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让一个充满诗意的代号——“邱小姐”,成为中国核工业史上最温情的密码。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让一个充满诗意的代号——“邱小姐”,成为中国核工业史上最温情的密码。
这颗代号“596”的原子弹(数字源于1959年6月苏联撕毁核技术援助协定的屈辱日期),在科研人员口中却有一个更生动的名字——“邱小姐”。据原二机部核试验办公室主任李旭阁在《原子弹日记》中回忆,1964年9月,核试验团队为严格保密,设计了一套暗语系统。由于原子弹外形酷似圆球,最初被戏称为“球小姐”,但科研人员认为“球”字过于直白,遂取谐音“邱”,并赋予其拟人化形象:盛装原子弹的密闭容器被称作“梳妆台”,内部错综复杂的线路如同“发辫”,装配过程被称为“穿衣”,插接雷管的操作则是“梳辫子”,而将原子弹吊装至102米铁塔顶端的密闭工作间,则被幽默地称为“住上房”。
时任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在密语对照表上签字时笑道:“这名字起得好,既隐秘又生动。”从此,“邱小姐”成为科研人员心照不宣的默契,甚至有人打趣:“晚上做梦可别喊‘邱小姐’,不然要影响夫妻感情。”
这种“诗意化”的保密方式,实则是科研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智慧创造。1964年的国际局势剑拔弩张:美国多次扬言若中国核爆成功,将对罗布泊实施“手术式打击”,其U-2侦察机频繁侵入中国领空,卫星更是24小时紧盯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保密工作成为核试验成功的生命线。周恩来审阅核试验文件时,邓颖超需主动回避;张爱萍将军的代号为“11”,其他首长均以数字指代;所有涉及原子弹的汇报必须使用预设密语,如“血压”代指气象条件,“零时”代指起爆时刻。参与装配的工程师黄克骥回忆:“在密闭工作间里,我们一边插雷管一边开玩笑说‘给邱小姐梳辫子’,紧张感反而减轻了。”
这颗被温柔称为“邱小姐”的原子弹,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热血与牺牲。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隐居大漠数十年,连家人都不知其工作;夏季罗布泊地表温度达42℃,科研人员穿着两公斤重的防毒面具取样,晕倒后醒来继续工作;没有计算机,仅靠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数万次数据演算。1964年10月16日,当蘑菇云升腾的瞬间,张爱萍将军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汇报:“邱小姐已经梳妆完毕,正等待零时的钟声。”周恩来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轻声说:“告诉‘邱小姐’,我们等她好消息。”
当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向世界宣告:“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这颗凝聚着民族尊严的“争气弹”,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596”装置模型前,参观者常问:“为什么原子弹会有这么温柔的名字?”答案藏在61年前的保密日志里,更藏在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骨血中。
如今,“邱小姐”的密语已解密,但那段历史中的浪漫与坚韧依然令人动容。从“邱小姐”到“华龙一号”,中国核工业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征程。那个在密语中诞生的“小姐”,早已成长为守护和平的“钢铁卫士”。而“596”这个数字,连同“争气弹”的呐喊,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上。
来源:墨染q情诗