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外分泌腺,但亦可侵犯肾脏,其中以肾间质受累最为常见。近期研究表明,部分膜性肾病(MN)病例与干燥综合征相关,但目前对于pSS相关MN的免疫抑制剂选择尚缺乏统一推荐方案。近期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余姚市人民医
一、病例概述
1. 基本情况
42岁女性患者,因"口干、眼干伴泡沫尿5月余"于2023年8月入院。当地卫生院尿检显示尿蛋白2+,予氯沙坦钾25 mg每日一次口服。因尿蛋白持续阳性,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免疫抑制治疗。入院前1周再次就诊于当地卫生院,复查尿蛋白3+、尿隐血阳性,白蛋白(ALB)26.8 g/L(正常值40~55g/L),肌酐(Cr)54 μmol/L(正常值41~73 μmol/L),拟"慢性肾炎综合征"收住门诊进一步治疗。患者有10余年高血压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示体温37℃、脉搏95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31/79 mmHg,身高158 cm、体重72 kg、体重指数28.84 kg/m2。除存在腺体萎缩及角膜充血但未见皮肤红斑外,其他均正常。
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2×109999/L)、血红蛋白131g/L(115~150 g/L);尿常规pH6.0(4.5~8.0)、尿蛋白2+(阴性)、尿红细胞阴性;Cr 50 μmol/L、ALB 23.4g/L、总胆固醇5.29 mmol/L(0~5.20 mmol/L)、血沉25 mm/h(0~20 mm/h);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2.02 μ/ml(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特征
2.肾脏病理
21个肾小球病变表现为弥漫性基底膜增厚,伴节段性系膜细胞及轻度系膜基质增生,并见节段性内皮细胞增生。局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该患者肾活检结果显示抗PLA2R抗体染色阴性(图1A),但免疫荧光提示IgG1+++(图1D)和C1q++(颗粒状)弥漫性分布(图1B),电镜下见肾小球上皮下大量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同时系膜内皮侧亦存在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图1H),符合非典型膜性肾病(AMN)表现。结合病史及检查,考虑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相关膜性肾病(MN)(图1)。
图1. 肾穿刺活检组织的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测结果
3.诊断及治疗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相关膜性肾病(MN)合并高血压2级。治疗方案如下:①免疫抑制治疗:2023年9月14日起予甲泼尼龙4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②降压及降尿蛋白:氯沙坦钾25 mg每日1次口服;③辅助治疗:同时给予钙剂、胃黏膜保护剂及降脂药物。
2023年9月18日加用泰它西普160 m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2023年10月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病情进展为肾病综合征,检测显示:尿蛋白肌酐比(PCR)5.71 g/g.cr(正常值0~0.20g/g.cr)(图2),ALB降至24.9 g/L(40~55 g/L)(图2),Cr62.8 μmol/L(41~73 μmol/L),经抗感染治疗后指标改善。
图2. 治疗期间用药过程中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
2023年11月13日复查:PCR 1.02 g/g.cr,ALB 28.7 g/L,病情好转后,甲泼尼龙逐步减量至16 mg/d,并根据病情继续递减。
治疗转归:2024年3月18日完成6个月泰它西普疗程后停药,治疗期间Cr水平持续正常且稳定,治疗8个月后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IgG 4.54 g/L(8.00~16.00 g/L),IgA 0.64 g/L(0.70~3.30 g/L),IgM 0.18 g/L(0.50~2.20 g/L)。此外,尿蛋白转阴,于2024年5月25日达到完全缓解(表1)。2024年9月停用甲泼尼龙,维持氯沙坦钾25 mg每日1次口服降压治疗。
随访现状:患者无口干眼干症状,ALB、Cr水平正常,尿蛋白检测持续阴性(图2)。
二、病例讨论及文献回顾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外分泌腺淋巴细胞浸润,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该病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6.92/10万人年,患病率达60.82/10万人[2]。pSS以口干、眼干为主要症状,但常伴随疲劳、疼痛等全身表现,若累及肾脏、肺、肝、心脏等器官则可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根据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pSS分类标准,其血清抗SSA抗体阳性,发病前存在口干眼干症状,眼科检查示双眼泪液分泌试验阳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明确。此外,患者无头颈部放疗史、传染病及结节病病史,淀粉样变性和IgG4相关疾病亦可排除,通过抗核抗体检测排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故支持pSS诊断。现有文献报道pSS合并肾脏受累的发生率为1%~50%[3-5],这种差异源于对"肾脏受累"定义的不同。pSS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慢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当病变累及肾脏时,以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常见,但也可继发肾小球损伤。多数研究认为pSS继发肾小球损伤主要与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相关。而近期两项基于肾活检病理的大规模研究显示,pSS合并MN是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分别占肾活检患者的36%和36.9%[6-7],这可能与地域、种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Goules提出15%的pSS患者会出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上皮下病变,表现为肾小球肾炎,且该亚群因淋巴瘤发生风险增高而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继发性MN约占MN病例的20%~25%[8],主要由乙肝、SLE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引发。特发性MN通常以IgG4为主或共沉积,且多伴有高水平的抗PLA2R抗体;而继发性MN的肾脏病理则以IgG1、IgG2和IgG3沉积为主,抗PLA2R抗体阴性。血清抗PLA2R抗体对特发性MN具有高度特异性,75%~85%的患者检测呈阳性[8,9]。本例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检测阴性,肾活检显示IgG1和C1q阳性且抗PLA2R抗体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图1)支持非典型MN(AMN)诊断。在排除肝炎、SLE、类风湿关节炎、实体肿瘤、特定药物及毒素等继发因素后,考虑该患者MN极可能由pSS继发。
目前pS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B细胞在pS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如BAFF(又称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APRIL能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及浆细胞抗体生成。多项研究证实pSS患者血清中BAFF和APRIL水平升高,且腺体外上皮组织中存在B淋巴细胞增殖。此外,特征性上皮周围淋巴细胞浸润、B细胞过度活化等因素均可导致pSS患者肾脏损伤。
pSS相关MN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部分有效。鉴于pSS相关MN存在淋巴细胞增殖背景,直接或间接靶向B细胞成为新的治疗方向。目前针对B细胞的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临床试验疗效报道不一。贝利尤单抗是一种重组人IgG1-λ单抗,可抑制可溶性BLyS的生物活性,但停药后可能促进pSS复发;利妥昔单抗作为抗CD20单抗主要清除循环B细胞。现有RCT显示,利妥昔单抗在改善疼痛、疲劳或口干方面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TEARS和TRACTISS两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均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10,11]。但一项pSS患者的随机双盲Ⅱ期临床试验发现,序贯使用贝利尤单抗和利妥昔单抗后,患者小唾液腺和血清中CD20+B细胞几乎完全清除,且ESSDAI评分显著下降[12]。利妥昔单抗单药疗效欠佳可能因其主要减少血清CD20pSS患者存在BAFF和APRIL过度表达。泰它西普是一种通过重组DNA技术合成的新型人TACI-Fc融合蛋白,可通过结合BAFF和APRIL影响B细胞分化,该药于2021年3月在中国上市。与其他B细胞靶向药物不同,泰它西普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能抑制BAFF结合以阻断未成熟B细胞发育,又可阻断APRIL从而阻止成熟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最终抑制浆细胞存活并减少抗体释放。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在SLE、IgAN的Ⅱ期临床及pSS的Ⅱ期研究中得到验证。一项泰它西普治疗SLE的5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NCT04082416)显示,泰它西普组的SRI-4应答率达82.6%,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38.1%[13,14]。另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72例活动性SLE患者,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SLEDAI-2K评分从9.88降至4.43;9例狼疮肾炎患者治疗52周后24小时尿蛋白中位数从1323.5 mg降至224.0 mg,其中7例达到部分缓解,6例完全缓解。泰它西普组感染发生率为23.6%,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3,15]。一项基于pSS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表明,160 mg剂量泰它西普可显著降低ESSDAI评分、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分及血清IgG/IgA/IgM水平(P[16]。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局部反应,240 mg组出现2例CTCAE 3级严重不良事件(急性肾盂肾炎和白细胞减少),其中急性肾盂肾炎经停药和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白细胞减少持续存在,未报告4~5级不良事件,且感染风险未增加。本例患者经泰它西普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达完全缓解,随访6个月后口干眼干症状消失,白蛋白水平恢复正常,尿蛋白持续阴性(图2)。本研究报道了一例pSS相关MN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有效的案例。需注意,由于此为个案报道,泰它西普治疗pSS及其相关MN的疗效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Front Immunol. 2025 Apr 11;16:1551094.
2. Ann Rheumatic Dis. (2015) 74:1983.
3. Nat Rev Nephrol. (2016) 12:82–93.
4. Front Med (Lausanne). (2020) 7:614482.
5. Rheumatol Int. (2018) 38:2251–62.
6. Int J Rheum Dis. (2019) 22:182–90.
7. Clin Kidney J. (2025) 18:sfae384.
8. Front Immunol. (2021) 12:593288.
9. BMC Nephrol. (2021) 22:138.
10. Arthritis Rheumatol. (2017) 69:1440–50.
11. Ann Intern Med. (2014) 160:233–42.
12. JCI Insight. (2022) 7. doi: 10.1172/jci.insight.163030
13. J Autoimmun. (2024) 148:103291.
14. Wu D,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22). 74(Suppl 9).
15. Lupus Sci Med. (2023) 10. doi: 10.1136/lupus-2023-001074
16. Rheumatol (Oxford). (2024) 63:698–70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