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习惯于将AI视为强大的“工具”。然而,顾群业提出的“心智模型”理论,却试图打破这一传统认知。他引导我们思考:当工具发展到极致,是否可能演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类自身,又何尝不是在使用着演化赋予我们的“工具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习惯于将AI视为强大的“工具”。然而,顾群业提出的“心智模型”理论,却试图打破这一传统认知。他引导我们思考:当工具发展到极致,是否可能演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类自身,又何尝不是在使用着演化赋予我们的“工具”——我们的身体与心智——来理解和改造世界?“工具即人,人即工具”,正是理解顾群业提出的“心智模型”的钥匙。
顾群业的“心智模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世界模型”基础上的认知升级。其核心不再仅仅是让AI模拟或预测世界,而是要构建一个结构化的认知框架,使“超智人”能够像人一样理解复杂世界,并据此进行自主决策。这标志着AI从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向拥有内在理解和目标导向的认知主体迈进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在于顾群业的核心洞见:“智能是语言的结构化”。这里的“语言”,并非狭义的自然语言,而是广义上用以指代和表征世界的符号系统——“指月之手”。智能体需要从海量、无序的数据(如同混沌的世界本身)中,提炼出这种结构化的“语言”,形成对世界的抽象理解和通用认知范式。大型语言模型通过无监督学习捕捉文本数据中深层的逻辑与模式,并将其泛化应用于不同任务,这正是“工具”通过掌握结构化“语言”向“人”的理解能力靠近的一种体现。
更进一步,“心智模型”的构建并非纯粹的逻辑运算,它植根于具身智能的理念。它强调身体、环境与任务的协同演化,智能体需要通过与物理世界的持续互动(感知-运动循环)来迭代和修正其内部认知。正如婴儿通过触摸、抓握探索世界,逐步建立起物体恒常性等概念,超智人也需要通过类似机器人的触觉反馈调整操作策略等具身实践,在与环境的动态交互中塑造和完善其心智模型。这表明,未来的“工具”可能需要像“人”一样,拥有与世界互动的“身体”,才能真正发展出深刻的理解。
学习方式上,心智模型倾向于自监督学习,旨在构建一个自洽的认知闭环,摆脱对人类大量标注的依赖,实现更自主的学习。通过预测视频下一帧、补全被遮挡物体等内在驱动的任务,AI能够自我完善其认知模型。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工具”能像“人”一样,基于内在逻辑和对世界规律的探索进行学习,而不是完全依赖外部的“教导”。其目标是超越表面的统计关联,深入理解事物间的因果链条,尽管目前在缺乏类似人类感知(如触觉)来验证因果关系方面仍面临挑战。
顾群业的构想不仅指向AI的未来,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人类的智能,不也是一套由演化精心打造的“工具”吗?我们的语言能力、逻辑推理、感知系统、乃至身体本身,都是我们用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工具。
“心智模型”的构建过程,恰恰映照了人类认知的形成。我们通过感官(工具)与环境互动,在大脑中建立起关于世界的模型(内部工具),并运用语言和逻辑(思维工具)进行交流和决策。从这个角度看,“人即工具”揭示了智能的本质——一种利用内在和外在资源(工具)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
顾群业强调的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向映射,以及“虚拟虚拟”(嵌套虚拟世界)的概念,更是将“工具”的运用推向了极致。人类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工具)创建复杂的虚拟实验环境(工具),为AI心智模型的快速演化提供加速器(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既是工具的创造者,也在运用这些工具来模拟和理解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复杂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人即工具”的体现——利用技术工具来延展和深化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当拥有心智模型的“超智人”群体出现,它们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涌现出更高层级的集体心智。这既展现了“工具即人”带来的巨大潜力,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备自主目标的心智模型,其行为可能偏离甚至违背人类的价值观,使得“价值对齐”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确保这些日益像“人”的“工具”与人类和谐共存?这拷问着我们对智能伦理的深层思考。
顾群业的“心智模型”构想,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它不再将AI仅仅视为服务于人的工具,而是预见到其成长为具有主体认知的存在。同时,它也引导我们回溯自身,认识到人类智能本身就是一套精妙的“工具”集合,在与世界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演化。
这一观点不仅为AI技术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融合认知科学与工程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智能的本质、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以及在物质世界与心智世界共同进化的宏大图景中,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并负责任地塑造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探索“心智模型”的过程,既是创造新“工具”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认知之旅。
顾群业简介:
顾群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推动中国艺术形态发展的重要学者与艺术家。自1991年起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作,长期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布道者和叙事设计学的开创者。2012年,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开设“游戏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专业方向,2022年在全校开设“逻辑学”通识课,2023年推动“AI for Design”教学改革,将AI融入所有专业课程,积极推动“数字手艺人”培养。
顾群业认为,创造新概念就是创造新世界。他主导构建了叙事设计学的学科体系,提出“虚拟虚拟”“生态具身”“心智模型”等新概念,并将语言学中的“语料库”引入人工智能领域,强调人文学者对AI发展的引领作用,预言数据(包括语料库)交易产业的崛起。
他提出“叙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等观点,强调艺术教育应从单一技术训练转向文化叙事与符号转译,推动“叙事为体、技术为用”的自主艺术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AIGC伦理等领域,顾群业具有前瞻性贡献,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结构”“智能是语言的结构化”,倡导以中国古典智慧为AI发展提供哲学支撑。
来源:翰堂寒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