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阜孔庙的佾舞刚落,抖音上“我眼中的孔子”短视频已收获万赞;祭孔大典的古乐未散,“山东手造”展区里的楷木雕刻正被外国嘉宾细细端详。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走过这些年,早已不是古籍里的静态记忆,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古今对话”,让千年儒学变得可感可触。
曲阜孔庙的佾舞刚落,抖音上“我眼中的孔子”短视频已收获万赞;祭孔大典的古乐未散,“山东手造”展区里的楷木雕刻正被外国嘉宾细细端详。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走过这些年,早已不是古籍里的静态记忆,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古今对话”,让千年儒学变得可感可触。
文化的传承,藏在仪式的创新里。今年的祭孔大典既有64名佾舞演员演绎的传统礼乐,又通过“主会场+分会场+全球云联动”的形式,让海外60多家文庙共同参与。首次推出的仪仗式开城仪式上,书简舞与灯笼舞相映成趣,古老仪轨在现代编排中焕发新生。更令人动容的是“尼山敬师礼”,2575名学生向孔子雕像行礼,把“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典籍落到了青春的身影里。这些细节告诉我们,传统从不是固步自封的教条,而是能与时俱进的活态遗产。
文化的传播,见于生活的烟火气。文化节的展区里,鲁绣手帕绣着“和而不同”,淄博琉璃刻着“仁者爱人”,非遗技艺与儒家思想就这样融进了日常器物。“跟着孔子去研学”的线路上,游客亲手体验手读《论语》,在鲁源村学做金石篆刻,让文化体验走出了博物馆。年轻人用动漫解读《论语》,海外博主打卡“新三孔”,传统文化在生活化表达中自然“圈粉”,这比生硬说教更有力量。
文化的交流,显在平等的对话中。36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聚在尼山讲堂,不为复刻传统,而是探讨“为政以德”对现代治理的启示,交流“和合共生”与全球发展的关系。《文庙书院保护传承曲阜宣言》的达成,不是文化输出的宣言,而是文明互鉴的共识。就像外国学者在体验篆刻时所说:“原来‘诚信’的道理,在石头上刻出来是这样具体。”这种基于体验的理解,才是最扎实的文化沟通。
从书简到短视频,从庙堂到生活,孔子文化节的价值,正在于它用小切口做好了大文章。它没有把儒学捧为不可触碰的圣物,而是让“仁爱”“诚信”这些理念,通过一场礼、一件物、一次对话,自然地走进当下。当传统文化能回应生活关切、连接世界心灵,文化自信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或许就是文化节最动人的地方:千年文脉,终究要在烟火人间里生生不息。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