知道是逃犯郑愔。
郑愔相貌丑陋,胡子多,一时无法逃脱,就改穿女装,梳髻扮成妇人,想借此混出城外。怎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竟被崔日知识破,捆绑回来,随即从狱中拉出张灵均,一同审问。
郑愔浑身发抖,已吓得说不出话。张灵均却神色自如,直接供认不讳,而且瞪着眼对郑愔说:“我和这种人同谋,怪不得要失败。”于是两人被拉到街市,同时处死。
郑愔先依附来俊臣,后依附张易之,又依附韦氏,至此再依附谯王李重福,终于被处死。严善思也获罪流放静州。
随后将中宗安葬在定陵,朝廷议论认为韦庶人有罪,不应合葬,就追谥已故英王妃赵氏为和思顺圣皇后,但找不到尸体,于是用皇后礼服招魂,合葬定陵。
贬李峤为怀州刺史,裴谈为蒲州刺史,祝钦明、郭山恽等人,都为边远州长史。废除斜封官,改变墨敕制度,姚崇、宋璟执政,不接受私托,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朝廷内外一致称颂,公认有贞观、永徽年间遗风。
只是太平公主自恃功高,睿宗也很宠爱重视她,常与她商议国政。每次她入宫奏事,坐着谈很久,如果几天不来朝见,睿宗就让宰相到她府上咨询。
至于宰相的请示,睿宗总是问与太平公主商量过没有?又问与三郎商量过没有?
三郎就是太子李隆基,因他排行第三,所以叫三郎。
太平公主起初见太子年轻,不以为意,后来忌惮他英明威武,就制造谣言,说太子不是长子,不该立为太子,将来必有后患。睿宗不为所动。
到了景云二年正月,太平公主奏请立皇后,睿宗说:“已故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都死于非命,尸骨无存,我怎忍心再立继后呢?”
公主说:“刘妃是陛下正妻,而且生了宋王,应该追封。窦氏不能与刘妃相比,应有嫡庶区别,不能相同对待。”
这话明显别有用心。睿宗默不作声。等公主退出,竟追封刘氏、窦氏都为皇后。公主不免忿恨,又暗中指使同党,散布流言,大致说:“宫廷内外都归心太子李隆基,姚崇、宋璟从旁协助,不久必有内变。”一面让女婿唐晙去邀请韦安石。
韦安石刚任侍中,不肯赴召。这事被睿宗听说,秘密召韦安石进宫问道:“朝廷都归心太子,你替我查访一下,有没有什么异常动向?”
韦安石答道:“陛下为什么相信这种谣言?这是太平公主的阴谋,想危害太子。试想太子对国家有功,仁明孝友,天下皆知,怎么唯独宫中有流言?明显是奸人挑拨,请不要轻信。”
睿宗恍然道:“我知道了,你不要再说!”
太平公主因计划不成,亲自坐车到光范门,召集宰相,暗示更换太子,众人都大惊失色。宋璟直言说:“东宫太子拨乱反正,建立大功,真是国家社稷之主,怎么忽然有这种议论?”
太平公主怏怏不乐,甩袖回去了。宋璟就邀姚崇一起禀告睿宗说:“宋王是陛下长子,豳王是高宗长孙,太平公主从中挑拨,将使东宫不安,不如让宋王、豳王都出任刺史,罢免岐王、薛王的左右羽林军职务,把太平公主和武攸暨都安置到东都,这样就不会有内乱了。”
睿宗说:“我就这一个妹妹,怎能安置到遥远的东都?诸王就按你们说的办。”
姚崇、宋璟本意是想废掉太平公主,见睿宗不听从,只好退出。过了几天,睿宗又对侍臣说:“最近有术士说,五天内有急兵入宫,你们要小心预防。”
这时张说已入朝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听睿宗这么说,就进谏道:“这是奸人想离间东宫,才有这种话,如果陛下让太子监国,流言自然就平息了。”
姚崇又接口说:“张说的话,是国家大计,希望陛下立即施行。”睿宗准奏,命太子监国,宋王李成器出任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出任幽州刺史,太平公主及武攸暨安置到蒲州。
诏书颁布后,太平公主气愤不已,又想出一个别的办法。究竟用了什么计策,且看下回分解。
来源:深度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