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为民,男,汉族,1964年2月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医师,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疾病分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3)》(以姓氏拼音为序)。
李为民,男,汉族,1964年2月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医师,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研究院终身院士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十四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呼吸系统与疾病》第一主编,Precision Clinical Medicine主编,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副主编,《华西医学》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主编。
1991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肺部感染与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较多的研究。2019年12月10日,获得12月10日,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3日,李为民主持的项目“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3月,荣获全国十大卓越贡献院管专家称号。2023年2月,荣获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
提名人:程京院士。
李亚平,男,1966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物制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973首席科学家,杰青。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克服肿瘤耐药,核酸药物非病毒载体及导入系统,以及创新药物与高端制剂研究开发。提出“精准递送+智能释药”一体化的抗癌药物载体设计新理念;开拓了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研究新方向;发展了核酸药物递送新技术;开发了水难溶药物的“药物脂质化”技术;建立了提高候选新药成药性的制剂解决方案。
2021年11月3日,李亚平主持的项目“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莹辉,1962年12月出生于宁夏,浙江宁波人,航天医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莹辉于1980年—1984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任教于宁夏农学院;1991年—1996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起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8年任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任职于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李莹辉长期从事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截至2022年4月,李莹辉已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SCI收录70余篇 。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出版专著4部。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9)、二等奖4项(排名1、2、5、6)等奖项。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李云庆,男,196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第四军医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梁銶琚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2010年晋升技术2级和文职1级,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国际解剖学工作者联盟(IFAA)执委和轮值主席,全军解剖组胚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云庆长期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并主要从事痛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研究;在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凌沛学,1963年11月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药学(多糖研究)专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
1978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毕业后获得药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7月,分别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毕业后获得生物药学硕士学位。1986年9月—2014年1月,任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研究员。1993年4月—2017年9月,任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任总经理、董事长、研究员。2004年9月—2006年1月,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评为“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5月—2020年8月,任国家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技术总负责人、研究员。2013年12月,任山东省药学科学院理事长、生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员。2020年7月,任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4年9月,当选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凌沛学主要从事多糖类生物新药创制研究工作,以重要生物药物玻璃酸钠(又称透明质酸、玻尿酸,简称HA)为核心,所创建的透明质酸理论技术体系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中国透明质酸之父”之称。2004年和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刘建民,男,汉族,1962年10月生,山东沂水人,中共党员,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军队技术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他在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完成8000余例手术,首创颅内支架成形术等11项新技术。2025年荣获世界神经介入大会"科学成就奖",该奖项为国际神经介入领域最高荣誉之一。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30余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团队研发的Tubridge支架等介入器具已挽救数万例患者,牵头制定《中国颅内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等行业指南。创办"东方脑卒中大会"等5个国际学术平台,推动中国神经介入学科跻身国际前列。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刘建勋刘建勋,男,生于1955年3月。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博士,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药理学及中药学研究三十多年来,在同事们配合下,建立了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药理实验指标和方法,这些试验方法多为首次在国内建立或首次用于中药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概念及“疾病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成功的建立了痰凝血瘀证冠心病的病证结合模型。在国内首先提出和建立了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相互关联法对中药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的模式,并用于中药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平的新药药效学评价平台,对新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及国际合作课题。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或参编著作8部。近五年来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市级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2项科技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获得者”。2023年5月26日,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提名人:张强院士、范国滨院士。
刘进刘进,男,1956年8月出生,麻醉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与危重医学教研室主任。刘进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一位硕博连读的临床型医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临床麻醉学博士。
1982年从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毕业,1988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前往美国,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科担任临床研究学者,德州大学西南医学院中心麻醉科担任访问助理教授和主治医师。1993年回国后在北京阜外医院的任职经历、1994年开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2000年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并提出了要在华西医院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计划。2020年至202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签署了这两项专利许可及项目合作开发合同,合同总金额为7.5亿元,因两项合同涉及专利均由刘进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产出,按照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华西九条”,获得了1亿元奖励资金。2021年刘进将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捐赠出来,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1995年,刘进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刘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中百千人选;2002年刘进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22年11月,刘进以1亿元人民币捐赠总额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慈善榜》第43名。
提名人:陈肇隆院士、谢和平院士。
刘良明刘良明,男,汉族,四川内江人,1962年10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92年6月入党,陆军军医大学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
刘良明是我国战创伤急救与休克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他钻研军队卫勤专业35年,瞄准前沿深研为战,科研成果引领我军急救器材研究和装备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潜心攻关开创先河,解决困扰难治性休克救治世界性难题。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被评为全军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提名人:蒋建新院士。
刘芝华刘芝华,女,1965年11月出生,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及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工作是食管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组学数据鉴定肿瘤驱动基因,对肿瘤进行精确分型,鉴定新型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深入挖掘组学数据,系统阐述关键基因和通路的功能和机制,专注于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性特征调节、肿瘤转移和耐药等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长期目标是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分子标志物及分子靶标的发现;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在Cancer Cell、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通讯作者论文百余篇,被引用12000余次,H指数63。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由于她在食管癌研究方面的优秀成绩,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2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米玛米玛,男,藏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医药(藏医外治法)”代表性传承人,现任西藏藏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藏医药学的教育、传承与发展。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荣誉,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22年,其负责的《藏医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国家级试点项目,同年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在其领导下,西藏藏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动藏医药服务社会。
2005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突出贡献奖。参与编写的《四部医典大详解》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承担完成“藏医、藏药专业记诵大纲”及“四部医典之诊断学疑难解析”两个项目,均获2007年教学成果三等奖。组织并参与编写的“21世纪藏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获教育部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年从事藏医学院的教学和临床诊疗,培养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内的藏医药传承人才。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欧阳宏伟欧阳宏伟,1971年11月生,汉族,农工党党员,湖南衡阳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欧阳宏伟于1994年获得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1999年任职于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湘雅医院骨科;2002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骨科组织工程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工程师;2004年—2005年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大学组织工程中心;2005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2007年7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2011年起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6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系主任;2015年9月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筹)院长;2020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021年起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6月起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欧阳宏伟主要从事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软骨组织工程、肌腱组织工程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已在SCI杂志上发表成系列通讯作者文章180余,2015年—2021年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9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励。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潘湘斌潘湘斌,男,1979年4月生,国际心血管病专家,首位心脏内科及心脏外科双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控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阜外医院、深圳阜外医院执行院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
其发明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具有“消除医源性损伤、安全可靠、可及性强”的显著优势,多次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演示手术,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开创性地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外交体系支持,中国方案已被推广到全球68个国家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创新论坛“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奖励。获“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白求恩式好医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2023年2月,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25年3月,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