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资治通鉴》,就像站在历史的山巅看风云流转。那些能在乱世中定局、在变局中立足的人物,从不是墨守成规的“守旧者”,而是懂得“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通达者”。正如司马光在书中评商鞅变法时所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真正的智慧,从不是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而
读《资治通鉴》,就像站在历史的山巅看风云流转。那些能在乱世中定局、在变局中立足的人物,从不是墨守成规的“守旧者”,而是懂得“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通达者”。正如司马光在书中评商鞅变法时所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真正的智慧,从不是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而是让自己的策略跟着时代走、顺着事情变。
因时而变,是打破“路径依赖”的清醒
秦孝公时期,秦国偏居西陲,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之地”,连诸侯会盟都没资格参加。当时的秦国,沿用着春秋时期的旧法,贵族垄断官职,百姓耕作积极性低下,国力日渐衰微。秦孝公痛定思痛,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鞅(商鞅)听闻后西入秦国,初见孝公时,先讲“帝道”“王道”,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直到卫鞅提出“变法强国之术”,孝公才精神大振,连谈数日不倦。变法之初,反对声四起,旧贵族代表甘龙反驳:“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认为祖宗之法不可改。卫鞅却直言:“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时代变了,治理的方法怎能不变?
于是,商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让百姓有了耕战的动力;推行军功爵制,不管出身贵贱,立了军功就能升官,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还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让秦国的治理效率大幅提升。《资治通鉴》记载,变法十年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从此一跃成为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若是秦孝公固守“祖宗之法”,卫鞅执着于“古制教条”,秦国或许永远只能是西部的弱国,更不会有后来的“秦王扫六合”。所谓因时而变,就是不被过去的“成功经验”绑架,清醒地看到时代的需求,该改的时候绝不犹豫。
随事而制,是跳出“经验陷阱”的智慧
东汉初年,天下刚经历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光武帝刘秀登基后,没有照搬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当时有大臣建议恢复“盐铁官营”,用国家力量垄断盐铁产业,增加财政收入,就像汉武帝时期那样。
刘秀却拒绝了,他说:“天下初定,百姓凋敝,若重敛细民,恐生怨望”。他深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是因为要应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需要巨额军费;而如今天下太平,百姓最需要的是减轻负担、恢复生产。于是,刘秀下令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允许百姓自主开垦荒地,甚至将皇宫里的部分宫女遣散回家,减少宫廷开支。
不仅如此,针对当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隐瞒人口的问题,刘秀没有强硬打压,而是推行“度田制”,派人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既遏制了豪强的扩张,又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反抗。《资治通鉴》评价他:“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正是因为他能根据事情的变化调整政策,才让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反观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后不顾天下大乱的实际情况,强行推行“复古改制”,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禁止土地买卖,甚至将货币改得混乱不堪,结果“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自己也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这便是不懂得“随事而制”的代价——用过去的方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知变善变,是成大事者的核心能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也深谙“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道理。唐朝初年,突厥频繁南下侵扰,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像汉朝那样“和亲”,用财物换取和平;另一派主张武力征讨,彻底解决边患。
李世民没有急于下决定,而是先分析形势: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若贸然征讨,恐难取胜;但一味和亲,又会让突厥觉得唐朝软弱可欺,侵扰只会更频繁。于是,他采取了“先守后攻”的策略:一方面派使者与突厥谈判,暂时缓和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整顿军备,训练士兵,发展生产,积累国力。
等到贞观三年,唐朝国力大增,而突厥内部因内乱分裂,实力削弱。李世民见时机成熟,立即派李靖、李勣等大将率军北伐,一举击败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彻底解除了北方的边患。事后,李世民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他知道,政策的调整,始终要围绕“国家根本”和“时事变化”来进行。
《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一个细节:李世民曾问大臣房玄龄:“隋文帝何如主也?”房玄龄回答:“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是个勤政的君主。但李世民却指出:“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意思是隋文帝虽然勤政,却不懂得根据事情的变化灵活处理,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结果导致朝政僵化。
正是因为李世民能“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才让唐朝在他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成为后世称颂的盛世。
《资治通鉴》流传千年,告诉我们的从不是某个固定的“成功公式”,而是一种“应变的智慧”。时代在变,事情在变,我们的想法和方法也必须跟着变。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是让我们盲目跟风,而是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时代的趋势,找准事情的关键,该变的时候大胆变,该守的时候坚定守。
就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我们能跳出“路径依赖”和“经验陷阱”,学会因时、随事调整自己,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成不了的事。
来源:竹馬清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