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把区块链做成了“记账本”,谁修的路、谁引的种、谁帮销的货,哈希值一写,想删都删不掉。
“驻村干部”这四个字,正在悄悄从文件里走进直播间、走进股权书、走进快递单。
去年秋天,怒江州46个皮肤黝黑的前第一书记,集体换了名片:乡村CEO。
名片背面印着二维码,扫码就能下单他们村的火腿、草果、蜂蜜。
三个月,村集体账户平均多了23万,不是财政打卡,是手机叮的一声到账。
台账厚度没变,但考核表上“经营性收入”一栏第一次压过“会议记录”,占60%。
数字不大,却像把尺子,量出了“干给谁看”的答案。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云南的孤本,其实早在长三角,干部转型已经像换季清仓一样平常。
浙江把区块链做成了“记账本”,谁修的路、谁引的种、谁帮销的货,哈希值一写,想删都删不掉。
经验被切成2.3万块碎片,塞进AI工具箱,新来的年轻人输村名,系统自动蹦出“去年邻县种黄桃亏了37万,建议改种早熟李”的提示。
临安第一个吃螃蟹,项目重复率直接掉四成,省下的钱够再给村里装两百盏路灯。
更意外的是,有人干脆把“驻村”改成“驻厂”。
贵州毕节七个离任干部拉起“振兴合伙人”微信群,头像清一色穿西装站在大棚里。
他们把技术折成股份,农民把土地折成股份,双方都不掏现金,年底分红却实打实打到卡上。
平均每户多收4.8万,听起来像广告,却是乡村振兴局账本上的黑字。
有人担心干部做生意会“跑偏”,省里干脆成立转型服务专班,创业担保、税费减免、失败再培训一条链,把“退路”铺得比“前路”还宽。
老有人追问:这波操作会不会又是一阵风?
答案藏在清理名单里。
去年全国砍掉1.2万个“盆景项目”,那些只能拍照片、不能算收益的“打卡点”被剔除,空出来的指标让给了能过夜、能复购、能发快递的真产业。
云南一位白发老书记说,过去扶贫像输血,现在换血,未来得自己造血,话糙,却给“可持续”配了最通俗的注脚。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CEO。
有人天生不会算账,那就进“银发专家库”,退休农技站老高工、老畜牧师被请回村,带着年轻人认病虫害、调饲料配方,工资由财政和村集体各出一半,像给产业上了道双保险。
年轻人说,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搞砸了我担责”的底气,这份底气在乡村振兴里比资金更稀缺。
看下来,路径并不神秘:把行政考核换成市场打分,把“文件语言”翻译成“利润语言”,再给离任者一张真正可落地的“船票”。
至于能不能远航,得看风,也得看船长。
唯一确定的是,那个靠台账厚度评英雄的时代,正在一页页翻过去。
下一章写什么,粉笔握在无数返乡青年、离任干部、甚至退休老专家的手里,笔迹可能歪歪扭扭,却终于写在了大地上。
来源:生机勃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