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馆门口的石板路被汤水养得亮,脚步过去有点打滑,像跟面汤打了个照面。
高铁一头扎进无锡,风一吹,鼻子里先是湖味儿。
眼一抬,天上云像被太湖推着走,心里一下松了半口气。
手机里还在震,上海群里问值不值得来。
就一句话,值。
说吃的先说面,还是先说排骨。
说面吧。
清晨天没亮,南禅寺边的阿姨已经在捞面。
锅里汤白,面细,葱油香得人站直了背。
一碗阳春面,铺两片肉,撒一把小葱,十来块钱,清清爽爽。
多点点就加只酱排骨,脆骨边缘咬下去微甜,牙齿一顿,脑袋一空。
嘴里说不饿,手上筷子不听话。
面条过去叫“水面”,讲究爽口。
老无锡人喝汤不抬头,先把底下的面挑起来透透气,说这样不粘。
面馆门口的石板路被汤水养得亮,脚步过去有点打滑,像跟面汤打了个照面。
说排骨就不得不说酱排骨的前世今生。
清末年间开在县前街的一家小店先做出名堂,用的是本地黄酒、酱油、红曲米,小火捂三个钟头,肉不散,味儿进骨头缝。
后面出来好多分支,甜口多一点,江南人嘴巴认这个。
打包回去冷了也好吃,平底锅一热,复活。
南禅寺那片早起最热闹。
寺里香火一直旺。
梁武帝曾经在梁朝年间提倡佛法,无锡地面寺庙兴盛,南禅寺就是当时的禅院之一。
后来经历战乱重修多次,木构件还是那股子老味儿,檐角挑出来像眉梢。
钟声一响,街上卖早茶的起劲,馄饨改叫小云吞,皮薄得透光,肉馅里有点姜末,汤里点猪油渣子,嘴一抿,整个人被安抚。
吃饱出来看石狮子磨得发亮,都是岁月给摸的。
中午不敢冲太湖,先在小巷找家小笼。
无锡小笼偏甜,汤汁温柔。
店里师傅手指翻飞,皮褶细细密密,一笼八只,一口一下,怕烫先咬个小口,吸一口汤,甜味顺着舌尖走,后面酱醋生姜拉回来,平衡了。
边上大爷端着热茶,轻轻一嗝,笑出来。
多点一份肉骨头汤,白里透黄,舀一勺能见油花在上面跑圈,肚子暖。
巷子里还能遇到酒酿圆子。
米香糯,酒味轻。
夏天放两块碎冰,冬天撒一把桂花。
日子平平,味道不平。
到了太湖边,风更大,水面宽得看不完。
太湖古称震泽,早在春秋战国就是吴越争地的地方。
吴王夫差在这块地上起过行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也绕着这片水打主意。
后来苏东坡贬过来,登过鼋头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句被杭州抢了名头,无锡人不吭声,心里清楚,湖也能借光。
鼋头渚正门口游客不少。
樱花季更是满眼粉白。
樱花不是无锡原生,民国时园林师傅从日本带回,嫁接成活,后来越种越多,春风一吹像雪。
这景儿火了,拍照的人挤成一团。
想看就早去,七点半前进园,绕到赏樱楼背后的小坡,能拍到湖加花加船。
再晚点就只有人头。
湖里游船有慢有快。
慢船最好,木身,水面轻轻拍船身,掌舵的老伯戴个草帽,眼睛眯着笑。
路过“十里芳径”,名字听着像词牌,实打实是条路,路边是花,脚下是影,影在晃,心也跟着晃。
出了鼋头渚,沿着蠡堤走走。
传说范蠡带着西施泛舟太湖,后来躲到这条堤上隐居。
范蠡号陶朱公,商圣,做事有章法,赚了钱就散,散了钱又赚。
堤上柳树老,树皮裂口里长出新芽,灯杆边小情侣靠着看水,背影安静。
再看远处的黛山,像蹲着的牛背,水墨一样。
去惠山古镇一定要留半天。
惠山泉是天下第二泉,第一被趵突泉拿走,无锡人笑笑,说第二也行,泡茶够用。
唐代陆羽《茶经》里评水,惠山泉榜上有名。
泉眼在会景亭边,石上刻着“第二泉”,水口清得能看见小小的鱼影。
把水舀进锡壶,火上架,水开三沸,放茶,茶汤绿,杯壁挂香。
旁边的老祠堂多得眼花。
惠山祠堂群全国罕见,明清时期各地人在无锡做生意,发了财,就在惠山建祠祭祖。
所以你能在一条街上看到“钱氏祠”“顾氏祠”“周氏祠”,门匾一块块挂着,石狮子蹲着,木门藏着刀刻的花,窗棂透出光。
走进一间,泥地被踩得结实,墙角的青苔浓,摆的器物不多,空气里有木香。
有的祠堂里还会有戏台,台口不大,抬头看梁上彩绘,还是当年的那种颜色。
看完祠堂,顺路到寄畅园。
这是明代私家园林,主人是明代无锡人秦金,园名取自“寄心于山水,畅神于林泉”。
园不大,路径曲折,石堆得像山,水绕着走,亭子藏在角落,走两步就换一幅画。
站在枇杷轩下躲阳光,抬头能被飞檐笑到。
再折去梅园。
梅园是荣德生先生的私家园林。
荣德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家的代表,兄弟合称“荣氏兄弟”,无锡人都知道,说白了就是把棉纺做到全国头部的那位。
园里种梅上万株,早春开得像雪,风一过,花瓣打在衣袖上,像有人拍肩。
有空去江南大学走一走。
校园旁边就是运河支流,风一吹,柳絮上岸。
旧厂房改成了实验室和美术馆,红砖墙,铁窗格。
学生骑车呼啦啦一串,嘴里喊“让一让”。
路边奶茶店排队,课间十分钟全用来排队,青春好像也就这样。
下午跑到运河边,站在清名桥上看水。
京杭大运河南段到无锡后变得温柔,桥下商船偶尔过去,水面拉出一道长长的痕。
清名桥是明代初年扩建,三孔石拱,桥身高,桥墩上有冲刷痕迹。
桥头的白墙黑瓦,像水墨里落了实。
桥旁边是小弄堂,挂着灯笼,门口坐着晒太阳的老人,手里捻佛珠,眼睛眯着看天。
运河边还有一排老作坊。
锡器打制最有名。
师傅手里拿小锤子在锡片上敲,叮叮当当,花纹一点点出来。
锡在无锡不只是名字来源的传说,古书里记载,春秋时这片地有锡矿,后来采尽,城还留了名。
小店里卖锡杯、锡壶,摸着凉,摸久了暖,带一个回家,泡茶能压水味儿。
夜里就往拈花湾去。
灯光往外铺,风一吹,灯影在水里摇,像有人在水下呼吸。
街上有行脚僧人的表演,木鱼声轻轻敲,游客跟着慢。
拈花湾是新景,修得讲规矩。
屋檐留白多,灯笼不乱挂,人一进来脚步慢半拍,心里跟着就静。
找一家小店吃素斋。
烤麸吸了汤汁,口感弹,三丝清爽,小笼换成了素的,味道也不差。
吃完抬头看天,天黑得很干净,星星像撒盐。
住的事情,工作日来最好,房价能省大半。
太湖边的度假酒店看着美,用相机拍都漂亮。
但普通湖景房不少是侧面能看到一丢丢湖,正湖景要加价,阳台也不一定能坐住,风大灰大。
挑房看平面图,问清朝向,最好看住客实拍,别光看官方图。
如果预算紧,住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民宿就好,干净,到景点打车二十分钟,省下来的钱拿去多吃两顿。
出行自驾最舒服。
太湖周环线有几段景色好,湖面突然打开,路面平。
车里放点歌,人也松。
不自驾就用地铁加网约车,地铁1号线连接火车站、市中心、南禅寺,2号线到梅园方向也方便。
公交能到的地方多,但班次有时候慢,等车容易发呆,时间紧不建议。
高铁选站要注意。
无锡有无锡站和无锡东。
无锡站在市区,去南禅寺、清名桥、惠山古镇都快。
无锡东在新区,去太湖、拈花湾、梅园更顺。
带着行李直奔湖边的,选无锡东,想先吃上一口市区小吃的,选无锡站。
避坑说两句。
鼋头渚樱花季人多得像开会。
不上早场只能看人背影。
麦芽糖、桂花糕、湖边现烤的鱼排,能尝尝,但少买,景区味道一般,价格不便宜。
想吃好吃的拉个单子去城里老店,性价比高得多。
清名桥夜景拍照很美,但桥面石头打滑,穿高跟鞋的姐妹稳一点,别逞。
拈花湾表演有时段,提前看时间表,错过就剩拍灯了。
太湖风大,春秋晚上加件外套,夏天白天防晒一定做足。
白墙黑瓦的老街房前摆一些手工艺,真东西有,但也有批量小玩意儿。
看做工,看材料,买喜欢的,别被热闹冲到钱包。
吃喝再盘一遍。
小笼选老店,现蒸,面皮微透明,汤汁不撒,托着走。
酱排骨挑颜色红润但不发黑的,边上有脆骨的一块最香。
排骨年纪大的店会送点茶,别客气,一口肉一口茶,味道刚刚好。
酒酿圆子甜度偏高,怕甜的让店家少糖。
面馆里有浇头,雪菜、开洋、爆鱼,按口味来,别贪心,一多了面就乱。
早点有“银丝卷”,油条也细,配豆浆,喝一口,脖子里暖出汗。
有时间去灵山看看大佛。
灵山大佛高八十八米,站在山上,手掌朝下,像是安抚。
景区里有梵宫,建筑很夸张,穹顶上画画,灯一打,金光四射。
很多人冲着“九龙灌浴”来,讲的是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吐水的典故,整点表演,水柱喷起,小朋友看得合不拢嘴。
灵山旁边的龙光塔历史也不短,宋代塔址,现塔是重建,但位置沿用,眺望太湖一眼千年。
再讲点无锡的老底子。
这地方自古出布出丝,水网密,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旁边还有个无锡扛”。
明清时南北粮棉都走运河,从无锡过一过,商贾聚,钱庄多,祠堂也多,文化底子厚,嘴也甜,所以菜里多少都有点甜。
很多外地人说无锡菜甜,不习惯。
吃两天就懂了,甜不是撒糖,甜是酒香和酱香熬出来的那股子回味,和这座城的节奏一样,慢慢来,拐个弯,到了。
走走停停,总能看到细节。
小区门口的修伞铺子还在,墙上挂着老布伞。
桥洞下有人在钓鳝鱼,旁边塑料桶里水晃得很勤。
电动车后座绑着一束花,司机哼歌,花瓣跟着跳。
傍晚的社区广场,人围成一圈跳广场舞,音响里老歌飘一阵又一阵。
有时风吹来烤鸭香,有时又是桂花香。
天气热了就买个冰镇酸梅汤,拿在手里走两步,袖子被汗黏住,瓶壁冒水珠,咕咚一口,笑出来。
钱包也松一些。
吃饭人均五六十已经很舒服,肉有,菜有,汤有,肚子撑。
景点套票算下来也不离谱,工作日更划算。
要省钱就走公共绿道,太湖边一大圈都能走,还能停下来拍照,不花钱,风免费。
拍照别钻人堆。
清名桥朝霞、太湖晚霞、惠山古镇的晨雾,都是出大片的时段。
起早半小时,少一百个人,照片好看一百倍。
天黑后无锡站附近那条小吃街很热闹,烤串、花甲、煎饺,味道对胃,价钱也对心。
喝酒别贪,第二天还要看湖。
最后说两句心里话。
上海节奏快,脚像带了马达。
无锡节奏慢,路边椅子都懒得挪。
人到这边,腰不自觉就直回来了,肩膀也松。
这城市没那么使劲喊口号,吃的摆出来,水面铺开来,桥躺着,树摇着,日子在那儿。
想热闹,就去鼋头渚看花,去拈花湾看灯,去清名桥看水。
想安静,就去祠堂里坐一会儿,听院子里落叶,闻一口茶香。
做个选择,不难。
带父母来最合适。
路不远,吃得惯,住得稳,走走停停,哪里都能坐,哪里都能看。
小孩也不闷,樱花、游船、表演、手作,一个接一个,喊不走。
情侣来更简单,湖边散步,拈花湾写祈愿牌,清名桥拍合照,回去的路上互相喂小笼,一天就甜透了。
临走前再去买点手信。
太湖船点的酱排骨真空装,回去锅一热就行。
惠山泥人老字号挑个小阿福,脸胖乎乎,寓意好。
锡制杯子装在布袋里,拿到手就沉,压箱底稳。
在站台上等车时抬头。
天色慢慢暗,云层像被晚霞抹了一道油。
耳边是播报声,人群在走,风里带着水汽。
这座城不着急送客,像个老朋友,拍拍肩说,常来。
脚步往前,心还在湖上飘着。
等哪天周中请个假,避开人潮,再来。
说好不见不散。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