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这40年的变化,有人说楼高了、路宽了,有人说钱多了、国强了。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是咱普通人过日子的“底气”变了——从当年愁吃穿的拘谨,到如今敢追梦的舒展,这才是最实在的巨变。
聊起这40年的变化,有人说楼高了、路宽了,有人说钱多了、国强了。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是咱普通人过日子的“底气”变了——从当年愁吃穿的拘谨,到如今敢追梦的舒展,这才是最实在的巨变。
先说说钱袋子和饭桌子的变化,这是老一辈最有感触的。40年前买东西得凭票,粮票、布票、油票样样紧缺,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几年,过年才能盼上点肉腥。那时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才343元,农村更是只有134元,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__LINK_ICON]。现在呢?超市货架堆得满满当当,外卖点单半小时送到家,大家早不满足于吃饱,反倒开始讲究养生、减脂,恩格尔系数比当年降了一半还多[__LINK_ICON]。从“勒紧裤腰带”到“天天像过年”,这背后是日子真真切切富起来了。
再看住和行,简直是“换了人间”。40年前,城里人均住房才3.6平方米,农村多是土坯房;出门靠步行、自行车,绿皮火车能挤得双脚悬空。现在不一样了,人均住房翻了10倍,小区里电梯、绿化样样齐全;高铁300多公里的时速,上午在广州喝早茶,下午就能到深圳谈生意。珠海更厉害,港珠澳大桥把港澳连起来,“港车北上”都突破100万辆次了,跨城生活跟串门似的方便[__LINK_ICON]。这些变化不是数字游戏,是咱出门不发愁、回家住得舒的踏实。
最惊喜的是“机会”变多了,普通人也能拼出精彩。40年前,深圳还是小渔村,GDP才2.7亿元;汕头只是1.6平方公里的滩涂,想做点生意都没门路[__LINK_ICON]。现在呢?深圳每28.5秒就下线一部手机,每天诞生10件新专利,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研发投入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少[__LINK_ICON]。汕头靠着1500万华侨的力量,引进外资超100亿美元,海上风电、跨境电商等新产业做得风生水起[__LINK_ICON]。不止大城市,农村也有新机会,拖拉机代替了牛耕,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年轻人靠手机直播就能把家乡特产卖向全国。
说到底,这40年最大的变化,是“可能性”的爆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成了最普通的日常;当年被禁锢的思想和机会,如今变成了“人人可追梦”的舞台。深圳、珠海、汕头这三座城,从16亿GDP涨到4.44万亿,45年增长2750倍的奇迹[__LINK_ICON],不正是无数普通人敢闯敢拼的结果吗?
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着“敢为人先”的劲儿闯出来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关锁国到敞开大门,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__LINK_ICON]。现在的我们,不用再为温饱发愁,能更自由地选择生活、追逐热爱,这就是最宝贵的“时代红利”。
回望40年,不是为了怀旧,是要明白:日子越过越有底气的秘诀,就是永远敢变、敢闯、敢创新。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化的见证者,更是续写故事的主角。
来源:平平视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