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钝刀”这个词,第一次听是老家杀猪的叔伯说的——刀口豁了,肉得来回锯,血放不干净,猪叫得比正常长一倍。
“钝刀”这个词,第一次听是老家杀猪的叔伯说的——刀口豁了,肉得来回锯,血放不干净,猪叫得比正常长一倍。
后来刷到那篇把“失业”和“烂工作”比作两把钝刀的短文,脑子里立刻冒出那头猪,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们就是被按在案板上的那一个。
数据不会撒谎。
去年7月,16到24岁城镇青年的失业率飙到21.3%,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家里蹲”。
到了年底,数字回落到14.9%,可别以为春天来了,回落的那部分里,一大半被塞进了“灵活就业”的筐:外卖、直播、带货、众包剪辑,名字听着自由,其实就是把钝刀换成了锯齿刀,割得慢,但割得长。
人社部说今年要掏100万个见习岗位,听起来豪气,可平均一个岗位要喂近两个毕业生,还是粥少僧多。
更暗的地方在于“隐形失业”。
不少人每天打卡、工位、电脑、PPT,一样不落,但月底到手四千块,房租一交,余额连请对象吃顿火锅都悬。
他们算就业,却活得像失业,简历不敢停更,招聘软件常年后台挂,手机一震就心跳加速,结果点进去是“销售管培生,无责底薪三千+提成”。
这种钝刀最折磨人——刀口在脖子上,却迟迟不掉脑袋,只能天天伸长脖子等。
健康账更难算。
《柳叶刀》刚丢出一组冷冰冰的数字:每周干满55小时,中风概率抬升35%。
换算一下,早上九点晃到晚上九点,大小周,就是标准的“中风预备役”。
国内医师协会补刀:七成职场人心理健康亮红灯。
可公司EAP覆盖率不到四成,多数企业的“心理关怀”就是转发公众号文章,《五个小技巧赶走焦虑》,配图是微笑的向日葵,看完只想把屏幕掀了。
去年网上能搜到的“猝死”新闻多了近三成,当事人平均年龄33岁,评论区最高赞永远是“一路走好,兄弟,下班记得多走走”,走个屁,绩效催得厕所都得小跑。
有人干脆掀桌子去送外卖。
平台经济确实造出新饭碗,全国灵活就业人口已经两亿,每八个打工人里就有一个在给算法打工。
看起来多了一条生路,其实只是把钝刀换成带倒刺的鞭子——系统派单越来越密,超时扣款越来越狠,好评率低于98%直接踢出流量池。
去年冬天北京大雪,一位骑手在四环边滑倒,餐洒了, customer 给了一个“一般”,他坐在雪地里嚎啕大哭,那声音跟案板上的猪一模一样。
那还有解吗?
说“考公上岸”的,先看看国考录取比,最热岗位三千抢一个椅子,抢到了就能逃过钝刀?
朋友在某厅局写材料,凌晨两点下班是常态,头发一把把掉,他自嘲:以前被资本割,现在被编制割,至少割得均匀。
说“留学润出去”的,学费生活费七位数打底,回来还得挤同一条早高峰地铁,文凭贬值速度比人民币通胀还快。
比较靠谱的路线,是把“一份工作”拆成“几股现金流”。
白天给公司,晚上给自己:有人下班开滴滴,三小时赚一百二;有人周末接私活,剪婚礼视频、写商业计划书、给小学生改雅思作文;还有人干脆把爱好挂到闲鱼,手工皮具、改装键盘、旧胶片相机,赚一块是一块。
别小看这三五百的“碎银子”,它最大的价值不是贴补房租,而是让人心里长出一点“我可以随时走开”的底气。
钝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我们被绑死不能动,只要腿还能往前挪,刀口就锯不到骨头。
当然,有人确实走不了,房贷、娃、老家的父母,链条锁得死死的。
那就把“磨快自己的刀”当成暗线任务:每天省下一小时刷短视频,攒起来换技能,Excel 自动化、Python 爬虫、短视频剪辑、中级会计、BIM 建模……别问哪个证书最吃香,市场变得比女朋友脸色还快,选那个你半夜三点还能看得下去的课就行。
证书本身未必立即可变现,它更像在脖子上垫一层软铁皮,刀下来先硌一下,不至于当场断气。
最后别忘了一点:钝刀之所以钝,是因为有人靠它赚钱。
平台、老板、算法、甚至我们自己内卷的惯性,都在给这把刀上锈。
想完全躲开不现实,但能把伤口控制在“流血不止”和“当场毙命”之间,就是普通人最大的胜利。
别怕那篇短文说得狠,它把血淋淋的现实拍在脸上,反而提醒我们:与其伸长脖子等刀落,不如边流血边往门口挪,哪怕每天只挪半步,也是在给命运使绊子。
来源:天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