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见过太多人把 “我要暴富” 设成手机壁纸,结果月底连房租都凑不齐;也听过有人天天念 “我要瘦 20 斤”,转头就炫三碗螺蛳粉,这种 “伪相信”,连自己都骗不过,还想骗宇宙给你发福利?
你是不是听人说过 “吸引法则就是天天想好事,好事就会来”?别傻了,那是把吸引法则当成 “许愿池里的王八”,光靠想,连个硬币都捞不着。
我见过太多人把 “我要暴富” 设成手机壁纸,结果月底连房租都凑不齐;也听过有人天天念 “我要瘦 20 斤”,转头就炫三碗螺蛳粉,这种 “伪相信”,连自己都骗不过,还想骗宇宙给你发福利?
今天咱不灌鸡汤,就扒扒吸引法则的 “反常识真相”:那些靠它人生开挂的人,根本不是 “积极乐观” 这么简单,而是把 “相信” 刻进了骨子里,甚至到了 “别人觉得你疯了,你还觉得别人没眼光” 的地步。
而且更颠覆的是,他们吸引来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好事,而是一堆麻烦;他们坚信的不是 “我会成功”,而是 “就算搞砸了,我也能捞点有用的东西”。
接下来咱分四个部分,把这 “往死里信” 的秘密说透,保证你听完直呼 “原来以前都理解错了”。
很多人对吸引力法则的第一个误解,就是把 “意念” 当成了 “魔法咒语”。
比如有人想转行做设计,天天在心里默念 “我是优秀设计师”,结果连 PS 基础操作都懒得学,这不是吸引法则,这是 “自我催眠诈骗”。
真正的 “往死里信”,是信到你的肌肉、你的习惯、甚至你的潜意识,都会自动为这个目标铺路。
我有个朋友小 A,三年前还是个月薪三千的超市收银员,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宠物摄影师,靠拍猫咪狗狗买了房。
你以为她是 “突然开窍”?其实她一开始说要做宠物摄影时,身边人都笑她 “疯了”:“你连相机都不会用,还想拍宠物?那些猫主子连主人都不待见,能给你摆姿势?” 小 A 没反驳,只是默默做了件事:把自己的出租屋改成了 “猫咪摄影棚”。
其实就是用旧床单当背景,买了些逗猫棒,每天下班就去小区喂流浪猫,一边喂一边练抓拍。
最绝的是什么?她当时连单反都买不起,就用手机拍,每天逼自己修 10 张图,哪怕拍的是小区里最丑的三花流浪猫,她也能找出猫咪眼睛里的光。
有次她为了拍一只怕人的橘猫,蹲在草丛里喂了半个月猫条,最后猫咪愿意蹭她镜头时,她激动得手抖,拍出来的照片却成了她的 “成名作”,那只橘猫缩在落叶里,眼神又怂又好奇,被她拍得像 “江湖浪子偶遇温柔乡”,发在网上直接火了。
后来她跟我说:“我当时不是信‘我能当摄影师’,是信‘我就算拍砸 1000 次,第 1001 次肯定能拍好’。
所以别人觉得我蹲草丛喂猫很傻,我却觉得每喂一次,就离能拍好它近一步。” 你看,这才是吸引法则的核心:不是 “想” 目标,而是让 “相信” 变成行动的条件反射。
就像你相信 “吃饭能饱”,所以到点就会去做饭;相信 “睡觉能恢复精力”,所以再忙也会躺床上 ,那些开挂的人,只是把 “相信目标能成”,变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根本不用靠 “意志力” 硬撑。
反观那些 “想而不做” 的人,他们的 “相信” 就像超市里的试吃品,尝一口觉得 “嗯不错”,但从来不想买整份。
比如有人想做自媒体,今天觉得 “拍 vlog 好”,明天觉得 “写账号行”,结果一个月过去,账号还是零粉丝。
他们嘴上说 “我信我能火”,但连 “每天更新一条” 都做不到,这种 “半吊子相信”,连宇宙都懒得理你 —— 毕竟宇宙很忙,没时间陪你玩 “过家家式努力”。
这第二点绝对颠覆你的认知:真正靠吸引法则开挂的人,从来不怕吸引麻烦,反而会把 “麻烦上门” 当成 “目标要成了” 的信号。
你是不是觉得 “吸引法则就该吸好事”?比如吸来客户、吸来机会、吸来贵人?错了!那些真正 “往死里信” 的人,首先吸来的往往是 “拦路虎”,因为你要做一件从没做过的事,必然会遇到没解决过的问题,而 “相信” 会让你主动凑上去解决,而不是躲着走。
我表哥之前开奶茶店,现在在我们市开了三家分店,算小老板了。
但他刚开店时,那麻烦多到能写一本《奶茶店灾难实录》:
第一天装修,水管爆了,把隔壁服装店的货全泡了,赔了两万;刚开业,员工突然离职,他自己从早上六点熬到凌晨两点,连做带卖,累到喝奶茶都觉得苦;后来又遇到同行恶意举报,说他用过期原料,来检查时,他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把店里所有原料都拆了尝了一遍,说 “我这奶茶要是有问题,我先住院”。
当时我姑妈劝他 “别干了,太遭罪”,他却跟姑妈说:“妈,你看我开店才三个月,就遇到这么多事,说明我这店不是小打小闹,是能成大事的,你想啊,要是我就开个小摊子,能有这么多‘考验’吗?”
结果呢?他赔给隔壁服装店的钱,反而让服装店老板成了他的老客户,还帮他介绍生意;员工离职后,他自己练出了 “三分钟做一杯奶茶” 的速度,还研发了一款 “苦尽甘来” 的奶茶,成了店里的招牌;被举报那次,被顾客拍下来发上网,反而让他的店成了 “放心奶茶店” 的代表,客流量翻了三倍。
你看,这就是 “往死里信” 的魔力:普通人遇到麻烦,第一反应是 “完了,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而那些开挂的人,会把麻烦当成 “宇宙在帮我筛选对手”,毕竟能解决麻烦的人少,你解决了,就比别人多走一步。
就像玩游戏,你要通关,必须打败小怪、闯过难关,要是一路畅通无阻,那不是游戏,是单机版 “过家家”,根本练不出本事。
反观那些怕麻烦的人,他们的 “吸引法则” 其实是 “逃避法则”。
比如有人想创业,一听说要注册公司、要处理客户投诉,立马就怂了:“太麻烦了,还是找个班上吧。” 结果一辈子就在 “安稳” 里打转,看着别人成功,还吐槽 “人家运气好”。
其实不是运气好,是人家敢面对麻烦,而你连麻烦的面都不敢见。
记住:你想吸引多大的成功,就要先能承受多大的麻烦;你敢解决多大的问题,宇宙才敢给你多大的机会。
这第三点,是很多人用不好吸引法则的关键:他们的 “相信” 太容易被别人的话动摇,就像风中的蜡烛,别人一吹就灭。
而那些人生开挂的人,都有一副 “认知滤镜”,能自动过滤掉负面噪音,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做一件事,跟亲戚朋友一说,立马就有人泼冷水:“你不行,你没经验”“这行不好做,别浪费钱”“还是现实点,找个稳定工作吧”,然后你就开始犹豫,最后放弃了?
我之前认识一个博主,叫小夏,她做 “职场反 PUA” 账号,现在有百万粉丝,还出书了。
但她刚开始做的时候,身边人几乎全反对。
她妈说:“你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懂什么职场?别瞎教别人,让人笑话。” 她同事说:“你天天在网上说公司的事,小心被领导开除,到时候工作都没了。” 甚至还有网友留言:“你自己都没混到管理层,还好意思教别人反 PUA?”
换作普通人,可能早就被这些话吓住了,但小夏怎么做的?她把这些负面评价分成了两类:一类是 “没意义的噪音”,比如 “你不行”“别瞎教”,这类话她直接忽略,因为说这些话的人,要么没做过职场博主,要么自己也被 PUA 惯了,根本给不出有用的建议。
另一类是 “能参考的意见”,比如有网友说 “你举的例子不够具体”,她就专门做了几期 “真实职场 PUA 案例拆解”,还邀请粉丝投稿,让内容更接地气。
她说:“我不是不听劝,是我‘往死里信’我做的事有意义,所以我能分清哪些话是为我好,哪些话是别人的‘自我设限’。
比如我妈说我‘没经验’,其实是她怕我吃亏,但她没见过我为了做一期视频,查了几十篇职场心理学论文,也没见过我跟几十个粉丝聊到半夜,收集他们的真实经历,这些她没看到的努力,就是我‘相信’的底气。”
你看,这就是 “认知滤镜” 的作用:不是让你盲目自大,而是让你清楚 “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别人的意见哪些有用”。就像你戴墨镜,是为了过滤掉刺眼的阳光,不是为了看不见路;那些开挂的人 “过滤噪音”,是为了不被别人的恐惧、偏见影响,不是为了不听任何建议。
反观那些容易被别人影响的人,他们的 “相信” 其实是 “别人的看法集合体”。
比如有人想考研,亲戚说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嫁人好”,她就开始犹豫;朋友说 “考研太难了,不如考公”,她又开始动摇。
最后一会儿准备考研,一会儿准备考公,结果什么都没考上。其实不是她能力不行,是她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 “真理”,却忘了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要走的路,只有你自己知道好不好走,别人顶多是 “路过的人”,哪能替你决定方向?
最后这一点,可能是最反常识的:“往死里相信” 不是 “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失败”,而是 “相信就算失败了,也能从失败里捞到‘修复自己’的补丁”。
很多人觉得 “吸引法则就是要一直成功”,一旦遇到失败,就觉得 “我是不是不信了,所以才失败”,然后就放弃了。
但那些开挂的人,早就把 “失败” 当成了 “升级自己的必经之路”,就像手机系统要更新,必须先下载补丁,你要成长,也必须先经历失败,才能找到自己的 “漏洞”。
我有个学姐,考了四次公,最后终于考上了。
前三次失败的时候,身边人都劝她 “别考了,找个工作吧,女孩子年纪大了不好找对象”,她却没放弃。
第一次失败,她发现自己行测的数量关系特别差,就专门报了班,每天刷 50 道数量题,最后数量关系从只能对 5 道,变成了能对 15 道。
第二次失败,她发现自己申论写得太 “空”,就每天看人民日报评论,还把自己写的申论发给老师改,改到最后,老师说 “你这申论能当范文了”。
第三次失败,她发现自己面试太紧张,就每天对着镜子练答题,还让同学当 “考官”,模拟面试场景,最后面试的时候,她比考官还淡定。
第四次考试前,她跟我说:“我不是信我这次一定能考上,是信我就算这次再失败,也能知道自己还有哪里没做好。
前三次失败,我补了行测、申论、面试的漏洞,就算这次再失败,我还能补更多漏洞,总有一次能补完所有漏洞,然后考上。” 结果呢?她第四次考试,行测考了 78 分,申论考了 82 分,面试全场第一,顺利上岸。
你看,这就是 “往死里信” 的终极秘密:不是 “怕失败”,而是 “会用失败”。
普通人失败了,会想 “我怎么这么没用,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然后就自我否定;而那些开挂的人,失败了会想 “这次失败,是告诉我哪里还需要改进”,然后就去补自己的 “漏洞”。
就像你打篮球,第一次投篮没中,你不会说 “我不打篮球了”,而是会想 “是不是姿势不对,还是力度不够”,然后调整姿势再投,吸引法则也是一样,失败不是 “终点”,而是 “调整方向的信号”。
反观那些怕失败的人,他们的 “相信” 就像 “纸糊的房子”,一遇到 “失败的雨” 就塌了。
比如有人想做电商,第一次开店没赚钱,就觉得 “电商不好做,我不做了”;第二次想做直播,没几个人看,又觉得 “我没天赋,不做了”。
结果一辈子都在 “尝试 - 失败 - 放弃” 的循环里打转,从来没机会看到 “再坚持一下” 后的风景。
其实不是电商不好做,也不是直播没天赋,是他们把 “失败” 当成了 “自己不行” 的证明,却忘了 “失败只是说明你现在还不行,不是永远不行”,你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把 “不行” 变成 “行”,而 “往死里相信”,就是让你有勇气把 “不行” 变成 “行” 的动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 “吸引法则” 的核心,从来不是 “空想”“吸好事”“听别人”“怕失败”,而是 “往死里相信”,相信自己的行动能靠近目标,相信麻烦能帮自己成长,相信自己能过滤噪音,相信失败能修复自己。
这种相信,不是 “盲目自大”,而是 “清醒的坚定”;不是 “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 “基于自己努力的底气”。
你可能会说:“我也想往死里相信,可我就是没底气怎么办?” 其实底气不是 “天生就有” 的,是 “做出来的”,你想做设计,就从学 PS 开始,做的每一张图,都是你的底气;你想开奶茶店,就从了解原料开始,尝的每一种奶茶,都是你的底气;你想考研,就从背单词开始,背的每一个单词,都是你的底气。
记住:人生没有 “白走的路”,你 “往死里相信” 的每一步,都会变成你开挂的 “台阶”;你 “往死里相信” 的每一个目标,终会变成你 “已经实现” 的现实。
别再把吸引法则当成 “许愿池”,把 “往死里相信” 当成 “行动的开关”,你会发现,原来人生开挂,真的没那么难,难的是你敢不敢 “信到最后,干到最后”。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